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未解之谜专题 > 正文

中华蜜蜂迅速消亡之谜破解 被“洋蜂”杀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 10:02 北京科技报
中华蜜蜂迅速消亡之谜破解 被“洋蜂”杀死
养蜂人李冬云身“穿”15万只蜜蜂表演飞车,“蜜蜂铠甲”把他打扮得像一个将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莫彤

  近年,北京本土野生中华蜜蜂已经灭绝,而人工养殖的国内中华蜜蜂蜂王也开始由于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华蜜蜂(也称中蜂)种群的减少。中华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特别有利于高寒山区的植物,华北地区的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还有的是零零星星开花的,如果没有中蜂,植物的受粉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 性。

  一只优良的中蜂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它的平均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可是近些年蜂王的寿命越来越短了,有的竟活不到一个夏季。

  然而20世纪末,中华蜜蜂在北方地区,黄河以北逐步减少了,长白山也只剩下几百群了。据了解,中华蜜蜂的减少,主要是蜂王由于不明原因死亡而造成的。

  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

  可怕的是,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为我们解开了蜂王之死的谜团,并且我国北方还建立了惟一的中华蜜蜂保护区。

  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互相残杀?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目前国内养的东北黑蜂(俗称北方黑蜂)是于20世纪初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引入饶河,它是西蜂的变种,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

  再后来就不断有不同种群的蜂引入国内,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除了东北黑蜂外,还有东方蜜蜂,也就是中华蜜蜂;另外一种就是引进的西方蜜蜂,其代表种叫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

  文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某地114群蜂飞逃后厮杀而大量死亡,仅剩下大约一两群蜜蜂。但科学家认为,只有在对蜂群极为不利的内外因素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中华蜜蜂习性比较温和,随着环境气温的升高,在野外蜂场,蜂箱周围的植物都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而这时每个蜂群的巢门口都会出现迅速扇动翅膀的工蜂。

  专家解释说,当温度在25℃以上时,工蜂会出来自动扇动翅膀,把风向蜂巢内吹入,以维持蜂巢33℃-36℃较为恒定的温度,而这种迅速扇动翅膀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它蜂种的攻击。

  前些年,在一次考察工作中,我国科学家注意到北京西南深山区的一片饲养地,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有人提出,不同种群之间的蚂蚁碰到以后会自相残杀,会不会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蜂群之间互相残杀呢?

  是不是它杀?

  在北京一地的养蜂农民反映,有一种叫“花葫芦”的胡蜂是中蜂的天敌。这是一种捕食性昆虫,个体很大,对人也有一定的攻击性。

  调查人员和蜂农一起多次观察胡蜂对中蜂的危害情况,他们发现胡蜂一般捕食飞行的中蜂,一旦胡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的时候,中蜂就会排成一排,发出“嗡嗡”的声响,向胡蜂示威,不让其进来。可是甜蜜的诱惑,使得胡蜂孤注一掷,依仗着比中蜂大几倍的身躯,经过激战,冲进中蜂蜂巢。

  可进了蜂巢以后,胡蜂立即被几十只中蜂围成一团,尽管胡蜂很厉害,但也抵不住中蜂群起而攻之,经过一段时间,这个特别的集体就把胡蜂消灭了。当调查人员扒开蜂团,胡蜂已经死在里头了,但同时也有不少数目的中蜂因此而死亡。

  难道是病害?

  养蜂业里面有个最大的病害就是蜂螨,许多蜂种因为受到这种螨的寄生,使蜂群遭受到严重损失。蜂螨会引起蜜蜂的大量死亡,有时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死亡率,以至于使整个蜂群毁灭掉。会不会是中蜂工蜂采蜜时把蜂螨带回传染给了整个蜂群,而导致蜂群灭亡呢?

  为了详细观察蜂螨对中蜂的危害,科研人员把蜂螨带到实验室。他们把蜂螨一放到中蜂身上,中蜂就抖动得很厉害,抖动很长时间以后,引起了周围其它工蜂的注意,别的工蜂就爬到它的身上去,不久就把蜂螨叼走了。

  通过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和观察,发现只有中蜂有这种特性,像这样个体之间利用声波来传递不同的信号,求伙伴来帮忙的现象,在我们国家还是首次发现。

  这一观察结果发表以后,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同时为中华蜜蜂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很多人看到,中华蜜蜂的这种特性,是世界上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既然中蜂不会受到蜂螨的危害,蜂王也就更不会受到蜂螨的侵袭。

  意大利蜂做了“内奸”。

  正当调查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在偶然的一次为死亡的中蜂蜂王做“尸体解剖”时意外发现了线索,蜂王的身体上有类似蜜蜂蜇刺样的钩状物,这个钩状物又与中华蜜蜂的蜇刺有很大区别。

  在农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员将不同蜂种的蜇刺进行比较,发现蜂王身体上的蜇刺是意大利蜂的。这一结果使他们十分意外。

  意大利蜂是我国引进的外来蜂种,个体大、产蜜量高,令科研人员不解的是,不同蜂种要进入对方的蜂巢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对意蜂是如何进入中蜂蜂巢这个谜进行了破解,他们和当地蜂农在野外的饲养场,设置了半透明的蜂箱,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观察。

  经过许多天的观察,他们终于捕捉到意大利蜂进入中蜂蜂巢的情况。本来种群之间,每个蜂群都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别的蜂群来的话,肯定会打架,可是意大利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蜂就让它进去了,进入蜂巢后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并得到饲喂,说明中蜂对意大利蜂没有抵抗能力。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有点相似,既然振动频率一样,这种蜂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了。所以中蜂就误认为它是雄蜂了,由于不同种群之间毕竟不能共存,意大利蜂杀死中蜂蜂王也就不可避免。

  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王,而失去它,可以说是该蜂群最大的灾难了,蜂王的死会造成蜂群的灭绝。

  蜂王之死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调查使科研人员发现,如果一个地方混养两个不同蜂种,就很容易把本地中蜂蜂群消灭,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蜂是最大的威胁。

  谜团终于被解开了,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研究员彭文军告诉记者,就是这种目前国内繁殖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对中华蜜蜂有着很强的攻击力。这些蜂种繁殖量大、个头大,弱小的中华蜜蜂常常被这些“洋蜂”杀死。

  最后,他担忧地说,由于这些“洋蜂”的嗅觉、吻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的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整个生态体系。因此,拯救和保护中华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封闭中华蜜蜂保护区。

  当地政府与村民共同讨论中蜂保护措施,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将意大利蜂群迁出距离中蜂饲养地5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当地建立起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华蜜蜂保护区。为使这一中国特有的中华蜜蜂蜂种不会灭绝,科学家和当地群众一起开始寻找野蜂的工作。

  寻找野生的品种,是为了保持它的野生习性。在保护野生中蜂品种的同时,科学家和蜂农又加紧了中蜂育王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中蜂蜂群的数量逐步增加。

  在科研人员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经过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这里的中华蜜蜂从原有的30多群,已发展到目前的100多群,它们给花授粉,与周围的植物亲密接触,共同维系大自然的平衡。

  彭文君,男,1970年出生,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助理、科研处处长兼蜂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授粉昆虫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利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 科学探索频道 中华蜜蜂迅速消亡之谜破解被“洋蜂”杀死

 


评论】【通讯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