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文物流失与保护专题 > 正文

综述:文物保护的“楚河汉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 11:42 中国青年报

  刘效仁

  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给人类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源于一段激越亢奋的历史。

  “楚河汉界”遗址,在1986年就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默默走过两千多
年风云的“楚河汉界”,如今却由于黄河浊浪肆虐蚕食,命悬一线。而其中的汉王城,则可能在最近的两三个月内,永远消失在滔滔黄河水中。(《南方周末》2月19日)

  这一情形不是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他们也为此正在采取一些救助措施,但正如《南方周末》所披露的,一切都在慢吞吞的效率中,在争执和利益纷攘的推诿中,丧失着大好时机。屹立于黄河之畔广武山巅的汉王城,除了水患的侵淫,有可能因为这种文物管理、决策体制以及利益机制的掣肘和消磨毁于一旦。

  在管理体制上,汉王城处在不尴不尬的地理位置上。虽说它是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却屹立于黄河之畔。但黄河不属于地方管理,在黄河里修建个堤坝啊什么的,都必须要经过黄河管理部门的许可,否则就是违法。所以,地方文物保护部门以及当地市包括省政府,都得一级级一次次地向国家文物局以及黄河管理委员会打报告,但这些报告最终停留在报告上。近在咫尺的地方文物保护干部心急如焚,管理职能部门却远在异地,遥控指挥,对于汉王城的危机程度无论如何都缺乏切腹的体会。

  汉王城的有效保护显然有赖于黄河工程的加固修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决策机制上,黄河上的工程都是“国”字号工程,都要有正式严格的报批程序。按说这些程序都是必须的也是科学的,但是像汉王城这样的特殊案例,这种程序逻辑就显得滞后和悖谬。国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除了按部就班依靠决策程序外,还应该具备像对付非典一样的紧急警戒系统和应急预案。一旦由于人为的迟缓延滞,眼瞅着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古迹被黄河吞掉,该怎么向子孙后代交代呢?

  我还看到这样一个细节,除了根本性的修复外,即使是临时性的救急措施也没有得到落实。为缓冲河水对汉王城的冲刷,一个临时性的保护措施是在汉王城城基下抛石修筑拦河堤坝,但是,自去年12月8日提出后到现在,其进展状况还停留在各方研究如何分摊修坝经费比例的问题上。其实,在责任的背后实质就是利益关系。但我总觉得,无论是地方投资还是国家出资,都是纳税人的钱。先办事,后算账,救急当紧,因此扯皮而耽误了大局,就悔之晚矣。

  有多少“汉王城”需要急救,又有多少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救急?“汉王城”无疑是一个标本,一个有待好好解剖认知的标本。汉王城或许因为河南省政协委员的集体提案吁请,其境况会有所改变。我们真不希望,春天的水一大,汉王城从此灰飞烟灭,这将意味着我们以后只能从棋盘上看到“楚河汉界”。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硬件驱动程序高速下载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