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 薛宝海专栏专题 > 正文

从新版“读书时间”谈节目的合理编排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17:56 新浪科技

  作者:薛宝海

  从2月9日起,央视10套科教频道推出了《五日谈》,老实说,刚听名字,我还以为是周播类节目,总结5天之内某一方面问题的节目,不料却是5个同一时段(晚八点)、不同内容节目的总称,周一就是新版的《读书时间》,其他还有《舞台》、《博物馆》等等。

服务器市场四强易位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这里我先谈一下新版《读书时间》在整体结构编排上的一个令我产生疑问的地方:第二环节与第三环节在编排顺序上有些颠倒。这个失误表明了前期策划的疏忽。

  目前的《读书时间》大致分三个板块:书籍排行榜、作家访谈、书籍推荐。30分钟。这种安排粗看很合理,但看完一期节目就发现问题了。比如2月16日访刘震云的那一期。

  先是上周的书籍排行榜介绍,女主持人刘畅口播加点评,还可以。节目进行了10分钟左右,然后女主持人把话题引向了正在流行的刘震云小说新作《手机》,说是已经卖了30万本(奇怪,这么畅销的小说,可是在刚刚介绍的上周畅销书排行榜中却没入选?!看来那十本书销量会更大,只可惜没有统计数字)。然后是访谈刘震云,这都没问题,更有新意的是接下来刘震云与主持人“反串”,刘震云提问给主持人(其实是应该问他的问题):身为作家,出席那么多社会活动,四处吆喝自己的作品,好么?

  主持人回答的挺好:因为作品很吸引人,因此对作家的言行就会宽容一些,另外现代社会也讲究营销。更精彩的是刘震云又问:你在打手机的时候,说过谎么?刘畅说:说过了,挺好笑的……

  喂,读者朋友,注意了,上面的这个省略号不是我特意要加上的(以省略后面的对话),而是那个节目中真的就不说了、没有了!这一段结束了!!准确地说是“处理成音量渐弱”,无总结、交谈中拉全景结尾,仿佛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一样,在结尾处,主持人不做总结,说着说着,音乐声起来,拉成全景,上字幕了。

  你会说,这不挺好么,学的挺时髦啊。错了,老兄,学错了!人家无总结、自然收尾是在节目的最后,然后就换成另一个节目了。可是新版的《读书时间》却不是,它还有一个小板块(书籍推荐)呢,当然也就没有上字幕了,这样看着非常别扭,有一种强行割断节目的感觉。接下来主持人又是在介绍书籍了,这种安排太糟糕了。你想象一下,两个人聊得正精彩,没了也就没了,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没办法,时间到了,可是明明是时间还有!这后面还有大约10分钟呢!这种情况下,就为了安排播放已经做好的板块,硬性减去了正在进行的谈话,也不总结,太机械了!

  还是以刚才没说完的那段话为例,女主持人讲她打手机说谎的故事(这跟电影《手机》的主题吻合了),多吸引人啊,看的时候,我还觉得这回《读书时间》挺有新意的(由提前的嘉宾反串采访开始,就觉得很精彩),没想到冒出这么个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更糟糕的是接下来的“书籍推荐”做的很“水”,更让人怀念刚才——女主持人打电话撒什么谎了?

  这就是一个安排次序的问题。同样是这期节目的所有内容,如果把第二个访谈环节,与最后书籍推荐颠倒过来,就没有问题了,只会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最后没时间了,但现在却不是,明明你的节目还有10分钟,却硬性砍断,塞进不精彩的内容,哎!

  刚才说的颠倒顺序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处理方法,但我理解编导坚持把访谈放在中间的原因:增加节奏感,以及形式上的富于变化。因为第一环节(书籍排行榜)与第三环节(书籍推荐),在节目形式上比较类似,都是一个人的播报,如果连在一起,感觉会缺少变化。其实单纯从这个角度考虑,就应该在访谈环节严格控制时间,并且说结束语,这样就很完整了,也不会留什么遗憾。

  其实就算两个播报板块连在一起,只要做些处理,也会从视觉上感觉有变化。比如主持人的背景有比较大的变化,主持人的服装也有变化,甚至是换了一个不同的场地。我们来看同属于资讯播报加采访的凤凰卫视梁冬主持的《娱乐串串SHOU》,不同的环节,主持人有不同的装扮,在《声色犬马》环节(纯新闻播报),梁冬换上了长袍马褂,戴上了眼镜。这样在视觉上,当然就感觉有变化了。

  一般来说,资讯播报加采访的节目,通常是把采访放后面,这是一种很适合观众心理节奏的安排,因为访谈节目会更有悬念一些,作为押轴是合适的。而且,如果是无总结、交谈中结尾,效果会更好。我看凤凰台的很多访谈节目,都是无总结、交谈中自然结尾,但肯定是在最后结尾,绝不可能象新版《读书时间》这样在中间弄这种结尾——本来就没说完,又加新内容,这不画蛇添足么?!

  上面说的是整体安排上的失误,而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第一个环节的《书籍排行榜》。介绍了十本在上周畅销的书籍,问题是这十本书属于不同门类的,比如第十位是《我们仨》,第四位是《新华字典》,第二位是《禽流感的防治》,把这些书放在一起比较,会不会有些滑稽?为什么不分分类?为什么就那么简单省事儿的根据书店的销售量排行来介绍?我更担心的是,书籍的销售通常比音乐光盘的热销时间要长一些,那么如果连续几周,排行榜变化不大,节目怎么办?

  普通观众看电视节目,往往会很宽容,不会介意栏目在编排方面的失误,观众只会在乎内容是否精彩、好看,是否对自己的胃口。举个例子,一台晚会上如果有11首歌曲和5个相声(或小品),通常的安排就是两个歌曲之后演一个相声或小品,最后一首联唱歌曲,绝对不会安排成唱了6首歌曲,再连续演三个小品,尽管这样安排会博得一部分观众的喜欢。电视节目是艺术的一种,是要讲究节奏、讲究科学编排的。一个晚会的节目安排,即使有失误,影响也并不大,毕竟它是非常态的。而针对于一个播出时间相对固定的栏目,它的合理安排尤为重要,因为这就等于形成了一个流水线,工业化生产,倘若安排有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也会影响观众的忠诚度。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小疏忽么,没关系的,凑乎看吧。有句话叫:细节就是深刻!为什么凤凰台的节目让人那么欣赏?看看人家在节目整体编排上的张弛有度,看看人家在每个细节上的精心打磨,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节目的合理安排,其实都是基本功,仿佛足球队员的停球、运球,真正要比的还是节目内容(防守与进球),那么新版《读书时间》的内容呢?

  除去结构安排方面的疑问不说,再除去节目包装与主持人的变化(年轻的女记者型),在内容方面,我没看出跟过去的节目有多大变化,这么说,是不是等于新版《读书时间》改版失败了?

  又错了!《读书时间》过去就没失败过!它一直就是品质很不错的节目,定位也没错过——包括现在的新版节目,品质也是很好的。如果说有问题,那是决策层出了问题!

  回想去年围绕老版《读书时间》的停播——因为收视率低,因为有质疑,我在想,到底谁错了?每次安排在大约晚11点多播出(时间经常还被往后挤,甚至在午夜时间),那么收视率低不是很正常么?一个高端文化类的节目,怎么能跟《幸运52》比收视率?这种比较的本身是不是就不科学?现在放晚8点了,收视率肯定高了,制片人就会压力轻一些,然而单纯的比收视率绝对是不公平的!

  唯一高兴的是,喜欢读书的人,可以早一些看到《读书时间》了,这倒是很实惠的事情。记得以前我经常翻《中国电视报》,看这期《读书时间》又谈什么书或者请来哪位作家,然而总是因为播出时间太晚、影响休息而作罢。至于说《读书时间》办得不好,那要看调查谁了,真喜欢书的人,关心的是内容,关心请谁来谈,至于形式上是否热闹、时尚,根本不重要——有时候倒起反作用力。

  还记得多年前曾看过一期访谈周国平,最后有个精彩的问答。女主持人问:你写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可是对每个人而言,女儿三岁就患病死了,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你为何还能把所记载的那些“日记”编成书呢?这都是你的(痛苦的)隐私啊?

  周国平的回答让我一生难忘,他想了一下,微笑着说:“你把我问住了”。

  第二天,我就去书店买了那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转自《福视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