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致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8:54 新浪科技

  11月2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光通信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湖北省副省长任世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等出席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致辞

  邬贺铨: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早上好。我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就光纤通信的发展一些情况谈一下我的看法,题目稍微改了一下,但是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想谈几点,一个是光通信技术发展的产业现状,一个是对光通信带宽的需求,以及探讨一下对我们的网络
存量还可以用多久。还有一些新的应用的宽带的压力,运营商宽带发展的模式以及光通信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先谈一下光通信产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些现状。

  光纤通信走过了从TDM到WDM的过程,大概每10年容量增长了一千倍。现在是面临自动网络,现在来讲可以做到三点,今后光纤通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从回顾80年代一直到现在从光纤通信的发展数率可以看到是基本上5年增长10倍,现在可以做到3.2倍。随着光系统的发展,推动了光纤的技术进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是单模的光纤13、10波长的,后来是15波长的,还有WDM技术的出现,还有其他的一些等等,最近在新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低射散的光纤。现在在常规的光纤公司的产量在下降了。光纤本身仍然也在发展,可以看到光通信一个是单波长可以做到40个G,波束可以做到140个波长。传输的距离可以做到6000公里,应该是非常大的容量,非常大的距离,在今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看不到有另外的光纤传统零件在其他的方面可以挑战光纤。还看不到取代光纤的技术,光纤技术在长远发展的大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在移动通信现在目前CDMA可能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绝对不是CDMA了,一定是其他的组合,像往来我们是电信网,下一代的网络包括新一代的互联网可能就不是现存模式的扩张,唯独光通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现在出现一些可配置的光,先把在局域网上连动,信号调节的一些补偿这个基本上可以用,可调节的发收器有完善了。标准化进行是非常好的,但是运营商对这个应用非常的小心。

  光的突发OBS都处于仅仅处于研发的阶段,运营商没有明确的使用需求,大方向很明朗的情况下在具体上系统怎么走仍然不是非常的准确。应该说全球经济在2000年电信发展关键的时期,后来出现了网络泡沫,2002年的最低峰,现在2004年应该在电信业来讲基本上已经走出低谷了,但是2004年的水平还没有达到2000年传送的时期。在光的市场下跌更厉害,在泡沫的最低谷的时候2002年甚至2003年的时候基本上是2000年,现在随着电信业走出低谷已经往出走,05年走的步伐很慢,预计2010年也达不到这些时期的一半,就是光通信来看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整个市场而言,北美去年比前年增长了30%,西欧增长10%,日本下跌了40%,中国基本上是持平的,在光纤而言。中国的光纤市场占了全球的1/10,所以中国的光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光纤价格2002年一季度是这个价格,2004年一季度是这个价格,可见三年光纤价格下降了一半。当然对于中国而言可能这方面可能跌得更厉害一点。所以说虽然全球电信走出了低谷,全球的光通信市场在2003年以后不再下滑了,但是还没有恢复到2000年的时候,而且利润率不如人意。光通信的产业远不如电信业的发展,不景气的原因是什么呢?还是运营商发展业务缺少模式。这是全球的固网用户,去年年底到13个亿,移动用户到15个亿,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接近7个亿到8个亿,中国的用户已经超过7个亿了,电信用户数的发展我们从这个图上看在2002年是泡沫最低的时候,这个发展速度没有受到网络泡沫的影响,用户的增长和网络泡沫没有关系,当然全球和我们国家电信用户数都在增长,增数是下降的,但是基本上是正常的。

  这是电信用户的增长互联网的部分,红的是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当然这个速度是下降的,互联网的中国的世界的,这是中国移动的情况,世界的移动通讯情况,中国的固话的情况,这几年中国的增长比较平稳,所以增长比去年逐年下降但是还是趋于平稳的。

  刚才是从用户量,用户数现在是从通信市场,从国内的长途通信市场04年6月比03年同期增长30%,05年6月比04年同比增长19%,这个是逐年的下降,但是增长量是很大的,业务量的增长快于用户数的增长,其中国内长途增长更快,从长途通信市场来看对带宽是保持高速增长的,从互联网来看,这是我们国家互联网的用户,今年6月底统计用户总数超过1个亿,其中宽带用数超过5300万,而且这个增长率宽带的增长还是很快的,而且结构的宽带化已经成为主流。去年新增的互联网主流绝大多数新用户都会使用宽带。这是我们国家国际互联网干线带宽,从这个图上看好象基本上是逐年线性的增长,实际上不是的。也就是说我们国际的互联网带宽基本上是以指数规律增长的,6月底达到8.3个亿G,大约每过五年我们的国际互联网的带宽增长100倍。但是正是这样的速度增长我们每个网民平均的带宽只有0.8K,这个网络带宽分到每个网民水平是相当低的。这个是比较有名的咨询公司预测全球的一些国际干线带宽的流量,亚太地区日本当然还是比较快的,预计中国在06年要超过日本同时中国增长率非常的快,现在美国的公司的调查,在全球的流量里头美国占到42.65%,中国占6.63%,日本占5.24%,中国已经居于全球第二位,互联网的流量消耗已经到了这个状况。这是美国的国际干线带宽,这个是用户量的增长,这个是干线不断的扩容来满足业务量的增长,我们注意到业务量的增长在网络泡沫时期2000年附近增长一点都没有变化,就是说网络泡沫经济这一段时间或者是经济不景气这一段时间人们对通讯的需求并没有变化,差不多国际的带宽每6、7年增长100倍,国内的骨干量去年增长了93—166倍,这个状况和中国是类似的。

  这是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咨询公司统计的,全球的业务量的增长率,到04年每年将近100%这样的容量。日本统计他主要干线在东京和大阪之间容量是每年增长2到3倍,从带宽需求来讲,完全是有利的,是不是说我们过去光纤太多了,现在没有消化完呢?确实现在光纤存在一个消化的阶段,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减缓对新的技术的需求,现在几年之内大家光纤网的带宽存量应该基本上会释放完成。这个是美国,前几年很多都说美国的光纤利用率在美国只用了2.6%,也就是说美国97%的光纤都没有开业务,是很富裕的,但是现在有一个公司他做了一个模型来显示,在美国22条最重要的城市之间的长途电路上有14条也就是63%,他利用率已经达到30%。而且预测到2005年全美的5%的企业如果采用这个网的话,22%的用量就会完全的消耗。一万个上网的连接足以耗尽美国现在全部已有的带宽。

  我们国家02年信息产业部统计我们的干线网利用率是22%,也就是说我们有78%的光纤是没有开业务的。因此,这几年光缆不多,容量增加有一定的扩容,已经辐射的光纤开满以后还可以在升级到1.6T等等,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骨干网5带宽需求增长100倍,08年前后需要大规模的干线网,甚至比这个还要早,并不是所有光缆都可以扩容到1.6G的,有些系统是很难的。

  另外,我们大家觉得好象我们网络现在性能不错了,可是在DCP的来向来测量,比较好的像加拿大、美国、欧洲比较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流量吞吐率还是在提高,可是中国04年12月的水平是什么呢?04年12月我们吞吐量的水平相当于欧洲1996年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家的性能水平落后了8、9年,再说我们的网络容量,网络带宽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性能的需要。现在还出现一些新的应用对带宽化增长有一些压力。它是主机之间不通过客户服务器的这种模式而是主机之间来直接进行的,像现在的BT等等。3/4的容量都是P2P,这个最主要的是BT,我们中国网民把它叫变态。P2P流量的35%,如果应用商要主动应用这个流量的话,这个扩容的不是说一下子而是几倍的增长。

  另外一种除了通常的

数字电视模拟电视以外,现在比较多的IPTV,通过电信的线路可以从普通电视机上可以看电视,而且IPTV比普通的电视增加了一些更多的功能,也可以使一些不太会使用PC的业务可以通过IPTV来上网,这个是很好的宽带化的业务。特别是现在提高的家庭联网,把家里的所有家用电器除了灯泡没有CPU以外,其他的都有,都可以联网,这个属于一个很宽带的网络,这里面也是宽带化很好的应用。这里面预测全球家庭联网的业务量增长,既可以包括娱乐性的,工作性的,学习性的还有坚固很多安全措施。

  现在美国去年的

网络游戏收入是99亿美元,美国的电影院收入是94亿美元,所以网络游戏已经超过了所有的美国电影的收入,这是在网上另外一种带宽需求很旺盛的一种业务,现在很多东西就像中国移动,他彩铃的下载,它重要唱片公司可以从中分层,这个分层超过卖CD和卖光盘的收入,所以网络这个东西有很多的需求宽带的应用。

  另外现在很多人和谐社会关心家里的安全,关心老人小孩的照顾,传统器的网络可以通过联网和各种手段到手机到电话等等,也可以实现在家庭网络的应用,真正在家里面消耗带宽最多的还不完全是高清的电视,是软端的体验,软端的感受业务。除了家用以外,企业的应用除了读文件到共享文件,到看文件,到虚拟现实,所以一步一步也是对带宽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现在很多企业有很多的数据中心,还有很多存储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需要用大量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不同地方的企业之间需要大量的光系统来沟通企业的应用,这个应用也是光通信这个很好的应用。

  这个企业的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之间和存储器之间,这个企业有大量的档案东西要存储,数字化的东西这里面需要大量的光系统来沟通。下面讲运营商宽带化的运营模式。

  既然刚才说了有这么多宽带的需求,那是不是运营商也会很积极的做宽带化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是中国的情况,红线是固话的增长率,这是移动的增长率,业务总量增长率是棕线的,业务总量的增长率高于移动用户的增长率,高于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高于固网用户的增长率。用户量的增长高于收入的增长,而带宽的增长都远高于所有的增长,就是说你现在用了10倍的带宽消耗换回来可能一倍的电信业务的收入增长。所以对运营商来讲他从宽带上的投资觉得并不是增,他感觉增量不增收,他要消耗很多的带宽,但是换来这么一点业务,现在算上我们的固网公司在省级干线的带宽在98%是给数据的,有IP的,带来不到10%的收入,甚至5%的不到带宽是给电话带来99%的收入,所以他这两者很不对称。P2P的应用为业务而设计,从上网来看光纤到家是理想的选择,但是P2P的业务是报月的,不按流量计费,所以流量的增加是带来运营商的增长。所以运营商想我要你方便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现在运营商恨死了P2P。

  由于P2P不能带来收入的增长,运营商是不会主动使用P2P的需要,所以这个意义上说,业务量的主动增长并不可以直接转化为扩容。当然运营商需要保存带宽的业务,像支持业务等等,他是需要去做的。另外我们现在宽带用户已经5300万了,我们国家的联网计算机才4560万,我们现在宽带用户已经远超过我们可能联网的计算机数目,在进一步我们去年一年宽带用户增加了超过100%,今年是否还可以再超过100%,今年宽带用户再增长到1个亿呢?不可能,进一步增加宽带用户受到限制了,什么技术作为宽带终端最好办呢?电视机最好,如果把电视机作为宽带的终端,这样的话可以扩大我们的容量。但是电视机需要给一些非P2P的用户,让他感到我比一般的光纤增加什么业务呢?能带来的业务是IPTV这个是多媒体的其中之一,并不是所有的。

  我刚才说了,IPTV仅仅是IP多媒体的一种不是所有的,一般的IP多媒体并不受广电部分的设置,而且能不习惯使用PC提供更好的东西。所以很多运营商像英国电信他转型的基本点是宽带,他把宽带作为一种很好的转接点。而且他们也预测到宽带不是依靠简单的增加来解决的,增值的部分主要是内容服务,怎么提高内容服务来提高宽带的增值。

  光纤到户准确可以用无线来进行,中国整个居住密集,正好是最好发展FTTP、FTTC的系统。像便宜的光电器件都是FTTH成功的技术,他的推广有赖于技术进步。还有我们整个光系统过去都是为电话网衔接的,从来的光纤都是一来一去的,打电话总是有来的有去的,现在我们国家个省级干线上面,用于数据的光纤带宽已经18倍用于电话的光纤带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光路基本上是给数据用的,在这个意义上,IP业务是显然不对称的,往往上行的少,下行的多,在IP业务占绝对业务的情况下,用流量作为一个系统很难和他对抗。光路不加保护也会从自选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一定要备份,而是管网50%有余,你可以把原来备份的作为一个传送的业务,还有更重要的IP网的性能,这样一来路游之间需要大量的低成本的光纤传输系统,这里面实际上我们需要根据网上业务量的变化来重新优化我们的光纤网络,除了上述的宽带结构以外,城域网本身是没有模式的,那么企业信息化开拓了局域网的新空间,很多人说移动通讯都好,但是从计算到移动转化器之间可能需要很多的转化系统,更重要的除了电信部门以外,我们现在大量的电力部门,

铁道部门这些都是光纤系统的适用场合,还有无线在光纤上传输。

  现在还谈到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网,下一代互联网今年8月份美国出了一个项目,是全新的考虑下一代的互联网,现有的互联网不适应现代的发展,需要改造他。在无线传感器等等,下一代网也是一个要求解决宽带,从这些方面来讲也为光通信的发展提供机遇,这是我们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在今年年底需要健全的中部地区的这么一个网络,有很多的运营公司参与的。最低限度小一点要2.5,“十一五”器件还要扩展到西部。

  当然我刚才说了,光通信运营商业部可能短期内恢复到鼎盛时期,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像业务的培育,运营商的关注等等,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光通信技术和产业本身入手,泡沫时期建立起来的技术,实际上到底现在来讲很难恢复到一个很正常的秩序。光通信产业上下游有赖于更好的协调,期待理性的竞争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光通信大有发展的空间和广阔的未来,新的应用要求新的创新,要开发新的业务和更多的功能,需要产业界共同的努力,包括制造业自律合作,共同创造光通信和谐发展的环境,好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