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 15:43 人民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强调要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新浪通行证 快乐e特权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自然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圣雄甘地说,“一个国家的伟大可视其如何对待动物加以衡量”。人与动物是共生共存的,动物一旦灭绝,人类也恐怕难逃灭顶之灾。人与动物必须和谐相处,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已。

  一、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

  这个问题写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一座小木屋的墙壁上。如果靠近一些,从小窗户向里瞧,就会发现里面只有一面镜子:最凶猛的动物就是你——人类自己!

  这并非夸张。人类虽然远不是体形最大、牙齿最尖利的动物,但绝对是最危险的动物。即使远古时代,老虎遇上我们也会落荒而逃。人和老虎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男人睡觉要打呼噜,一是幼儿受惊会大声啼哭。这才是真正的动物之王的特征——如果不是最凶猛,仅仅呼噜和啼哭就足以让人灭绝,因为更凶猛的动物,譬如老虎会循声而至,将他们撕得粉碎。实际上呼噜传达的信息是:正在休息,滚远点!啼哭传达的信息是:肚子饿了,识相点,别自送上门当点心!

  “人为万物之灵”,其他物种不过是上帝为满足人类食用、役使或观赏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狂妄地看问题。这方面,我们的列祖列宗亦然。据学者考证,古代一些“祥瑞”——龙、凤、麒麟什么的,都实有其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早年曾在中州大地徘徊。现代情况更糟。一个民间流传的段子说,有外星人被逮住了,北京人主张送科学院研究,上海人主张办巡回展卖门票,而广东人摩拳擦掌,要用他来煲汤喝。

  “民以食为天”,生存乃人类的第一要义,本无可厚非。大洪水之后,上帝曾指示诺亚“征服”其他生物,“支配大海里的鱼、空中的飞禽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问题在于,如果把吃的范围无限扩大,世界最后便只会剩下孤独的人类。

  人们常说动物凶猛,骂人残忍就说冷血动物。我们人类才真正凶猛!在我国,大约有近400种脊椎动物、5000种高等植物面临灭绝的厄运,与之关联的40000种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二、动物的抗争

  仔细推敲起来,那些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难治之症,都是动物带来的: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疯牛病、登革热、炭疽病、出血热、霍乱。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是人类无法掌握和控制的;人类一旦越过了某种界限,就会受到这些规律的惩罚。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使得许许多多野生动物难以生存,甚至灭绝;那么来自动物的报复就是,“产生”大量病菌病毒,让人类大量死亡,从而达到物种的平衡。这就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这种自然规律是人类目前难以控制的。

  当你对动物的报复发出怨恨时,请想想人类是怎样做的吧:吃遍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为了获得动物的羽毛、角、牙、壳,人类可以毫无怜悯心地杀死它们;为了方便地看到动物,残忍地把它们关在狭小的笼子里,水池里;为了让动物表演,狠心地用皮鞭、木棍抽打它们。

  动物的报复是那样软弱无力,同时,又是那样凶狠和不露痕迹;表面强大的人类,实际上根本无法真正战胜和控制那些表面被动甚至弱小的动物。鳄鱼、甚至令人厌恶的蟑螂,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了,比起蟑螂这个生存了四亿年的物种,我们人类的历史显得那样短暂。面对茫茫宇宙,人类经常会在内心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难道人类真的是动物的灾星和人类自身的掘墓人吗?

  有专家断言,将来世界的统治者不是人类,而是老鼠。老鼠聪明、机警、灵活,从高处落下摔不死,有着惊人的繁殖力,对人类制造的灭鼠毒药会很快产生抗药性,大量挥霍人类生产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给人类带来鼠疫(黑死病)。尽管人类灭绝老鼠的活动从未停止过,但老鼠的数量却越来越多。

  在侵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同时,人类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以至于忙碌得我们连自己在干什么都不知道。节奏的不断加快只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越来越快以至无限,一种是无法承受而停下来。这两种结果都不那么美妙。

  如果人类摆脱了限制自身发展的观念,就会创造出令他们自己都感到震惊的奇迹。人类在审视和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同时,能否选择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反思是痛苦的,也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新生。

  三、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已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三门峡湿地上白天鹅的新情况。每年都有几万只白天鹅,飞到湿地过冬,但几百里的水面结冰了,白天鹅无法觅食,生活很艰难。当地的人们送来玉米、谷物,洒向湿地,白天鹅哀鸣着嗫取食物,没有一只白天鹅因饿致死。这很使人感动。同时我还看到了在白天鹅受伤时,三门峡人全力营救白天鹅的动人情景。

  人类与野生动物互助,谁没有困难的时候呢?后来,看某地电视,却报道了坏消息。一群白鸽在广场正飞着,顷刻间就有几十只落入树丛,立即死掉,据说是食物中毒,极可能是有人恶作剧,害动物以取乐。再后来,看到某地报纸报道,有游人以果物包着辣椒给猴子吃,猴子嚼下,辣得跳、叫、满地滚。而投物者则大笑。旁边配了一幅漫画,记此情景。我看了,觉得漫画还不够“辣”。应当这么画:画出笼里笼外两个身影,作同样的跳动姿势。画题是:“看看哪一个更可笑”;或者:“看看哪一个更可怜”。

  电视上报道野骆驼的自然保护区要扩大,那是以千、万平方公里来算的。野骆驼在沙漠里狂奔,见不到它清晰的面容。据说,人的猎杀要制止,还有野狼的入侵也要防。真不容易。电视展示,有关部门在车站上查获偷运几十只活的穿山甲。穿山甲有点像乌龟。比乌龟大,有哈巴狗大。长尾、长颈,而且尾颈都粗壮。从头到尾,周身都是甲片,周身闪着光,极可爱。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助”。只在中药里,我们就得到它们的助益甚多。穿山甲取其甲片,羚羊取其角,蛇取其胆,虎取其骨,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只要不是滥杀,不是为好奇,不是为口腹之欲,只是为了医病,这该是可以原谅的吧。人类同时要用百倍千倍万倍的力量去保护它们,保存它们,这才对得起它们。

  事实上,野生动物与人类的“互助”远不止这些,像上述三门峡人爱护白天鹅,白天鹅也就叫响了三门峡!给了三门峡人真情的回报!

  近年来,每年都有几万只白天鹅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飞过千山万水回到三门峡库区越冬,为冬日寂寥的黄河增添了一道生动靓丽的风景,使母亲河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到三门峡看白天鹅去!已成为响亮的召唤;因为有了白天鹅,三门峡的“人气”越来越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等媒体就报道了白天鹅落脚三门峡的新闻。但三门峡库区的白天鹅真正名扬全国要从1999年算起。1999年1月初,三门峡市上上下下全力营救44只哀鸣中的白天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羊城晚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竞相刊登、播发。一下子把“三门峡”与“白天鹅”,整体推向国内外。

  1999年2月,三门峡市举办了“中国三门峡首届白天鹅笔会”,著名诗人舒婷,著名导演金韬,《人民文学》副编审葛志超、刘海红,《十月》主编王占军等,目睹了白天鹅集群栖息黄河水面的壮观景象,舒婷等人不禁感慨:“三门峡对白天鹅的保护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这反映出三门峡上上下下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的文明程度!”同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舒婷热情赞扬三门峡人营救白天鹅动人事迹——《为野鸭子而哭》的散文。随后每年春天,三门峡举办白天鹅笔会,都产生了极强的宣传效应。

  为了更好地营造白天鹅的生存环境,为游人提供最佳观赏区域,2002年8月,三门峡市开始兴建集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于一体、总面积达2.74平方公里的“黄河白天鹅观赏园区”。观赏园区由白天鹅湿地环境改良工程、白天鹅救护中心、白天鹅观赏塔、白天鹅艺术馆等组成。

  近几年,三门峡开始打造白天鹅品牌:三门峡市通过国家邮政局向全国发行了12张一套的10000套白天鹅明信片;以白天鹅为主题精心制作的4000套挂历及旅游光盘、精美画册都受到嘉宾和游客的好评;在郑州、西安等名城成功举办了黄河三门峡白天鹅摄影展;在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和三门峡水利枢纽特种邮票首发式等大型活动中,三门峡市精心演出的大型艺术舞蹈“天鹅舞”,表达了三门峡人对天鹅的呵护、热爱和崇尚之情,令嘉宾耳目一新,获得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联合国将三门峡确立为全国四个山水城市之一、三门峡业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中,就有白天鹅真情的回报!(谢守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