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报:2004电信业会发生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7日 13:45 通信产业报 | |
![]() 通信产业报 2004年1月5日封面 本报记者 钟敏 对于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2004年中国电信业而言,至少有一个相当具有确定性的因素——“垄断色彩渐趋淡化,公平竞争环境逐渐形成”。围绕着这个基本氛围,中国电信业的不确定因素正逐渐变得确定起来。 运营:“5+1”重心之变 截至2003年10月份,中国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5.54%,同比增幅最大,达到47.7%。仅以移动运营商的数据业务“金矿”——短消息为例,2004年其收入有望达到300亿元。尽管在近4000亿电信业务收入中依然属于非主流收入,但“战略业务”的相貌已经显露无遗。 短消息的另外一个利好消息是,目前已拥有3000万用户的小灵通网络,也将在2004年与GSM网络和CDMA网络实现短消息互通,小灵通消费群体的加入,势必继续催大短消息市场。 在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单一的话音服务提供商向综合电信服务提供商嬗变过程中,短消息业务仅仅是一个过渡性产品。早在2003年5月份,中国移动就推出了包括百宝箱、随e行和电子钱包在内的10多种移动数据业务,经过2003年下半年的酝势,中国移动显然希望这些移动数据业务能够成为短消息业务的替代性战略,从而形成针对中国联通的门槛性产品。而对于在2003年3月开通CDMA 1X网络并推出“联通无限”业务的中国联通而言,如果2004年不能在数据业务上先发制人的话,那么其与中国移动的竞争将始终处于“跟随者”的角色。2004年,我们将看到中国联通死拼CDMA 1X数据业务,由此产生的宣传战、营销战将贯穿整个猴年。 宽带之争依然会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之间展开,不过与2003年ADSL“跑马圈地”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宽带之争很可能进入资源争夺战阶段。实际上在2003年ADSL出现突然爆发式增长后,价格空间已经被打压到极限,电信和网通需要做得是,如何争夺更多的CP/SP资源,提升宽带的增值业务空间,增加客户对其的黏性。而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宽带CP/SP的发展,一向悄无声息的驻地网运营商在2004年会再度激情高涨,而他们与基础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不会重演当年的紧张氛围,而是走向微妙的平衡。宽带运营商之间“合纵连横”的战略手法在2004年将演绎得淋漓尽致。 数据业务的争夺至此,并不意味着话音市场上波澜不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3G牌照发放延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小灵通上的投入依然会持续加大,更何况目前的政策环境对其相当的有利。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移动公话”业务。如此,只要政策上对其不予以刹车的话,中国移动VS中国联通、中国电信VS中国网通的格局很可能发生变化,从而演变为4家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交叉竞争,实际上部分地区这种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因而,导致互联互通和价格战的因素也将更加复杂,客观上为政府监管增添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设备商:传统的裂变 3G牌照发放,在2004年依然是个不确定的消息。而即使牌照发放成为事实,也很有可能在下半年。而尽管IP技术在2003年获得进一步发展,NGN在中国本土也有相当部分的商用,但其规模依然有限。因而对于设备商而言,冀望在2004年3G设备市场上赚个钵满盘足显然是个奢望。 常规的电信设备扩容,以及诸如小灵通、DSL甚至NGN设备市场的爆发,都不足以支撑传统设备提供商日益膨胀的胃口,更何况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因而,2004年传统的电信设备提供商“裂变因子”越来越多。 实际上,在IT和通信融合的趋势下,国际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已经发生了迥异的变化:或者向更专业的通信设备提供商发展,如爱立信和北电;或者向综合的娱乐服务提供商转变,如微软、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这种变化在2003年的中国市场上也初现端倪——比如金鹏就开始涉足新兴的CP/SP业务,也许在2004年,我们也会看到诸如华为、中兴这样的超大型本土设备提供商涉足CP/SP业务。 实际上,从2003年电信市场变化来看,CP/SP的发展最为迅猛,但也最具不确定性。由于CP/SP无论是规模还是经验积累上都与传统的电信公司相去甚远,因而其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最大。更何况,传统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完全有能力收编部分的CP/SP,来培育自己的“金牛”产品。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电信业在变得更为“Open”的同时,CP/SP肯定会向电信“主流”靠拢。 终端:制造色彩的淡化 终端厂商频频在媒体露面的盛况,在2004年很可能消却。实际上,随着管制政策约束力(1998年信息产业部制订的“5号文件”在2004年很有可能修正)逐渐削弱,手机制造格局将发生剧烈的震荡。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手机产品的竞争主要在于制造和渠道上,门槛显得相对较低。但现在手机制造中相当部分利润会流向运营商所主导的产业链其他环节,比如CP服务商,甚至是运营商。手机则正在蜕变为一个单纯的硬件设备产品,而非原来的兼容并蓄。 200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手机加强控制力的做法,在2004年会延续并强化。2003年,中国移动推出MMS和K-JAVA,中国联通推出“联通无限”之时,都向手机制造商们定制了相当多的终端,中国移动还在深圳成立专门的终端公司,根据自己的新推业务负责向手机制造商定制手机。很显然,尽管2004年,介入终端的厂商越来越多(2003年中国市场上已达到30多家),但这些手机制造商将越来越多退居幕后,而手机制造上“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的LOGO将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