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功克隆 人类胚胎干细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 11:10 东方网-文汇报 | |
并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为治疗性克隆应用打开了大门 记者陈琦芳 江世亮报道 本报讯 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韩、美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 国外科学家表示,这项成果为治疗性克隆的应用“打开了大门”,这也是很多疾病患者所期盼的。科学家认为治疗性克隆前景乐观,但同时也指出,胚胎干细胞技术应用还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细胞克隆到组织、器官的克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此次韩国、美国科学家首次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意义,记者向多年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姚作了求证。姚院士说根据他目前所看到的有关材料,了解到这次的实验是通过16个健康妇女(志愿者)提供的242个卵细胞,把某一个受试志愿者的卵细胞核去掉,再把卵丘细胞(分布在卵细胞周围,起到保护和营养卵细胞作用的体细胞)核注入进去,这样得到30个囊胚,从中取得20对内细胞团细胞,由此建立了一个人的胚胎干细胞系。这种胚胎干细胞系加以扩增,能变成很多细胞,再定向分化,可以形成如心脏、肾脏、肝脏等各种细胞,可以用于细胞替代性治疗。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转变成三维结构意义上的人体器官,那是非常复杂的,国际上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虽然此项克隆技术以治疗为目的,但我国伦理学家对此项技术也予以特殊的关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教授认为,“这确实是一项令人惊喜的科学成果”。该技术完全使用人体细胞,得到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于以往人类细胞与动物细胞结合的克隆,说明人类的治疗性克隆是可行的。利用人体自身细胞的治疗性克隆,能解决治疗中的器官来源等问题,对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有特殊意义。 伦理学家同时提醒,开展治疗性克隆研究要控制在限定范围内,不能使胚胎发育超过14天,不能将胚胎植入人体子宫内。从技术上看,治疗性克隆比生殖性克隆难度更大,在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过程中,要严格防止研究滑向生殖性克隆和人畜细胞杂交,越过伦理的界限,这将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因此,科学界在支持治疗性克隆的同时,也呼吁严格遵循治疗性克隆的规范,禁止生殖性克隆。 警惕:克隆人处在十字路口 姚院士说他注意到国际上一些报道,称此次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意味着创建了一种新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人的胚胎干细胞。姚院士认为,在对这一技术进展作出评价的同时应该看到,目前这一技术的潜在医学治疗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同时也没有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它已经解决了人们希望解决的人体免疫排斥难题。另外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途径同原先的克隆人的技术路线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再向前跨一步就可以克隆人了,因此对其可能导致的克隆人结局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姚院士说,这次技术突破使得克隆人的问题处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需要好好把握。姚院士说,作为中国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我们坚决支持我国政府反对克隆人的严正立场,在关注和研究这一重大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有可能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相关链接 此项克隆技术完全使用人体细胞,得到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于以往人类细胞与动物细胞结合的克隆,说明人类的治疗性克隆是可行的。利用人体自身细胞的治疗性克隆,能解决治疗中的器官来源等问题,对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有特殊意义。但胚胎干细胞技术应用还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细胞克隆到组织、器官的克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公布的一张显微照片显示了新近克隆的8个人类胚胎的早期阶段。 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