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建三演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 14:42 新浪科技 | ||||||||
![]() 图为: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建三演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004年11月18日 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的“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应用案例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国内首届信息化应用盛会。以下为发言人演讲全文: 【赛迪网讯】中国海关从1978年开始在海关监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国内最早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单项应用、系统化应
现在,我就中国海关建设“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这3大系统的有关情况,与各位代表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关于“电子海关” 所谓“电子海关”,是一个覆盖全国海关各项业务,联接海关各部门、各关区,以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海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以通关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战略的开始实施和通关管理系统(H883)5.0版的推广,标志着“电子海关”的初步形成。2003年,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开始试点和通关管理系统(H2000)的推广,标志着“电子海关”已趋成熟。 (一)“电子海关”具有全国海关通关作业网络化的特点。 我们利用国家电信公网,建成了联结海关总署、全国46个直属海关单位和700多个业务现场的海关三级虚拟专网,实现了通关业务现场各作业环节之间、业务现场与直属海关之间、海关与海关之间的联网应用。通过业务现场各作业环节之间的联网,形成了全程链接、环环相扣,既互相支持、又互相制约的信息化作业流程。通过业务现场与直属海关之间的联网,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审单和专业人员集中审单的有机结合,强化了直属海关对各业务现场通关作业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通过海关与海关之间的联网,实现了跨关区数据共享和联网核查,从源头上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了利用假单证、假批文、假印章等手法进行的走私违法活动。据统计,海关查获的“三假”走私案案值1996年为7亿元,97年为14.7亿元,98年达到21.2亿元。为打击“三假”走私,海关先后研制了三代防伪印油,2代防伪标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单证采取防伪措施,但仍屡禁不止。1999年实现跨关区数据共享和联网核查后,“三假”走私案值下降到3.1亿元(基本上是98年以前的积案),而从2000年开始,此类案件基本绝迹。 (二)“电子海关”还具有物流监控智能化的特点 一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现有的集装箱检查设备、GPS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磅、电子闸门、电子车牌、摄像监控等一系列技术设备相融合,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的状态、重量、图像、位置等信息与舱单、报关单等电子数据进行自动核对和判别处理,实现了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的全过程、多方位、不间断的实际监控。二是通过与港口、仓储、运输、理货等相关企业联网,及时采集进出境运输工具及其所载货物的出入、装卸、存放、移动等各类信息,建立电子底账,作为海关通关管理的支持数据,实现了物流数据联网判别与自动处理。 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海关通关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产品——H2000系统。这个系统是在H883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是“电子海关”的核心系统。该系统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了集中式的数据库模式和集中式的开发运行管理模式,开发了科学适用的操作功能和比较可靠的安全技术,实行了严格的内外分离策略,进一步提高了“电子海关”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充性。从去年起在全国海关逐步推广。 “电子海关”的建立和完善,为建立现代化海关制度,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快速通关、快速转关、高新技术企业便捷通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无纸通关等一系列监管制度改革,较好地适应了广大进出口企业参预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关于“电子口岸” 所谓“电子口岸”,是一个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建立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信息系统。这个系统集中存放有关进出口企业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电子数据,为公安、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交通、质检等国家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电子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同时,向企业提供网上办理报关、报检、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服务。这个系统是在1998年开展反走私斗争中,由国务院领导亲自推动,海关总署牵头,会同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民航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开发建设、逐步发展起来的。 例如:海关总署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开发了“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1999年1月起在全国推广,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外贸顺差、顺收趋于平衡。1998年,外贸顺差435亿美元,而外汇顺收仅有47亿美元,将近400亿美元流失。报关单联网核查项目实施后的1999年,外贸顺差292亿美元,而外汇顺收则达235亿美元,基本实现同步增长。二是由于严密了外汇管理,切断了走私的资金流,走私活动受到极大的遏制,促进了海关税收大幅度增长。 截止目前,“电子口岸”已经开发完成和正在开发的应用项目共29个。其中包括:电子业务证书管理、进口报关单联网核查、出口退税等15个已经推广运行的项目,铁路口岸信息平台等3个正在试点的项目,CEPA原产地证明核查、保税仓库监管等3个准备试点的项目,地方“电子口岸”等3个正在开发的项目,以及电子口岸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口岸专网、热线值班系统等5个基础建设项目。上述项目涉及海关、商务部、铁道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税总局、外汇局、国资委等9个部委,和北京、广州、深圳等3个地方政府,以及贸促会、香港工贸署、澳门经济局、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行、工行、交行、招行、农行等单位和企业。 在诸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电子口岸”已经在防范和打击走私、骗汇、骗退税等经济犯罪,提高口岸执法整体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关于“电子总署” 所谓“电子总署”,是根据海关垂直管理体制的特点,在“电子海关”基础上,实现业务监控分析和辅助决策的数字化,提高海关总署和各直属海关两级管理部门行政办公、职能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涉密办公网、内部业务网和国际互联网等不同网络上的不同应用项目共同组成的虚拟信息系统。它的主要功能:一是通过预先设定和动态调整业务决策参数和执行程序,实现对全国海关业务运行的监控管理;二是能够及时采集、汇总全国海关业务运行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在线分析处理技术对全国海关执法运行数据进行评估;四是通过涉密办公网络保证海关系统政令畅通。 自2001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开发推广风险管理平台、进出口统计分析和预警监测子系统、执法评估子系统、关税监控分析子系统、涉密办公子系统等5个重点应用项目。 “电子总署”开发应用,已经为海关总署和各直属海关的职能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在海关实现业务监控分析、信息辅助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运行。因此,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和迫切要求。多年来,中国海关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取得丰厚的成果,并将继续坚持“科技强关”战略,大力推进中国海关信息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