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分析:为什么要把病原生物“监控”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8日 10:2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李斌) “把病原生物‘监控’起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现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著名病毒学家侯云德院士最近指出。

  事出有因。作为著名病毒学家,侯云德心中有数: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毒有500多种,新的病毒还在不断出现。自1973年以来就发现20多种对人致病的新病毒。艾滋病病毒、美国西尼罗河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的流行,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带
来巨大经济损失,也给民众心理带来巨大损伤。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性的人流、物流日益频繁,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已有科学家报道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200多条“细菌基因”和约400至500条反转录病毒基因序列,这些病原体基因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另外,随着生物制药的发展,药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重视。建立一种对细菌、热源和病毒均可控制的“三控”生物制剂和药品生产体系,实现生物制品和药品的病毒常规检测,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制品和药品生产中的质控要求主要是无菌、无热源,尚无检测病毒的普遍要求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只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将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乳头瘤病毒列为16种致癌物质“成员”,在任何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排除。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饮水安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条件。生物恐怖同时威胁着人类的文明,生物恐怖主义的“武器”常常是病毒、细菌等病原生物。

  非典病毒的出现以及在人群中的流行,对人类如何建立疾病的预警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如此众多的致病病毒和不断出现的新威胁,目前人类对病原生物的监控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但在建立病原生物监控系统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先行一步。

  美国科学家在2001年就提出生物制品生产系统中祛除病毒的重要性。虽然祛除病毒比去除细菌困难,但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已经有可能对生物制品和药品进行病毒质控,如国际上采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和控制输血中的病毒传播。美国FDA开始探讨将微阵列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用于药品质量控制。美国和欧盟各国近年来增加财政拨款,用于公共安全的监控技术研究,并取得许多进展,如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利用不同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特征性光吸收谱的特点,研究成功一种可用于各种公共场所的检测病原生物的涂料。一些国际组织也就病原生物的监控提出了相关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成适宜的全球和国家的卫生信息、监控和警报系统。

  我国也已开始建立快速预警监控系统,将快速诊断技术用于突发性传染病的监控,并可对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恐怖袭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用生物芯片检测非典疫苗中可能的病原生物污染。但在整体监控手段上,我国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先进国家。

  侯云德指出,病毒种类繁多,而且变异病毒和新病毒更是危害甚剧,能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就多达上百种,而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方法,不能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同时能检测多种病毒的方法就显得十分迫切。(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