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雨的观测历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 18:18 新浪科技 | |||||||||
英仙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公元36年的中国史籍中,记录了超过100颗流星,日本与韩国也分别在8至11世纪有详细的记载,但12至19世纪则只有零星记录。8月流星之多早已为人所知,英仙座流星雨甚至有“圣劳伦兹之泪”之称,因为在每年8月10日的圣徒日时,在英仙座总有大量的流星出现,但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周期性出现的确认则是在 1835年由布鲁塞尔所记录。
第一位对英仙座流星雨进行计数统计的是Eduard Heis,他在1839年统计每小时英仙座流星数量达160颗,自此之后,Heis与全球其它观测者每年都做类似的计数,至 1858 年止,历年来平均每小时出现数量为 37~88 颗,有趣地是,1861 年突然激增至 78~102,1863 年更提高至 109~215,到 1864 年数量仍高于平常。根据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 计算 1864~1866 年英仙座流星雨轨道的结果发现,英仙座流星雨极有可能和一颗周期 120 年的 Swift-Tuttle 彗星 (1862 III) 有关,因为每当这颗彗星接近近日点后,流星数量便有激增的现象。109/P Swift-Tuttle 彗星最初是由 Lewis Swift 与 Horace Tuttle 分别于 1862 年七月发现的,当时它是一颗 7.5 等的彗星,九月初时升高至二等,彗尾长 25~ 30 度(北斗七星的六倍长),相当壮观!这也是人类首度发现流星雨和彗星之间的关联。 到了二十世纪初,英仙座流星雨数量有降低的趋势,在 1901~1910 年间,Denning 的统计平均每小时数量为五十颗左右,1911 年更降到只有四颗,1912 年也只有 12 颗。正当人们怀疑英仙座流星雨是否已经“寿终正寝”时,接下来的几年它却又恢复正常,并在 1920 年意外地发生大爆发,达到每小时两百颗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时其母彗星在远日点附近!虽然英仙座流星雨 1920 年代有几年又陷入低潮,但是在 1931 年与 1945 年分别又达到每小时 160 颗与 189 颗的规模,后来一直到 1960 年代都没再发生异常现象。 1973 年,Brian G. Marsden 预测 Swift-Tuttle 彗星将在 1981 年九月 16.9 日到达近日点(+/-1.0 年),这个消息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观测者加入英仙座流星雨的监测行列。这项预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英仙座流星雨从 1966~1975 年间的平均每小时 65 颗跃增至 1976~1983 年的 90 颗,1983 年时最高甚至达到 187 颗过,虽然这次流星观测者算是大饱眼福,但彗星观测者却始终没有看到这颗神秘的 Swift-Tuttle 彗星。 在 1983 年的高峰之后,英仙座流星雨又开始走下坡,1984 年的极大期刚好在满月后一天,但荷兰流星协会仍然记录到最高每小时 60 颗。1985 年,虽然没有月光的干扰,但数量已降至每小时 40~60 颗,1986 年的情况也差不多。 1990 年代初,Marsden 公布了新的预测,如果 P/Swift-Tuttle 彗星与 1737 年 Kegler 所观测的是同一颗彗星,那么它将在 1992 年十二月再度通过近日点,随后,Swift-Tuttle 彗星在 1992 年二月被发现,但英仙座流星雨则到 1993 年才在欧洲出现极大,当时全球观测者蜂拥至中欧观测这次流星雨,果然不负众望地出现每小时 200~500 颗的惊人数量,这股高潮一直持续到1994年。(文/雅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