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辆月球机器人看似一般,本领可不小。本报记者张迪摄 昨天上午,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北京科技周活动在北京市展览馆拉开帷幕。本届科技活动周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在历时一周的时间内,将为广大市民捧出几百道丰盛的科技和科普大餐。此次科技活动周是北京市首次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统一主题、统一时间举办。
大型科普主题展是昨天在北京市展览馆开幕的科技周重头戏之一,这个主题展包括
信息安全与科技展、纳米材料产品展、“疯狂科学”实验动手区、载人航天展等多个展区。飞船舱吸引学生目光在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之后,公众对航天、探索宇宙倾注的热情,再一次喷发出来。航天展区成为昨天开幕后人气最旺的地方,一名小学生在对鼓鼓囊囊的宇航服“指手画脚”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一头钻进旁边的“神舟号”飞船返回舱模型里冲外面的观众作起“秀”来。返回舱模型做得非常逼真,外壁四周被大气摩擦时烧蚀的痕迹依稀可见。坐在舱内的航天员座椅上,面前就是显示各种数据的仪表,而透过身边的眩窗,想必便可领略太空的奇妙景观……月球机器人风光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还属展区一侧的那个“长”得怪模怪样的月球机器人样机:4组轮子做脚,3只树页状柔性物构成的身体,3对摄像头眼睛,还有高高在上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智能头。机器人的名字叫kamado,据说是我国西南山区生长的草本植物“车前草”的英文谐音。该样机是由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院科研部研究设计的。设计者冯健翔研究员介绍,该月球机器人的设计方案不同于目前国内外的“月球车”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四轮设置使其可以原地随意转弯,而机身的三页状柔性设计则使其在月球表面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不会轻易“栽跟头”。“这两点恰恰是目前各种‘车’形月球着陆器所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冯健翔研究员说。据介绍,这个月球机器人拟完成的任务包括,在月面运送、安放科学仪器,安放炸弹实现月岩爆破,采集回收矿物质标本,寻找水或冰存在的证据等等。冯健翔研究员表示,该月球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将被择期提交给我国航天部门。大部分活动免费开放据了解,所有大型活动中由国家和北京市两家组委会共同举办的有4项,重点活动40余项。另外北京市还有3000多项由各学校、企业、商场、社区、街道等举办的科普活动,大部分都是面向广大群众的免费活动。
本报记者张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