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郭良演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 16:00 新浪科技 | ||||||||
![]()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做题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的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004年11月18日 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的“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应用案例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国内首届信息化应用盛会。新浪科技对此次盛会做了现场播报。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做题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的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讨论这些年来做的研究,正像前面几位教授谈到的今天的主题都是讲经济、讲管理、讲技术,我这个题目有点儿另类了,是完全另外的一个题目。主办方也希望我能够平衡一下。题目出的很大,信息化以人为本,我想这两头我都做不到,首先信息化是非常非常大的题目,我就尝试把信息化的概念缩小到ICT信息通信技术,另外以人为本又是非常大的,后来给限制到对社会的影响。我想这可能是国内这几年做的够国际水准,同时又觉得推销的不足够,时间非常有限,但是主办方还是要求我把去年的报告都讲一下,所以我会尽可能地掌握时间。 今天我想讲几方面的东西,一方面介绍一下研究的背景情况,另外在这个研究里当然涉及到很多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再有就是讲媒介使用,中国人怎么样使用电视、图书、杂志报纸等等。另外是媒介信任,信任哪些媒介,不信任哪些媒介。再有多少和媒介、舆论有关的政府和老百姓有关系的,最后稍微谈一谈谈网络舆论的情况。 实际讲起来IT或者是ICT,在中国一些地方有可能忽视了最根本的一条,技术是要为人服务的。我们的研究最早是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的,它关注对人的影响,这个调查和其他调查的区别在于它不光关心人们怎么使用互联网,同时也关心对社会究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关心网民的情况,还调查非网民的情况。同时这个研究不是自己的调整,希望连续做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样可以追踪下来哪些非网民变成网民,因为什么变了,变了以后对他们上网有什么影响,同时到现在为止有24个国家参与其中,中国社科院办公厅在做这件事。中国和其他国家多少还有些区别,总的来讲研究的模式有几块,一块是人口变量,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他用不用网,受教育程度高的可能会用网多一点,年轻的用网多一点。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使用的媒介,像看电视可能比受教育程度少的会少一点,使用媒介会有一些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他对媒介的信任。大概还包括人际交流,就像电话刚产生时经常会有人说电话多了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打电话的话人之间的亲情会没有了。不管是中国的研究还是美国的研究都看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网民的人际交流并不比非网民少。再有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技术,随着社会应用的增加会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相对于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和文化来讲互联网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它对人的心里的影响,上网是不是会使人更加孤独、更加好斗等等,在我们的研究里都有涉及。 中国的调查做了两次,一次是2001年做的,去年做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大城市,还有四个省内城市,五个小城市,这五个小城市非常有意思。整个样本是四千个人,其中包括将近2500个用户和1500个分用户,这是有意思的图,在调查当中我们想到网络使用和城市规模是有关系的,大城市用网会非常多,小城市用网会非常少。从结果来看小城市使用网的情况居然至少不比省内城市少,当然南海是一个例外了。南海特别有钱,我们去和市领导访谈时他讲我们一个县级市年GDP要超过青海一个省,所以它的用网比例高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像义乌这个小城市,居然上网率也很高,这也挺有意思的。上网比例多的原因之一就是网吧,网吧大大降低了成本,不一定非得在家里有电脑。而且在北京据说大概三块钱左右一小时,在小城市大概就一块钱一小时,非常便宜,而且也是宽带。实际上在那里可以互交互学,大家可以看这些孩子是怎么学会上网的。但是这样上网也会有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着上网更多的是学习怎么搜索获得技术,怎么获得教育,更多是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这也是在河南那个小城市里的照片。再有一个特点是电子邮件的使用非常薄弱。在我们调查当中发现互联网用户里有20%的用户没有电子邮箱。在有电子邮箱的用户大众大概14%的用户每星期查邮件不到一次,20%的每周查一次,只有21%的用户每天查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使用率非常低,并且大部分用的是免费邮箱。和其他国家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深颜色指的是每天至少查一次电子邮件的,而浅颜色的是每星期才查一次,在国际互联网机构WIP这个项目中,所有国家都是查邮件的多,而只有中国的反过来。在网上行为来看读新闻的比例非常高,相当多的人都是经常或者是有时候读新闻。我们解释为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传统媒体还不足以满足人多人阅读新闻的需要,所以才到网上找新闻。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花多少时间读不同的内容,像外文网站和海外网站,网民大概用20%的时间在看中国大陆以外的内容。这个数据比2001年的数据要低,可能是因为去年增加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外语各方面会差一点。 下面介绍一下媒体的使用,网民和非网民在使用传统媒体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网民看电视明显要少于非网民。读书、听音乐、看录像要明显多于非网民,当差异显著程度大于0.005以上的话说明差异不显著,但是网民和非网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然不能因此说是因为上网才使差异增加,因为网民当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多一些,我们也看了一下无网络经验的人、使用网络超过五年的人也许可以部分解释。这里面比较典型有影响的是听音乐、看录像,用网时间长的比用网时间短的人要多一些。网吧用户使用传统媒体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来,网吧用户明显看电视要比不用网吧上网的用户多。读书也稍微多一点,读报纸明显比不上网吧的人要少。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像西安和义乌读新闻网站的比率非常高。从年龄来函中年人更喜欢读一些新闻的东西。另外这也可以部分解释读新闻的多,随着使用网络时间的增加花在阅读新闻上的时间会更多一点。但同时也问了一下上网以后使用传统媒体时间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上网之后听广播的更少了,看电视和读书少的相对比听广播的要少一点。网吧用户关心网上新闻和非网吧用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网吧用户更多关心的是体育、娱乐方面的,非网吧用户更多关心的是国内时事、国际时事,另外在性别差异上的区别,明显男的更多关心体育,女性可能关心娱乐方面多一点,而像国际时事也是男性关心多一点,社会生活方面女性关注多一点,年轻人关心的是娱乐、体育方面,岁数大的人更多关心国际、国内时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关心的新闻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受教育程度高一点关心国内时事、体育多一点,主要是因为他读新闻多是有关系的。 媒介信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尽管很多人通过网络来阅读新闻,但是当我们问他你更相信哪一种媒体时,最相信的还是国内的电视新闻。其次相信的是国内的广播新闻,再其次相信是国内报纸新闻,而国外新闻的相信程度显然要低得多,而相信程度最低的还是网络新闻。这个结论和2001年做的结论一样。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里我们问更相信哪些呢?最相信的是内地传统的网站,像人民日报网、CCTV网站、新华网,其次是门户网站,像新浪、搜狐、网易等等。同时还问了四个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你是否认为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了解政治?绝大多数都认为网络可以帮助他更加了解政治,并且可以明显看出来越是上网的人越相信,显然他们通过上网对他们了解政治产生了影响。再有一个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机会表达观点,这些都是超过60%的人赞成这个看法。像去年都经历了从SARS到刘涌、宝马案一系列案件都可以看出来网络对老百姓表达他们的看法有什么影响。同时也问通过互联网政府官员可以更多了解群众的看法,60%的人,而且网民比非网民更加赞成。再一个可以更多地评论政府工作,超过50%,而且网民更多是赞成或者是非常赞成。但是看这一点就非常有趣了,我们做了一下国际比较,看其他国家都是一片蓝,绝大多数都不相信网络真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治或者是了解政府的政策,或者是政府可以更多地了解老百姓,而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这个国家68%的人认为是这样的,完全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因素,中国的比例加起来是百分之百,而其他国家都不是百分之百。中国人都非常喜欢中庸,不管怎么说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赞成比不赞成的多得多。 网络舆论和政府宣传是不一样的,宣传这个词用了几十年,在英语里是一个不太好的词,网络舆论显然是一种不同的声音,和自然科学、技术等等不一样,在科学技术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是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当中是要有多样性的,如果只有一种声音的话是很难发展的。所以网络舆论在这方面是顺应民意的。但是我们不认为它就代表了民意,我们知道中国网民的比例绝对不会到10%,这10%显然不代表百分之百的人。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应用正在发展当中,所以网民的构成还是比较偏向男性、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如果说代表民意的话这些也仅仅代表这一部分人的民意,并不是一个平均的民意。同时在社科院的调查里也问到你是否在聊天室或者是论坛里发言,经常聊天、发言的只占到10%左右,很少发言的占将近40%,只读帖子而不发言的将近25%,还有大概四分之一是从来不去的。显然爱发言的人和不爱发言的人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爱发言的人并不一定代表不爱发言人的民意,这也是有区别的。另外网上信息量非常大,你发一个帖子可能很激动,打了半个小时,可能一下子就没有了。同样这种极端的话也不见得就代表了民意。同时因为网络是匿名的,头两个月开过一个网络社区的讨论,我听一个网管讲他追踪IP就发现有的人发帖子,没人理,他又取了一个名字进去骂那个人。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民众和政府交流的程度,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理解这里的差异。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图,这是在北大外面的一个飞鱼网吧,前两年我去纽约时也去了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网吧,里面有800台电脑,飞鱼网吧当时报道有1400台电脑,但是这里面大部分电脑的屏幕都是在玩游戏。时间的关系我只能介绍研究里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描述性的,更深入的研究只能在学术论文里发表,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页上下载我去年的调查报告,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