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伺酷睿终结奔腾先机 TCL抢先领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8:08 新浪科技

  近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将被PC业界所铭刻,芯片巨擎Intel携手产业界一起,在上海隆重发布了性能超强的台式机处理器酷睿2(Core 2 Duo)。与Intel之前最好的处理器相比,经过5项技术增强与改进的酷睿2性能提升了40%,而能耗降低了40%多。专家由此大胆预测,基于酷睿2处理器新产品将彻底改变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外观和能耗等指标,不但会为用户带来更精彩的体验,也极有可能改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

  毋庸置疑,酷睿处理器的技术跨越会对PC市场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l公司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杨旭表示,酷睿2双核处理器是一款革命性的跨时代产品,它标志着处理器市场将从奔腾时代进入酷睿时代,标志着多核时代的来临。面对酷睿处理器的问世。各大PC厂商势必会纷纷采取行动,思忖应对策略,而有一家事先便知晓内情并周密筹划的PC厂商更是提前布下了战局,这便是TCL。

  3小时应变 TCL抢占酷睿先机

  与2001年Intel发布奔腾4处理器, TCL率先响应推出全球首款奔4电脑如出一辙,此番酷睿2处理器的发布,又是TCL第一个做出了反应。与Intel酷睿2发布相隔仅3小时,TCL电脑便联手Intel宣布立即启动“TCL•英特尔酷睿先锋行”的大型体验活动,将在全国30个城市100家TCL专营店设立专区,共同推广基于酷睿内核的全新产品,用更新、更快、更强的产品,率先带给年轻一代消费者最新的技术享受。

  相比于方正、海尔等PC厂商仍停留在口头的酷睿产品营销宣言,TCL无疑用大规模的实际行动抢占了先机。而对INTEL阵营的坚守,无疑是TCL获此先机最好的解释。自从AMD推出向下兼容的64位处理器以来,其在性能和功耗等优势使Intel的奔4处理器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凭借较低的价格优势,大规模吞食Intel原有的市场份额。据对消费者正在使用的CPU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显示,AMD在2005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0.91%,而在2001年的低谷期,其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5%。

  看到这样的市场态势,惠普、联想、同方、方正等传统PC厂商纷纷转投AMD阵营。2005年12月,同方全面倒戈,大举转投AMD阵营;接下来,方正电脑和渠道商佳都国际合作成立的方佳电脑暗渡陈仓,全面与AMD合作;到2006年3月,联想与AMD和在全球范围内联手,推出基于AMD64位技术的联想全新商用台式机系列。此时,最终留守Intel阵营的国内主流PC厂商仅剩下了TCL。

  反观TCL与Intel的合作支路,非但没有分离的倾向,反而是合作愈加紧密,Intel更是不遗余力的加大了对TCL的扶持力度。2003年10月,双方组建了国内唯一由企业发起组建的3C联合实验室——TCL-Intel3C联合实验室;2004年双方宣布合作推出基于“FLORENCE”的新一代

笔记本电脑计划;2005年3月,推出全球首台面向3C融合的数字娱乐女性专用电脑——SHE系列;2005年5月,Intel鼎力 TCL首推64位19寸宽屏液晶电脑;2005年12月,双方高层更是亲密无间的展开了联合售机行动,无疑对同方等PC厂商的倒戈行为进行了有力侧击;2006年4月,Intel推出CBB(Common Builking Block)计划,致力于推动笔记本产业走向标准化…… 双方每一次重大合作事件都为TCL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了解,在2005年,Intel决定推出酷睿处理器之时,TCL集团总裁李东升曾专程与Intel高层领导商议相关事宜。双方的亲密程度可见一般。毋庸置否,酷睿处理器的问世,Intel的首要目的就是对抗AMD,尤其是让奔腾四备感压力的AMD K8处理器。经过多项测试对比表明,酷睿处理器的性能完全优于AMD的K8处理器。Intel重新夺回来产品的性能优势,接下来的问题交给市场,尽管市场前景的诱惑,会使当初转投AMD的PC厂商纷纷回头,然而打响这一战役的先锋官却毫无疑问的落在了Intel最忠实的战友TCL肩上。

  当然,在市场动作上抢占先机,仅仅是吹响了TCL酷睿产品进军市场的号角而已,角逐市场无疑还需要与各大PC厂商进行内功比拼。拼技术,拼营销,拼管理,拼资源仍然是各大PC厂商面临的重要课题。

  8年砺炼 TCL积聚成长力量

  从1998年TCL正是涉足IT至今,TCL电脑已经历了8年的成长期。自从2001年,TCL与Intel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来,凭借Intel的大力扶持何帮助,使TCL的研发实力与产品品质取得了迅速的飞升;同时,TCL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积累,也已经在这8年间积聚了显著的成长力量。

  研发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TCL非常注重对研发队伍及研发项目整体资源的投入。目前TCL电脑领域的研发中心拥有多个专业的产品研发平台,并拥有业界权威人士及一流的技术研发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专业研发领域囊括了家用、商用、笔记本、消费数码等;另不同于国内其他IT企业的研发组织结构的是:在科技创新方面TCL还得到了其集团母体资源的强大支持,TCL数码电子在多项产品研发项目中得到了其他3C业务模块研发人员的支持,如在业界广首好评并获得多项奖项的SHE系列女性PC、海盗游戏PC、宽屏液晶电脑、NAPA平台的笔记本等也都曾得益于集团工业研究院及上游研发资源的支持;而且其还从TCL集团国际化布局中吸纳和整合了一些国际领先技术资源,这都对TCL数码电子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INTEL-TCL 3C联合实验室则更是TCL数码电子融集团3C业务、INTEL核心技术支持于一身的创新平台支撑。

  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在技术不断强化提升的基础上,TCL凭借自身在家电领域的产品外延优势,同样为其PC产业链整合了丰富的资源优势。首先,TCL在最能影响PC产品价格的核心资源——液晶屏上具有明显优势,TCL拥有领先业界也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TCL汤姆逊(TTE),其液晶研发制造技术独步天下。另外,在Baroban技术上,在全球八大厂商中,TCL与全球四大Baroban厂商均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产品的成本与品质两个方面,TCL毫无疑问具有能迅速生产制造产品并保证产品品质的能力。

  营销力则是产品决胜市场的关键战役。难能可贵的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基础,TCL把握住未来主流消费群体便是把握住市场发展趋势,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2005年,基于性别细分,TCL推出的以外观诉求为主的SHE系列女性电脑创造了单天销售近万台的营销传奇。2006年,TCL电脑则将目标锁定为80后年轻一代。这是敢梦敢想的新一代,特征之一就是“新”,对一切新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也勇于去尝试、去追求。他们是大学新生、职场新人也是新晋白领。他们对新技术、新时尚、新潮流跃跃欲试。而这种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执着追求,正是TCL电脑所一直倡导的。

  为此,TCL电脑致力于向年轻一代消费者传递出“有梦就有可能”的品牌理念,鼓励年轻消费者要敢梦想、敢付出、敢行动,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梦想潜能,强化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自2006年以来,TCL陆续推出数次有很强针对性的大规模营销活动。如2月22日发布新品牌主张“有梦想就有可能”、聘请“敢梦敢想新一代”的代表者张靓颖作为品牌代言人,4月2日推出了全国性的大型路演活动“

梦想中国行”,6月提前启动大规模暑促行动“鲲鹏计划”……在形象代言人张靓颖的助力下,TCL电脑通过产品展示、互动体验、终端促销等方式,与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可以说,通过以颠覆传统和实现梦想价值为诉求的营销攻势,TCL电脑将进一步占领目标消费群的心理份额,实现领跑行业的目标。

  通过8年的砺炼,具备了先进的研发力、先天的资源整合力以及强大的营销力TCL电脑,无疑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酷睿时代 PC领袖之梦

  在2001年,TCL电脑与Intel合作推出全球首款奔滕4电脑之时,TCL电脑总裁杨伟强毫不避讳的流露出了要做中国PC市场领袖的愿景;但是杨伟强清醒的意识到TCL不可能通过奔腾4完成自己的未来领袖之梦,用他的话说“或许要等到奔腾5或奔腾6时代”。

  5年后的今天,PC市场没有按照数数的逻辑迎来奔腾5,取而代之的是性能更为优越的酷睿处理器。尽管称呼不同,技术内涵不同,但是都可以说是奔腾4之后的下一代,也就是杨伟强所期待TCL电脑成为PC领袖的这一代。

  尽管现在预言TCL在酷睿时代成为PC领袖还为时尚早,然而酷睿时代的开场白却为TCL开了一个好头。据TCL相关市场人员透露,他们在7月27日凌晨酷睿2电脑正式开始接单,截至当天下午17:30当日关单订货量便已过万。单天订单过万,酷睿处理器产生的冲击力不可否认,然而TCL在推动酷睿时代到来的这一拔得头筹之举,无疑让杨伟强的PC领袖之梦呈现出一缕曙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果说2001年,TCL凭借P4的发布彻底改变了TCL在人们心中的家电形象,顺利建立起了TCL的IT形象,并一举进入PC主流厂商的阵营;那么如今,在Intel的大力服持之下,拥有资源整合的强大优势,并走出了一条PC差异化路线的TCL,乘酷睿2发布之先机再度抢得头彩,无疑预示着TCL将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