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神五”轨道舱说再见 6个月绕地飞行2700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 18:14 北京晚报

  截至昨天13时,在太空中正常运行达半年之久的“神舟”五号轨道舱圆满完成了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任务,随后它将自行销毁。

  在轨运行六个月创造飞行新纪录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神舟”五号轨道舱留轨运
新浪通行证 快乐e特权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行满6个月,共环绕地球飞行近2700圈,达到了预期设计寿命,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全面考核了各系统的设计能力,不仅创造了我国低轨卫星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纪录,标志着我国近地轨道飞行器长期运行技术日趋成熟,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载人航天后续任务做了重要技术准备。

  据了解,目前,科技人员正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下一步,他们将拓宽对空间环境领域的监测内容,在第二期的载人工程中绘制出更详细的飞船飞行轨道——“空间环境示意图”,为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建立空间站实验室提供有力保障。

  轨道舱空间应用已取得丰硕成果

  如今,长达半年的“神舟”五号轨道舱运行过程已圆满结束,各项科研成果正处于分析处理阶段。据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在飞船轨道舱应用系统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空间环境监测试验取得重要探测结果。首次对载人航天轨道的空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探测,为飞船的轨道、寿命预报和飞船防护设计等提供了依据。空间天文探测成果超出预计。空间天文设备观测结果与国际接轨,获得了大量的太阳耀斑及射线暴等触发事例,这是我国在这个前沿领域空间观测的首次突破。成功地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送上太空并长期正常工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航天载成像光谱仪的国家,所获得的大量的地球目标多光谱图像数据,可为农业估产、可再生资源的动态调查、实时自然灾害监测、海洋环境与海洋初级生产力调查等提供服务。成功进行了地球环境探测试验,填补了我国在地球环境空间探测领域的空白,使我国具有了大时空尺度上对地球环境重要参数进行测量的能力,能够与国际观测计划接轨,为推动这个学科发展取得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成果。运用我国首台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成功进行空间试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探测数据,使我国在微波遥感技术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了我国对地球环境资源、农业及自然灾害监测的能力。此外,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期间,还进行了精密定轨等其他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技术实验,获得了重要成果。

  避免太阳风暴干扰

  优化消耗延长寿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告诉记者,在“神舟”五号轨道舱留轨运行的半年时间内,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在飞船系统的配合下,每天都要对其进行跟踪测控,先后成功实施了多次轨道维持和飞行模式转换等重大控制,实施数据注入400余帧,发送遥控指令2000余条,确保了飞船轨道舱安全准确地留轨运行,使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尤其是在他们的精测妙控下,轨道舱多次成功避免了太阳风暴的强烈干扰,有效地维持和控制了轨道的衰变和燃料的最优消耗,确保了轨道舱按预定轨道安全运行和综合寿命的延长。

  不仅如此,通过“神舟”飞船轨道舱四次留轨任务累计约两年时间的空间飞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已经掌握了对飞船轨道舱实施长期管理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摸索建立了一整套低轨道航天器长期管理飞控的工作体系,为我国今后近地轨道航天器长期运行管理,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中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载人航天飞控技术实现九大关键突破

  从“神舟”二号到“神舟”五号,我国科技人员刻苦攻关,勇于创新,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在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突破。

  ———突破和掌握了对地观测的关键技术。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期间,运用自主研制的装备,成功进行了对地观测,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并建立了相关的技术体制和技术基础。

  ———掌握了高精度定轨技术。科技人员将高精度的时间与坐标系统、大气密度计算模式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实时测控任务中,使定轨精度优于百米量级,做到了使飞控专家每时每刻都能知道飞船的准确位置,是我国近地航天器定轨技术30年来的重大突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

  ———掌握了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科技人员将世界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性解决了飞船轨道控制的关键技术,使地面指挥员能够及时对飞船实施精确变轨,保证飞船在运行轨道上的实际轨迹同理论轨迹完全吻合。

  ———掌握了精确返回控制技术。我国科技人员独立研制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数学模型,开发了飞船返回的核心控制软件,并在目标落点等计算结果的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超过了任务总体技术的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掌握了测控过程可视化技术。科技人员将当今最流行、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数字建模技术应用到测控技术中,做到实时反映飞船在太空运行的各种姿态变化以及飞船舱内各种仪表的工作状态,不仅使飞控专家能够像航天员一样了解掌握飞船的各种工作状态,而且能使人们站在太阳系的角度来监视飞船围绕地球运行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与“神舟”同行。此项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掌握了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科技人员创造性解决了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遥控发令、数据注入、轨道计算预报等软件运行的高度自动化,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的指挥效能,领先俄罗斯、美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掌握了软件构件化技术。科技人员创造性地采用平台化、构件化、开放型的开发设计理念,将中心的任务软件系统开发成为拥有140余万行源程序、7000多个模式、关键软件模块1100余个的庞大而有序的系统,解决了因任务需求快、变化大等不利因素而造成的飞控软件开发过程艰苦复杂的难题。

  ———掌握了智能化故障检测技术。集人工智能和专家库、知识库等为一体的飞船故障诊断与飞控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对重要事件的自动比较判断,出现故障能够自动匹配并生成故障对策,为飞控总体人员、指挥调度人员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

  ——掌握了应急救生控制技术。基于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大气层外应急救生控制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轨道确定、求生决策、落区选择、救生控制策略计算、控制指令发送等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安全性,是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创技术。

  通讯员 唐文俊 本报记者 蔡文清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