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 中国调查记者的崛起与彷徨专题 > 正文

《新闻调查》制片人和调查记者曾华锋聊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3日 18:31 新浪传媒

左起:曾华锋、张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我们今天邀请的嘉宾是《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先生和调查记者曾华锋先生,两位嘉宾好,请跟网友打个招呼并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张洁:新浪的网友你们好,我是张洁,41岁,《新闻调查》制片人。

  曾华锋:新浪几乎是我每天必上的网站,以前转载过我上百篇的报道,有力地声援了舆论监督,能在这里和网友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能在此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关于中国的调查记者,调查记者是如何定义的?又是如何形
成和发展的?

  曾华锋:调查记者又称“警犬”记者,其概念来自于西方,主要指那些探明、揭露被个人或集体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真相的记者。“水门”事件是调查记者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新闻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经过深入调查,顶住重重压力,发现并报道了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为刺探民主党的竞选政策而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窃听器的内幕,从而掀起弹劾尼克松浪潮的事件,最终导致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的总统辞职。在中国,调查记者这个概念随着舆论监督的加强,正在形成、发展,除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大量使用这个名词外,平面媒体里一般指政法记者、机动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热线记者中经常从事调查新闻、舆论监督的记者。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的调查记者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在我们湖南《邵阳日报》,当时有位有影响的记者叫卢学义,他率先展开舆论监督,介入本市一些重大事件,帮乡亲百姓说话,写的文章大版大版的,在邵阳名气很大,让我们羡慕不已。他多次身陷重围,被起诉、被威胁。当然,由于媒体的影响力有限,卢学义的名气仅限于省内。

  与卢学义从事的工作类似,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记者应该是卢跃刚。卢跃刚是《中国青年报》记者,1993年开始搞舆论监督。为了替百姓鼓与呼,他13次被推上被告席,真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拿余杰的话说,文章上冒着“血的蒸汽”!我在《调查记者》中认为,他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记者。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报告文学家、作家,其理论深度、写作功底在记者、作家群体中出类拔萃。

  1996年后,全国都市报的崛起造就了一批调查记者。都市报是市场化、大众化倾向很明显的报纸。为了赢得最广泛的读者,报纸必须加强调查性新闻、舆论监督性新闻。这些公共新闻最受百姓关注,最能带来广告额和发行量,也最能推动社会进步。1998年,河南的《大河报》报道了郑州张金柱案,广州的《新快报》则报道了我和同事采写的韶关卖花女案,成为当年影响最大的两大舆论监督报道,报纸一时洛阳纸贵。

  此后几年,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强化。全国的都市报开始联网,互通稿件。更重要的是,因特网迅速发展成为第四媒体。一些重大事件,因为网络的传播而产生广泛的影响。2003年,舆论监督取得空前成功。典型事件有:《南方都市报》调查记者陈峰、王雷率先披露的孙志刚事件;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联手进行的对黑帮头目刘涌的舆论监督。

  这年,央视评选了8位风云记者,其中大多数为调查记者;安徽卫视《记者档案》推出了约10位调查记者。中国调查记者第一次以整体面目走向前台!

  张洁:我觉得调查记者应该叫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新闻学上对调查性报道有一个定义,有几个要素,一个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是记者独立的调查。这是最标准的,从事这种报道的记者就是标准意义上的调查记者。我们把我们的节目中被分为调查节目和调查性报道,调查节目指广义上的问题报道,通过调查手段证实或者证伪,但是调查性报道,我们想按照学者的观点来解释,那就必须有这样三个要素。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调查记者,一般是指揭露黑幕的、独立进行调查的记者。这可能比较好理解。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央视评选年度记者风云榜的8位记者中,有6位都是调查记者,调查记者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大?

  曾华锋:目前还没有统计过。

  主持人:在一个媒体或者一个节目中,这种调查记者的比例是多少?

  张洁: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应该是一个,我们的新闻调查节目也比较相象,这两个节目的类型是比较相似的。但是数量不是很大。

  主持人:平面媒体是不是更多一些?

  曾华锋:像我以前在《南方都市报》的报社,也就是5、6个人,我们的报纸还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像党报、晚报可能会更少。

  主持人:现在国内的调查记者数量应该是越来越多,是这样吗?

  曾华锋:对。

  主持人:过去一般认为电视栏目都觉得比较肤浅,深度的新闻报道看平面媒体,两位怎么看?

  张洁:电视在中国普及是八十年代的事情,到目前为止也就二十多年,早期的电视,给人的感觉比较肤浅的比较多,我们把东方时空开播称为中国电视的改革十年,经过这十年,我们推出的一系列的调查性的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开播之后,肤浅这两个字可能会有所改观。

  主持人:《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是最大特色,《面对面》定位为“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在求证中质疑”。都是有深度的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调查》区别于这两个节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洁:我想用一个“更”字突出我们的特色,比如更深入、更全面、更客观,同时更权威。因为我们的节目容量是45分钟,使我们能够对一个事件,对一个人物进行审视的时候,是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容量成就了我们的深刻和深入,倒不是说我们这批人厉害。第二,要说我们和《面对面》的区别,《面对面》的深入是体现在心理层面的挖掘,他挖掘当事人在新闻事件中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而我们是在新闻事件中挖掘背后的真相,这是我们和他的最大的区别,他面对的是一个人物,事件在他的采访中是作为背景,在我们的《新闻调查》中,我们对事件的挖掘,在事件的挖掘中刻画人物,在事件中探究人的真相。

  主持人:《新闻调查》作为调查性栏目,节目和记者的调查有非常大的关系,这样的节目与其他的新闻类节目比有什么不同,难度在那里,如何操作?

  张洁:难度在于做舆论监督比做其他报道遇到的阻力和风险都要大很多,而且在完成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比较多,等于是一个调查记者所要付出的无论是脑力上的、体力上的、各个方面的精力,和普通的报道完全不一样。所以要说难度在什么地方,我觉得难度就在于我们为了公众的利益,也可以说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在对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作揭露的时候,面对的往往是一个有权有势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能不能挖掘到你的独家发现,整个节目能不能很平安地播出,这一系列都是作调查报道的比较难的地方。

  另外,在今天,各种各样的记者都有,我觉得选择作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来说,必须是有信仰的,有足够的信念的记者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非常痛苦的过程,和我们称之为“喜鹊”记者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有一种说法,说做调查记者电视比平面媒体要容易,《调查记者》栏目的记者是如何作调查?

  张洁:就电视传播的一般规律来讲,电视是比作报纸要相对容易,因为电视的视听皆备的特性使它更容易获得观众,如果说作舆论监督而言,我认为电视记者的难度要超过平面媒体。因为很多当事人愿意匿名、不出声、不出像的揭露某一种罪行,但是你要用摄像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很多人就回避了。所以说电视的身临其境的传播优势到了作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比较大的制约或者说约束,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制约和约束,当我们一旦取得突破的时候,我们提供给观众的调查报道的震撼力往往也是平面媒体达不到的。

  主持人:作为平面媒体的记者,曾华锋比较有经验,你在调查报道时有什么不同么?

  曾华锋:操作方式和电视媒体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可能在设置的过程中,他们要拍到画面的操作性要难一点。当然文字是一种直接表现出来的,不是像画面一样那么直接,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我觉得这对平面媒体的饿调查记者可能更难。

  主持人:电视可以拍到证据性的东西。

  曾华锋:电视可以直接掌握证据,我们不可能有直接的画面资料。

  主持人:也就是说电视调查记者和平面媒体的调查记者各有难度。

  曾华锋:是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说法,电视的调查记者是几个人一组出去调查拍摄,而平面媒体是一个人。

  张洁:对。比如电视的调查我们一组是5个人。

  曾华锋:对记者个体来说,风险是不一样的。电视往往是集体出动,而平媒体是单兵作战。

  主持人:现在《新闻调查》的收视率怎么样?

  张洁:我们从开播以后到现在的收视率还不错,央视改版之后,我们播出的时间从周六晚21:15改为周一的晚间10:35,造成了两千多万的观众流失,但是央视把晚间10:35叫精品栏目时段,把我们和《实话实说》的两个新闻性栏目同其他频道的优秀栏目放在这段,对这个时段整体的收视率是拉动了,但是对我们流失的观众真的有2000多万。刚开始我们在七个栏目中间的排名是倒数第二,但是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现在的排名应该是第三左右。我们经常排在第三名,这和我们今年下半年舆论监督方面作的一系列优秀报道是分不开的,就是越来越接近群众,贴近群众。

  主持人:网友对您如何作调查报道特别有兴趣,想问问节目最后由谁来审查?

  张洁:我制片人是第一道关,台里有一个领导是终审,我这道关过了,到他那儿最后审查,程序不复杂。

  主持人:调查性的报道很受百姓欢迎,调查记者的工作也同样令人尊敬的,作为调查记者,官方和民间的对你们的态度差异大不大,理论界的评价怎么样?

   



张洁回答主持人问题

  张洁:我想对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而言,应该是官方评价和民间的评价是一致的,因为他的调查性报道的前提,是捍卫公众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这个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我们说的一个优秀的调查报道,是通过记者的努力和调查,挖掘到了很多独家发现的事实,你把这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对我们来说,难的是,你是否能够挖掘出这些东西来,如果这个事实证据确凿的话,我想,方方面面对这种报道都是非常欢迎的。

  说到专家的评价,我们今年三季度的评价体系上,央视那么多栏目,我们综合排名第七位,有七个还是八个考评指标,其中只有一个我们是名列第一,就是专家评价。这个很令我们骄傲。

  曾华锋:我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老百姓对调查记者肯定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记者报道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不平的事儿,一些苦难,甚至是一些罪恶,我曾经接待一个江西上访者。她父亲被村干部打死,没得到公正处理。她就和妹妹上访数年,先后被收容、被驱逐,形同乞丐。没钱买火车票,她们就沿火车道走,混进车站。在车上因查票不断地被赶下去,她们又不断地混上去。江西到广州原本只有10来小时的路程,她们走了7天7夜!一见到我就号啕大哭!

  前几天,我接到大连一个投诉:一位从辽师毕业两年的女生,因在会上反对领导的意见,被打伤致残。她告了24年,神经失常,一辈子都毁了,最近又被人扎伤住院!这个投诉,谁若愿意做,请和我联系。另据李昌平说,在北京火车南站还有告了42年状的人!中国就是在创造着这样一些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些受害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悯,谁能了解?!

  每次看到这一切,听到这一切,我便心如刀割,止不住想流泪。因为我的血还没有冷,我的心还没有死。或许有一天,有适当的媒体接收我,我愿意受命于危难之机,愿意扛起钢枪重上战场。人不应该仅为自己而活。

  官方对调查记者的态度不一。朱熔基总理很重视舆论监督,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一些中央部委、省、市领导也重视舆论监督,如我采写的新化黑帮案、韶关卖花女案都是在危急关头,得到了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的批示,湖南绑架案得到了中纪委领导、广东省委、省纪委领导的批示,广州火车站电话宰客和治安黑幕得到广州市长林树森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重视,李长春同志后来三访火车站,从而掀起了最大规模的整治。

  也有一些官员,视舆论监督如洪水猛兽。他们宁愿掩耳盗铃,看到黎民百姓默默地死去,含泪地离乡,也不愿将真相公布于众。这样的官员是可怕的。他们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

  新闻理论界对调查记者的研究总体不太深入,但目前非常关注,评价非常高。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在读了《暗访黑帮》后说:“最崇高的职业是记者,最优秀的记者是调查记者,最出色的调查记者是让害人者难受的记者。”我认为,这是新闻理论界对记者、调查记者的最高评价。中国记协主席、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为《暗访黑帮》题写了书名,并打电话到我宿舍表示祝贺。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则表示想做《焦点访谈》里面那样的记者。

  网友:调查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张洁:这个问题确实太大。总体来说,像我们说的,客观、冷静、平衡、深入,这些专业素质都是我们称之为基础素质,另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我觉得作调查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感。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是在一个转型期,有很多不公道的事情.我们愿意研究中国现在的问题,面对那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调查记者你能作什么,你能承担什么?其实我们现在也经常提这么一种说法,把记者、把媒体让它更像一个人,也就是说媒体人格化。那么我认为调查记者就是一个行为上很崇高的人,因为他不是利用职业为自己谋私利,而是用这个职业来捍卫公众的利益,捍卫人民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这种责任感应该是第一位的。

  曾华锋:调查记者应该是勇士和谋士。勇士需要一往无前、战死为止的勇气,“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广州《信息时报》的调查记者胡立对我说:“我们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恐惧是人的本能,如何战胜惧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需要长期修炼。技巧的东西可以学,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职业态度、正义良知、责任感等属于“道”的东西一开始就必须确立。能否战胜恐惧,这往往是英雄与凡人的分水岭。

  至于谋士,是指在进行新闻调查时,要讲究策略,纵观全盘,不作无谓的劳动和牺牲。拿到猛料后,要有全局意识、策划意识,知道怎样去“庖丁解牛”;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胆大心细,善于保护自己。这一点,《焦点访谈》的调查记者做得很不错,偷拍、暗访技术非常高;事件刚曝光时,压力往往最大,被监督对象和相关的利益集团利用各种手段反扑。这时要能沉住气,争取得到媒体领导支持,继续追踪报道,或联合其他媒体,或“公车上书”;此外,不仅要做一个记录者,还要做一个立足民间、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者,将报道做深做透,将媒体和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精英意识发挥出来。

  主持人:调查记者有哪些优秀的代表?他们的有影响力的报道有哪些?

  张洁:有很多了,平面媒体里有财经杂志的上市公司黑幕调查,中国经济时报王克勤的《北京出租行业黑幕》,包括《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案件的举证,和我们栏目的《死亡名单》,很多很不错的报道。我们今年的《新闻调查》在电视调查性报道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像今年从年初《一个教师的意外死亡》《非典突袭人民医院》、《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农民连续自杀调查》、《派出所丽的坠楼事件》、《事故的背后》、《无罪的代价》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报道。

  曾华锋:还有很多小报的记者,他们也做了很多事,也属于调查记者的中坚力量,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小媒体,没有那么有名,但是他们也真的做了很多事。   网友 : 《新闻调查》作了很长的时间,张制片,您是不是感觉翅膀也很沉重?

  张洁:我们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最沉重的时候是看《新闻调查》的时候。这种沉重感,作电视的都知道,要作45分钟的报道,首先要把报道作深,领导还要求好看,吸引观众,确实不容易,比如你要作一个10分钟的新闻报道,可能很容易,但是你要作一个45分钟的揭露黑幕的调查,说句老实话,的确是特别痛苦、特别不容易的事情,专业方面的、采访本身的制约方面的等等,的确是让我们这群人过得很沉重。但是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节目一旦能够顺利地送上播出线,能够在传播中得到观众的强烈的反响、反馈和好评,这个记者的职业成就感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那一刻可能就不沉重了。

  网友:《新闻调查》目前面对的困难是什么?

  张洁:困难从两方面来说,从我们自身的方面,比如我们要作舆论监督,要作调查报道,对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是一个考验,我们的采访是不是特别的到位,我们的拍摄是不是特别准确,我们获取证据的能力,当然这个证据可能有语言方面的,有实物方面的,像这些都是有待提高,有待强化的一些因素。另外一个难度就是因为你在作舆论监督的时候,对方是不是情愿合作的,是反弹的,经常是采访的摄制组还没有回来,公关的就已经到了北京,用纳税人的钱住着宾馆,希望这个节目不要播出。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难度,任何一个采访,舆论监督几乎都会有这种反弹的公关行为,这对我们来说,也应该是一个比较难的、但是,也是必须应对的局面。但是很幸运,我们的很多节目最终得以播出。

  主持人:播出率还是很高?

  张洁:播出的占大多数。

  网友:您是不是有压力呢?

  张洁:作为我个人来说,负责这么一个深度报道的栏目,这个栏目在中国电视界,大家把它看得很高,前些年也作出了不俗的业绩,在今天,新闻环境和七年前完全不一样,在这种竞争的格局下,能不能继续吸引观众,能不能保持我们的一些品质,专业品质,这可以说是每天要思考、要面对的问题。像以前,对收视率我们可能不是特别在意,但是今天的电视环境下,收视率等同于生命线,大家都知道,央视搞末位淘汰,这个淘汰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收视率,以前有的专家鼓励过我们说《新闻调查》要蔑视收视率,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我们有自己的坚定的信念,我们有自己的追求,但是到了现在,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时候,如果我们还不重视收视率,我们的栏目的生存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节目的选题作重大的调整,利用今年舆论环境相对宽松的局面,根据中心和部里领导的要求,我们加大了舆论监督,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是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另外,我们的定位也使我们的栏目更纯粹。经常看我们节目的网友可能会发现,今年《新闻调查》推出了舆论监督的调查性报道,占的很大一部分,每个月都有,我们的奋斗的目标是每月有一到两期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起码到12月份为止,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实现了。

  网友:《新闻调查》这个栏目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

  张洁:我们的优势首先在于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接近40人的群体是非常优秀的群体,我们的编导、摄像、录音,我们的记者采访,在电视界都被公认为中国作新闻最专业的调查队伍,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享受着这种口碑,这个团队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另外,我们现在的节目随着我们七年走过来,我们的栏目叫《新闻调查》,到了今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作真正的调查,因为可能我们有很多的节目是没有调查感,专家以前也批评过,你们的节目到底调查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到今年我们扎扎实实地作调查,下一步我们的节目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我们不彷徨了,我们扎扎实实地作调查性报道,以前一对一的专访、纪录式调查、主题性调查我们都作过,似乎什么都能做,但是今年我们强化我们作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新闻调查》存在的使命就是调查性报道,这样从策划到编导,每个人头脑中都非常的清晰,这种清晰对栏目下一步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建设性。

  至于说到劣势,比如说在今天这个全球化资讯的网络时代,我们的节目基本上每期都是讲一个故事,如果我们的选题本身没有故事性,不是具有很饱满的张力,没有一波三折,没有悬念的话,这样的节目给观众看是会比较累,冗长、拖拉。节目内容的单一和节奏的缓慢,应该是我们节目的软肋,但换句话说,那就要求我们在选题上做得更好,选题的可调查空间特别大,加上我们片子拍摄、剪辑、采访都特别的到位,片子的意义和意境都传播到位,观众再看片子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在拖时间。我们尽量往高片值在作,但是很难,我们会尽量做得更好。

  网友:我是《新闻调查》的忠实观众,每期都看,有时候还录下来,但是有时候看不到,为什么呢?

  张洁:我们以前是在周五的晚间9点播出,后来是改在周一播出,现在是星期一晚上10点35,因为大家的工作都很紧张,你要让他在这么晚的时候看完节目,第二天上班就没有精力了,但是我们的重播时间比较好是周六上午11点10分在一套,还有是新闻频道的周日上午11点10分重播。

  主持人:调查记者的工作状态和生存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困惑在哪里?

  曾华锋:我觉得总体的压力很大,很多人想改行,因为搞舆论监督,遭受的阻力是非常大,我们中间的很多人都经历过被威胁、被起诉,有的被单位调离,有的被诬陷,甚至有的记者被判刑,像山西有个记者被判刑13年,现在还在牢里,像赵世龙,前段时间被以诽谤罪被戒毒所提起诉讼,如果成立,也是很大的威胁。

  主持人: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但是生活状态怎么样?

  曾华锋:以前不太好,现在多了一些,以前我们也就是一个月2、3千块钱,像现在的《新京报》,一个好的报料是一万元,但是相对于我们报道的量,收入还是不高,另外手机费、路费等等开销也很大。

  张洁:我觉得调查记者首先要面对的是社会,对公众来说,他问心无愧,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记者这两个字,另外,对他的采访对象而言,是另外一种局面,在这种时候,其实调查记者更希望能够得到,特别是他的主管领导、单位领导的支持、理解,这点特别重要。我听说王克勤在发《北京出租行业黑幕》的时候,报社的七个老总联合签名担保,出了问题七个老总负责,有点像改革承包土地的时候农民集体签字一样。这让我们非常的感动,调查记者的发文章的过程有点像是博弈的过程,我们的《新闻调查》栏目很让人欣慰,我们的台里的领导对舆论监督一直是非常支持,所以我们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网友:我对新闻调查的概念还有一些疑惑,你们的栏目到现在为止,哪些算是独立的调查报道?

  张洁:不知道这个网友有没有看过我们一月份播的《死亡名单》,关于独立调查,首先你不依靠他人进行调查,比如说司法机关,或者是行政机关已经有调查结果的,已经把这个人处理了,你再把他们的所谓罪行公布于世,这不叫独立调查,我们说的是记者的独立采访。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肯定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线人等等,这没有关系。我们说的独立调查是区别与你是作“活老虎”还是“死老虎”,“死老虎”是指中纪委、或者是司法机关侦破了一个大案,你去作跟踪报道,而独立报道是靠记者个人把损害公众利益的证据拿到手,今年这种独立的记者调查在我们节目中是比较多的。

  主持人:王志和董倩都是《新闻调查》出色的记者和主持人,他们离开《新闻调查》对栏目影响大吗?

  张洁:一时,当时他们走了以后,对栏目的影响比较大,王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新闻调查》的品牌记者,看到王志就想起《新闻调查》,今年1月份《面对面》从《新闻调查》分立出去了,对我们的采访的力量肯定是有所下降,但是好在到后来,像我们现在的三个记者,长江基本上还是一如既往地发挥她以前的优势,柴静和杨春两个年轻记者,最近半年多有一种新锐之气,有个老师说,现在看杨春的节目,有点像王志的味道。柴静、杨春这两个记者,他们的势头都非常好,观众的评价也不错,跟刚一开始王志离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缓过来了。

  网友:《新闻调查》靠什么凝聚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新闻人才?

  张洁:首先是一个平台,央视的传播平台,因为我们刚才说作调查性报道也好,你得有理想,而且这些理想主义者在各个地方可能是比较孤独的,但是来到这个地方,你会发现,特别是加入到新闻评论部的集体中,你会发现这个地方聚集了一大批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热情、才华,在推动着调查栏目的进步,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新闻调查》节目中,这种倾向更浓、更高,他们来到这里以后,他们自己的理想是促进国家民族进步,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勇气、智慧,人生的积累在进步,因为这些人都不想庸庸碌碌过一辈子,他们都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对国家的进步和繁荣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这些人来了以后,首先是我们的平台非常好,首先他们可以找到同事,一批理想主义者,我们并不是以赚钱为最高目的,另外,在外面被看作是冒傻气,在这个地方都是所谓的志同道合,这群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志向、共同追求的人在一起,也觉得自己的生命的质量会提高,再加上我们的节目播出的时候,可以说每播出一个好的节目,就是《新闻调查》的节日,集体高兴,集体欢呼。

  网友:作调查记者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张洁:我认为调查记者的魅力在境界,你说人如果老是为一个“小我”活着,那也没劲。大家知道,在商业的社会里,每个行为都有商业价值,但是调查记者的这种选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商业无关,上次有一个朋友跟我说,那些记者作调查,是不是为了提高收视率或者是提高报纸的发行量,我说你如果这样说,你就会伤害一大批正在作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说实话,尽管说优秀的调查性节目或者是调查性报道,可以使节目的收视率或者是发行量增加,但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个,是为了更高的精神目标,这种东西和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在这种追求下,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升华、自我提升的感觉。所以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说当你心里无私的时候,你的天地就宽,当你为更多的人的利益在努力的时候,你的荣誉感就会增强。这是调查记者的一个魅力,他不是为自己在活着,他的努力与千千万万的人的福祉有关。

   



曾华锋回答网友问题

  曾华锋:他没有一个私敌,他的敌人都是公敌。

  主持人:在您二位的记忆力,最难的报道是哪一次?

  曾华锋:我记得最难的一次是《经理摧残卖花女,庭长壁上观》,当时影响非常大,很多的媒体都清巢而出连续报道,这个案件的背景很复杂,背后有一些利益集团,报道发出之后,记者被反攻,我们的房门半夜三更的时候被一个人打开,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当时我们的报社被起诉了,媒体之间也有恶性竞争,有的报纸说我们的报纸干扰司法公正,为犯罪嫌疑人开脱,还有一些特种人员对记者进行监测、调查,还有人扬言要买记者的人头,花千万元为犯罪嫌疑人翻供,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后来犯罪嫌疑人被判了7年,2005年出狱。

  张洁:我觉得前些年我们的定位还不是特别的准确,要说我作记者的难度和今天的记者没法相比,几乎所有的调查性报道、所有的舆论监督都难,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困难。说严重点,可能是拒绝采访、被跟踪、被监听,被设置种种障碍,至于采访条件的艰苦,这更是家常便饭。比如上个星期我们播的《天灾人祸》节目,我们的记者为了了解去年陕西、陕南的洪灾为什么造成那么大的灾难,我们六个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打着地铺,支着帐篷,自己做饭,呆了8天8夜,白天是翻山越岭的采访,晚上回来自己做饭,这种调查的认真态度在今天的调查记者中我认为不多。所以我认为作调查性报道,的确对你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是一种砺炼,一种考验,而我们的记者对这个已经习以为常了,在96年的时候,我们在东北采访,当地的群众给我们一幅对联,写的是“住不讲究,吃不讲究,干起工作最讲究。”这种精神我们延续下来了,采访的难度多大对我们都不是问题,我们想的是怎么样把报道做得更出色,说实话,我真的为我们的群体感到骄傲。

  主持人:调查性报道的背后,难以避免地出现物质诱惑和交易砝码,你们都遇到过吧?

  张洁:有啊。

  主持人:怎么处理呢?

  张洁:像张天贺编导有一次采访,给他塞了5万块钱被他拒绝,塞2、3万的经常有,处理方式,一种是当场退掉,另一种是,如果实在退不掉,因为有时候你不接,他可能是觉得你曝光要曝定了,会设置更多的障碍。比如说地方给你一堆礼物,接了以后,回来上交给台里,两种方式,当场拒绝或者是上交,经常会有这种问题。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考验。

  刘畅是中青报的首席记者,也是一个调查记者,他在一篇写自己作调查报道的实践和感悟的文中提到“记者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作调查性报道更职业”的问题,不知道二位有什么感想?

  张洁:我觉得作调查性报道,特别是今天的调查性报道,必须要知道我们的国情,另外保护自己的最重要的要素是,你所采访的、所报道的、所揭示的事实必须要准确,可以说事实准确是保护记者最重要的砝码,比如有没有可能引起诉讼,有没有可能在报道中让另外一方觉得你不公正、不真实,就是你对事实的态度上,我们说的公正、平衡,最好的保护就是你的采访真正做到客观、公正、详实,这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肯定有一些技巧,比如在编辑处理上,或者在报道的某些口径上,肯定要考虑大局,考虑到一些模糊的界限,说是政治技巧也好,说是专业技巧也好,这是必须的,如果我们说专业报道,仅仅是有勇气、有责任感,肯定是不够,专业品质加上对方方面面的,对国情的熟悉,对政策的把握,才有可能使你的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的调查和曝光应当有助于事情的解决,不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是这个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使丑恶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这么一种善意的建设性的态度,我觉得也是保护我们自身的一个很重要的砝码。

  网友:您给《新闻调查》的记者上保险吗?

  张洁:上,我们部里给上意外伤害险。

  网友:有没有卖《新闻调查》的成套的碟?

  张洁:很多观众都来问我们能不能买光碟,但是我们央视所有播出的栏目都由央视的国际电视总公司来进行销售代理和制作,如果需要我们的光盘或者是需要哪期节目可以和他们联系,我们的栏目组自己不能搞这个业务。

  主持人: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请二位再跟大家说几句。

  张洁:非常感谢新浪网友对《新闻调查》这么多年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今年我们强化舆论监督作调查性报道以来,更得到的许多网友的鼓励,特别是在网上,利用各种优势给我们以非常大的支持,说实话,有时候我们作一个好节目出来,认识的人鼓励你,可能你会感觉到一种振作,但是我们更希望千千万万我们不认识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在你们的这种鼓励的目光支持下,我想《新闻调查》的人会表现得越来越好,我们尽量使调查记者的努力能够不负你们的希望。

  曾华锋:我希望各位网友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调查记者这个群体。

  张洁:另外多给我们提供线索。

  主持人:也祝《新闻调查》栏目越办越好,谢谢二位嘉宾,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惠普笔记本岁末促销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佳能数码相机
  • A60A70新品上市
  • s45 送128兆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上网体验潮流科技
  • 全新手机百元起
  • 彩信手机百元起拍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