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2004年IT业界重要人事变动专题 > 正文

唐骏:是否体现了一个王朝的背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6日 13:20 计算机世界网

  “唐骏离开微软”经媒体半年多的猜测和炒作后已没有悬念。问题是,唐骏是不是诟病已久的微软中国人事和管理机制最后一个牺牲品?

  唐骏挂冠而去时比所有的前任都“风光”。2月3日,微软在宣布此消息时措辞用的是“退休”而并非“离职”,唐骏还被授予“微软(中国)名誉总裁”的称号,这样的待遇在微软中国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但无法改变的是历史再次重演。唐骏仍然无法逃脱前任们的
命运成为了微软大中华区和中国区权力重叠的牺牲品,即使其在微软有十年之功,以及有在微软中国总裁任上的良好业绩。

  值得欣慰的是唐骏也许是最后一个,陈永正不会是唐骏,也不会是黄存义。

  唐骏离职后,微软大中华区总裁CEO陈永正兼任微软中国总裁一职。有消息称,“唐骏将是微软中国最后一任总裁,微软中国区将不久后撤消。”倘若如此,对微软中国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意味着微软将从根本上杜绝人事更换频繁的源头。笔者在向微软公关经理马涛求证此消息时,她谨慎表示现在微软组织架构2003年7月份调整后的,总部对微软中国日益重视,陈永正的办公地点在北京,工作的重心也在北京。

  唐骏在2月4日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大中华区和中国区领导人合二为一,是一定的,也是必要的。

  在微软的组织架构中,微软大中华区总裁主要负责对大陆、香港和我国台湾省三地业务的协调工作。由于微软大中华区和微软中国的重心都在中国内地市场,权力的交叉容易产生管理的混乱。很多人认为,微软大中华区和中国区责权的不清造成了权利的争夺,也使微软中国的声音在经过多层过滤后难以完整到达总部。前微软中国总裁高群耀在《体验微软》一书中直言不讳:“微软大中国区与微软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合作成功的典范,人为的因素,更是导致了他产生多种矛盾的原动力。”,“如果公司不调整大中国区和中国区的组织结构,定义和责权的话,我不认为我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也不相信热情还在。”

  而微软中国总裁的频繁更换,是这种公司体制和人事策略的产物。

  杜家滨1994年3月到1998年10月任微软中国区总裁,导致杜家滨离职的原因是微软要他和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联合执政,杜家滨挥泪出走思科。1998年吴士宏上任时,香港地区业务被划归其管辖范围内。但当新的大中华区总裁乔治走马上任将香港地区业务收回,不甘心做摆设的吴选择了离开。2002年高群耀的离职直接原因源于与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的权利斗争,他甚至在辞职信中意气写道:“如果我不借此机会感谢黄存义先生,让我在我的事业中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将是一个不可原让的疏忽。”而2003年8月陈永正出任微软大中华区的CEO,被认为是来摆平微软大中华区与中国区的矛盾。

  微软中国高层的更换所引起的震荡,微软总部不会没有所察觉。2003年7月,在微软全球性的机构调整,微软中国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通过取消在本地区复杂的沟通层面和组织结构,和客户与合作伙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中国分成七个事业部,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微软大中华区汇报。按照七大事业部制调整,当时的微软中国总裁唐骏的工作是听七大事业部总监的汇报,实权旁落。2003年10月,陈永正把微软市场、财政等实权揽于身上,唐骏仅保留了技术等虚权。微软中国的权力逐渐收到微软大中华区CEO的手里,而唐骏的正式离开,使这种可能更加水到渠成。

  唐骏,是否会成为“垂帘听政”、“政出多门”微软中国时代最后的背影?从此以后,微软中国能否告别人事更迭的怪圈?这一切都得由时间去证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