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和讯网CEO谢文闪电离职专题 > 正文

张本伟:和讯缺的是宁君这样的CEO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18:35 新浪科技

  张本伟/文

  2004年10月15日,金融街在美国NASDAQ挂牌上市,融资8000万美金,并成为中国最早也是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财经类互联网公司。消息正式发布时,恰好我和海融原来的一位大股东吃饭,谈起金融街成功上市,我们都有一种说不出来怪怪的滋味,我想,和讯的大股东们一样有着复杂的心情。

  就在金融街上市1个月之后,谢文的大财经策略开始做了针对性的调整,因为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NASDAQ的市场恐怕很难再接受一家财经服务网站,何况金融街的股价股价一直不高,这也天然的给和讯上市的PE几乎做了封顶,这些都让和讯以财经服务概念上市变得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看到了和讯的变化:谢文调整的最大动作就是和讯博客的推出,一下子把和讯从财经服务带到了web2的领域,这一方面反映了谢文对互联网发展把握的睿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和讯IPO概念的转变。

  和讯博客到现在已经推了快1年了,无论从功能到服务,可以说做的有板有眼,用户也达到了几十万,这个答卷看来是不错得。谢文也在互联网业内再次焕发了青春:后来几乎成为代表web2的代言官,经常在各种场合将其“犀利幽默”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和讯的众多VC股东们毕竟在当初投入了大把的银子,将近10年的投资当然希望尽快通过

资本市场来获得回报。谢文也曾为IPO做了各种准备:无线
增值业务
让公司规模上了一个台阶,web2让公司有一个更好的概念,剩下的似乎只有利润这一最关键的指标了。但利润也恰恰是最难做的,而谢文也恰恰没有做到。

  2001年,我当时刚接手海融158不久,一次在平安大厦宁君的办公室我们谈起财经网站的市场格局时,宁君半认真半开玩笑的和我说:“金融街要是和海融合在一起,肯定能很快超过和讯”。宁君的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的金融街已经在

股票在线分析市场上很有起色,而海融158不光在离线股票分析软件市场上有相当的品牌影响,更在股票资讯方面与和讯敢拼上一二。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和讯,在《证券市场周刊》、《财经》、《财经时报》的原创内容支援下,加上当时火爆到“消息可以影响股价”的和讯论坛,再加上亿的投资支持,在财经网站影响力上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2002年年初,伴随着互联网和中国股市的持续低潮,海融158的几大股东选择了“出手”,海融158与和讯合并,更确切的是和讯并购了海融158。我几经考虑,还是没有勇气选择去和讯做总经理,也婉拒了宁君的邀请,最终选择了退出互联网回到软件行业,到书生国际做了CEO。

  2003年9月,谢文闪电出任和讯CEO,5个月之后,谢文的大财经模式在和讯开始实施,收入模式也定义为:股票服务收入、大财经社区服务收入、广告及机构服务收入。然而,通过收购获得的海融158的软件业务却越来越小,没有了海融竞争的金融街则更专著于股票在线分析市场,并开始加速领跑。

  2005年8月,我离开了公司不大却有点“复杂”的BLOGCN,在一次朋友相聚中,与和讯的董事长章知方交流起和讯的发展规划,章董事长还对谢文的业绩表达了充分的肯定,但也谈到了利润压力和董事会沟通的问题。我想,也许谢文“犀利幽默”的风格也同样用到了和董事会的沟通上,加上自己本身又是老海龟出身,产生一些分歧也就很自然了。

  不过,相较2000年初加盟金融街的宁君而言,谢文的境况应该好了很多。宁君面对的是一个帐面只有几十万人民币的残局,但依旧凭借其坚韧的性格和对市场准确的定位用5年时间把公司带到了NASDAQ。宁君在IPO后公开感谢了IDG的三个人:曾担任过金融界董事长给予的悉心指导的王功权;金融界转型期给予英明判断的周全;在金融界上市过程中鼎力相助的过以宏。可见宁君与股东和投资人的关系处理的非常融洽,这点对宁君能够对金融街做大手术是相当关键的。当然,宁君更强调了一点:金融街能够上市是有一个好的赢利模式、和实实在在的盈利报表。

  谢文毕竟离开了,也许不是他的本意,也许又是过于“意气”,但事实毕竟发生了。我虽未与谢文有什么交情,但依旧把他视为英雄般的前辈。如果是我给出他下一步的建议:自己创业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谢文对互联网大势的把握还是很有深度的,相信会有很好的商业模式从他手上诞生。当然,如果像李开复那样考虑自己的年龄无法从事1周80个小时工作的创业重负而选择一个好的平台,那真的希望谢文先别总忙着搞业务,投资方、董事会的关系理顺比做事有时候更重要。

  现在最担心的是离开了谢文的和讯,个人门户将代替单一的博客服务肯定是必然,和讯在大方向上的选择是符合互联网大势。但到底怎么把和讯的财经优势发挥出来的确需要反思,毕竟个人门户也好、博客也好,并不是30岁以上用户群的偏好,这些20-30岁的主力人群如何与和讯的财经用户进行叠加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和讯虽然不愿意让外界把自己定义为股票或窄财经网站,但毕竟在财经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和潜能。金融街可以仅仅依靠股票软件一年盈利几百万美金,而这几百万美金也不过来源于10几万忠实用户,面对中国上千万的活跃股民和财经用户,和讯没有道理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机会。中产阶级的钱从互联网角度恐怕是最难赚的,30岁以上的理性消费人群更不可能为以“个人门户”为核心服务的客户。众多的公司战略矛盾在和讯中依旧存在,这恐怕是谢文留给下一位CEO最难的作业。

  也许和讯的下一位CEO应该是个宁君式的人物,坚韧、睿智而擅于沟通,作为原海融158的CEO,我期望和讯一路走好,祝愿老谢一切顺利。(作者为原Blogcn高级副总裁,现为喔赛社区创始人)

  专题:和讯CEO闪电离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