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止痛之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5日 17:37 新浪科技 | |
![]() 编者按: 安徽省和广东省南海市能闯入《计算机世界》长期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视野,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背景迥异的主角所面临的困境,是很多地方或早或晚将遭遇的考问。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必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建设大于应用,第二步是应用大于 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问题,意义却远在教育之外。安徽省与广东省南海市本无相似之处,但下教育信息化这步棋时却不约而同地碰到了同一堵墙。在听说安徽跨越第一阶段的作法后,记者在南海采访时得知,南海也试图走安徽之路。南海的一位教育官员自问:“他们能够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位官员说,如果当年能够像安徽一样,今日南海的教育信息化将远远胜过目前。毋庸置疑,类似的现象还将不断出现在IT与传统行业走向融合的过程中,这也是IT业走向健康未来必需经历的痛楚。无论实干家,还是理论家,于他们最具意义的事情是:如何寻觅止痛之方? 上篇 教育信息化曾一度深陷困境,然而安徽省教育界却普遍认为自己并非孤例。“安徽省的现象,整个中西部地区教育行业几乎都无法回避。”安徽省教育厅的一位官员说。教育落后导致经济发展乏力;另一方面,当囊中羞涩的教育财政面对信息化所要求的高资金投入时却又望而却步。教育信息化的严重滞后,成了安徽省的切肤之痛。 安徽止痛 记者到达安徽省的第二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局长张春林就在滁州宾馆接受了采访。滁州市是安徽省“校校通”工程二期项目中完成项目比较早的,安徽省教育厅在滁州二中还安排了一个小型验收仪式。 “滁州是安徽省的缩影。”回顾起几年来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努力,张春林和滁州市教育局教学仪器站站长韩家友嗟叹不已。滁州市边上有个农村初中,2001年,一位校友为母校捐赠了50台电脑,一时成为滁州地区的特大新闻。2002年张春林前往这个学校考察,却发现放置电脑的教室房门紧锁。“我趴在窗户上一瞧,电脑上落了一层灰。” 校长委屈地告诉张春林,不是不想用电脑,而是实在交不起电费。这让大发脾气的张春林痛心不已。“我还怎么能去责怪他?”甚至电费都成为无法逾越的重大障碍,这是多数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窘境 2001年,安徽省教育厅调研员邓英达到湖南省学习教育信息化的经验。“那时候,湖南省跟香港一家公司有合作,说资金问题解决得比较好。” 此前,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全国中小学加快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进度表:到2003年,在县级城市以上的高中普及信息教育。 按理说,这对安徽省而言,是一次新的难得的机会。安徽省各界人士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寻找崛起机会存在多种争论,但无论争论有多少,教育事业的落后始终是无法逃避的一环。虽名列华东六省一市,但安徽省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教育水平却始终无法与比邻的江苏省和浙江省比肩,更别说上海,巨大的反差令安徽省教育界深深刺痛。 实际问题远比心理上的刺痛更令人难耐。“安徽是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邓英达说,“但在教育上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在安徽,比教育行业更急着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比如抗击“非典”、抗洪救灾等。由于总体财政实力有限,留给教育行业的就实在有限。安徽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安徽省每年教育财政支出中,高校采购占了1亿元左右,留给普通教育的不足1000万元。 除经济实力总体较弱,安徽省在地区发展上也存在明显不平衡。比如,芜湖、蚌埠等地区在经济实力上要略微强过滁州等地,因此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由于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教育得到的经济支持也同样不可与城镇化先进的浙江、江苏等省同日而语。在安徽,农村学校无论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都是城市学校的数倍。 2000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后,安徽省出台了自己的规划进度。在这份规划中,安徽省决定力争在2003年实现县级以上中小学、农村高中教育信息化,然后再普及农村教育信息化。为了保证这一进度,安徽省教育厅决定,自2003年起,信息基础课成为高中会考的必考科目。 对于这一规定,邓英达认为“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农村地区还曾经提出“农村教育平等化”的质疑。但按照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安徽省教育厅提出了“先中学后小学、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策略。 安徽省共有城市、县城中小学3850所,其中高中544所、初中891所、小学2415所。而农村中小学数量则达到2.3万余所,其中,除了高中只有182所略低于城市,初中有2553所,是城市初中的4倍,小学则突破2万所,是城市小学的6~7倍。 即使在城市,不具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也占绝大多数。有一些学校虽然具备基础条件,但设备老化,迫切需要更新、升级。如果每个学校都要至少建立一个电子教室的话,按照每个教室投资20万元计算,至少需要8亿元。按照安徽省在教育上所能拿出的财力,何时才能轮到农村? 而同时,安徽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起信息基础课成为高中会考的必考科目的决策,又把占安徽省高中绝大数量的从来没有开设过信息教育课的高中困入窘境:教育拨款十分有限,而当地财政却又囊中羞涩,怎么办? 神秘力量和人物 草根永远最具生命力。 张春林不是没想过办法。据说,面对安徽省教育信息化的空白,很多厂商早就跃跃欲试,甚至还有一些曾经跟张春林有过深入接触,其中不乏富有创造性的建议。“但因为没有政策,这些想法最终都流产了。” 张春林所苦恼的政策窘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安徽是国家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坚决取消教育附加税和教育集资,但这一政策也削弱了当地教育财政实力,无力投资信息化;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商业力量和社会力量无法进入,无法引进外资。 邓英达说,当时湖南省的办法就是跟社会资本合作,社会资本先进入,然后逐步回收资金。“后来失败的原因不好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产品价格过高;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对方是香港公司,担心后期服务跟不上。” 邓英达明白张春林说的社会资本进入的意思,在教育行业,社会资本的进入必须符合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省政府批准在全省教育行业可以吸收社会资本;二是,必须由省物价局给政策,允许在社会资本进入教育行业之后,根据信息化投资状况,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上机费用,以收回成本。 为什么不在地方上先这样做呢?张春林说,教育的收费审批权在省物价局。安徽省对教育行业的收费问题控制得很紧;没有足够的理由,此类项目的立项十分困难。 事情一时陷入了困境。 2002年4月10日,突然传出消息,联想集团与安徽省教育厅在北京签署了“安徽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份堪称中国教育信息化“天单”的协议规定,由联想与其战略合作伙伴安徽安联电脑公司承建安徽省各区县(市)510所电子教室。按照这份协议,联想将向安徽省教育行业提供商用“启天”电脑3万余台、联想“万全”高端服务器500余台以及教育软件500余套,合同价值1.7亿元。 对于地市级的教育机构负责人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无论对于教育行业还是对提高安徽省的竞争力,这都堪称一项伟大创举。然而,在为从此可解心头之痛而欣喜时,安徽省教育界很多人也心生纳闷:为何会突然出现这样一个“柳暗花明”的局面? 韩家友告诉记者,此前曾经有一些国内厂商提出过这种办法,但最终搁浅,正是因为无法突破政策壁垒。而在安徽省教育厅与联想集团签订的合同中,明白无误地标明这一项目实施办法是联想先把设备租给学校,然后在此后3年内分6期收回资金,操作手法非常商业化。是谁说服了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最终允许这一运作方式呢? 当然,对张春林而言,是谁最终促成政策突破并不重要。“一期和二期工程下来,滁州共有57所学校建立了电子教室,有了近5000台电脑,应用状况非常好。”张春林说,“得感谢老崔啊。” 这一项目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开始浮出水面。老崔——何许人也?他如何最终促成了这桩令安徽教育界上下称好的大事? 老崔、安联和远东租赁 老崔,本名崔兴柏,安徽安联电脑公司董事长。崔兴柏原来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供职,这家公司是联想当时在本地最大的分销商之一。1998年崔兴柏注册了安联电脑公司。短短三四年时间,安联已经跃居安徽省电脑分销商的头把交椅。2002年,安联电脑营业额达5.2亿元,位列安徽IT界第一、全省民营企业前十,同时也是全国电脑分销商30强之一。崔兴柏自己说,在安徽圈内,大家熟知一句话,“买电脑,找老崔”。至于大家喊老崔的原因,崔兴柏说“一是因为自己不年轻了,二是做得大。” 安联到底有多大,恐怕从数字上很难看出来,但从联想在安徽的第二大分销商2002年营业额只有1亿元可略知一二。“发达”以后,老崔在2002年当选了省政协委员。此前,他的名片上已经印上了“工商联常委、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计算机行业商会会长、安徽省企联常务理事”等职务。 2001年,安徽省教育信息化的信息传递出来之后,几乎国内所有厂商都闻风而动。崔兴柏说,仅“政府公关就跑了一年”。联想在安徽的口碑、安联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崔兴柏的政府关系和社会地位给了安联以机会。安徽省人大的一位官员表示,省政府、省委办公用电脑只是在去年才买了几台DELL电脑,此前,几乎全被联想的产品覆盖。 老崔不认为自己纯粹是个商人,他说,尽管去年一期工程价值1.7亿元,但自己并没有挣到多少钱,“教育工程不能只看钱。”崔兴柏说他宁愿把自己看成一个儒商。安徽教育状况落后,很多人士都为此着急。 信息化落后已经在安徽省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安徽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郝运福在向记者介绍安徽省在全国中小学学生人均PC占有率排全国倒数第四的情况时,情急之下,甚至说出“我们哪怕当倒数第五、倒数第十,也绝不当倒数第四”的话来。 按照安徽的状况,先建电子教室、再分期收回投资的办法几乎已经是不二之选。但关键是省物价局要给政策支持,首先要肯定可以向学生收费,其次要确立一个合适的收费标准。要孤身说服物价局,老崔未免有点势单力薄。再三思量,老崔双管齐下:一方面,依然正面游说,争取省政府支持;另一方面请联想出面,依靠联想集团的影响力加速事件解决。“联想出面,可以打消政府对安联实力上的顾虑。”当然,如此这般之后,安联在此项目协议中,则退居其次。 2001年7月23日,在联想召开年度代理商大会前后,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作出批示,对安联提出的“带资建设,教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和具体方案表示肯定。随后,联想迅速帮助安联找到上海远东国际租赁公司,商谈以租赁合作方式出资安徽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具体方式是:由远东租赁公司出资购买联想产品,租给安徽教育用户,学校对上机学生在3年时间内分6个学期收取适当费用,分批归还投资。工程全部由安联电脑公司负责实施。 “当时本来是想向银行贷款的。”老崔说。由于一期投资需1.7亿元,而安联公司固定资产与净资产达不到这样的规模,银行在考察后,不敢投放。2002年初,远东租赁公司会同安徽省教育、财政、家长代表、学校代表等对安徽省教育信息化项目进行调研,主要是明确收费可能性、收费力度、收回投资的风险性等。 “调研结果非常好。”安徽省教育厅调研员邓英达说。“当时最担心的是农村学校的收费情况,但是家长们对这一政策的反应非常热烈。” 在对黄山市5个乡所有初二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面对一个学期50元的上机费用的征询,99.99%的问卷表示愿意接受,很多人在问卷上还表示希望加大投入力度。这给了调研者们以极大的信心。邓英达感叹,虽然安徽经济落后,很多人在外打工,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意愿却十分肯定。在跟远东租赁公司接洽时,郝运福特意说,“安徽省提出了‘诚信安徽’的口号,我们一定会把你们的投资还回来!” 调研结果和安徽的诚意打消了远东租赁公司对于收回投资的忧虑,同时,物价、教育部门也加快了相关政策的出台。安徽省教育和物价部门就方案可行性前前后后进行了5次价格听证会,政府相关处室、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部门代表、教师代表参加了论证,其中,对联想提供的方案中所涉及产品的配置和价格水平做出了调整。2002年5月20日,此项目所涉及所有协议签署完毕。但是,由于合同规定必须在8月底将全省510所电子教室全部安装、调试完毕,9月1日新学期开学投入使用,留给老崔的安联电脑公司200多名员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商业化的下一步 2002年8月8日,400所电子教室网络工程施工完毕,300所电子教室电脑设备已经从北京运抵安徽。安徽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完成了将近80%。但只有特殊位置上的人,才真正明白“顺利”背后意味着什么。 老崔说,项目下来,施工费用额度之巨,已远远超出原先预料。“头一次做这么多项目,而施工现场的条件参差不齐,窝工、返工等现象简直是家常便饭。”此外,租赁费用的利息要远远高过银行利息。两者一合计,老崔说“赔本赚吆喝并不为过。” 而且,“吆喝”也赚得并不容易。由于一期工程中所涉及的510所学校此前在教育信息化上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因此安联所需要付出的工作要远远超过平时承接的其他项目。当初,为确保投资回收,在跟安徽省教育厅签订总体项目书后,安联分别又跟具体实施项目的各地市教育部门签订合同,然后由当地教育部门选择接受项目实施的学校。然而,在安联实施项目时,由于在放假期间,这些学校往往找不到负责人。本来在项目中规定“教室、电源须在施工前准备好”,但这一点不少学校落实不到位。8月底就要交工,而到了8月20日甚至还有一些教室没有腾出来,为了赶进度,安联员工干脆顶着30多度的高温24小时轮班干。 崔兴柏说,项目所涉及的工作量之巨和进度之严,是近年来之罕见。而合同中又规定不能转包项目给不同的集成商,以避免风险。为此,联想调动了其在安徽的28个“大联想成员”公司,成为这一项目的实施方,由安联统筹。而其后的服务工作也将由联想认证授权、遍布安徽各地的维修站来共同负责。如此大规模的协作,崔兴柏认为除了联想,国内无人可匹敌。 在老崔之外,更有把心提到喉咙眼的人。郝运福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当时跟联想签约的人,郝运福知道这份带资合作协议的重要性。郝运福跟各地的教育局长们强调,这是根高压线,谁都不要去碰。项目验收会上,郝运福说,“诚信安徽首先要诚信教育。” 到今年上半年,远东租赁公司第一期工程投入的1亿多元资金已经回收6000多万元。郝运福说,这种合作模式在安徽上上下下已经得到了认可。 然而郝运福的心还是不能放下来。“我跟各地的教育局长们说,有了电子教室、有了电脑,宁可用坏,不能放坏!”这个由一个小学校长提醒的问题,让郝运福隐隐担心。现在,安徽省加大了专业教师的招聘、培养力度,但还是供不应求。 为了保证信息教育基础课的质量,张春林所在的滁州市,对教师接纳做出了严格限制:非师范生一般不接受,欢迎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教师。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方面,滁州市教育局从正规分配渠道争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现在,一期工程设计的电子教室已经全部开课。为提高课程质量,滁州市教育局还规定:参加评优的教师必须以多媒体方式授课。张春林说,现在,在配备电子教室的城区学校中,已经有30%的教师可以做出不错的课件。即使如此,专业教师在安徽省的配备比例依然比较低,与学生比例仍然维持在大约1∶30到1∶40左右。 让大家欣慰的是,在第一期工程验收后,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算得上是“质量上的问题”。韩家友说,联想产品的开箱合格率一度是100%。 事情在安徽省2003年3月份启动“校校通”二期工程前夕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在目睹远东租赁公司在一期项目中成功盈利之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分行主动联系合作二期工程,贷资5000万元,随后中国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相继跟进,跟远东租赁公司共同承担了二期项目的贷资问题。 除此之外,在选择设备供应商的问题上,摆在安徽省教育厅面前的机会和空间更加丰富。6月2日,安徽省教育厅、物价局联合召开“校校通”二期工程价格听证会,涉及611所电子教室,案值1.6亿元。在这次听证会前后,国内硬件厂商四大巨头联想、方正、同方、浪潮等开始了异常激烈的竞争。最后,400个电子教室被除联想以外的3家公司分得,而曾经开安徽教育信息化先河、代表联想出战的安联公司拿下了211个电子教室项目,占整个订单的1/3。 安徽省多年集结的痛一朝释放。邓英达说,“我呼吁了12年教育信息化,直到今天,才真正看到了希望。”而在被问到市场力量的进入是否也会给安徽教育行业带来消极影响时,一位安徽教育厅的官员表示,安联和联想称得上扫除安徽“信息化蛮荒”的先驱,但是由一个厂商主导的局面却未必健康,“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面前,安徽教育信息化走上商业道路已经不可避免。” 采访手记:徽商崔兴柏 “宰相合肥天下瘦”是过去的事了。如今生活在安徽地面上的系统集成商、分销商们,日子似乎从没那么美过。当地的一个分销商说,早几年,集团采购的生意都被当时最大的分销商永信公司做了,其他小公司只能拾点零碎。好容易盼到永信风头已过,可安联又“生猛”起来。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曾经和正在咄咄逼人的公司都跟联想和崔兴柏有关。 崔兴柏在安徽崛起的过程,跟联想紧紧绑在一起,可谓见证了联想在安徽的成长。永信当年也是做联想的分销,从而做到当地的老大,但永信的国有企业背景无法实现崔兴柏快速膨胀的“个人理想”。1998年,崔兴柏离开了永信,据说离开时曾经抛下不止一个铮铮诺言,诸如几年内作出一个怎样的公司等。 换言之,崔兴柏不仅想做商人,用崔自己的话来说,他更愿意做一个“儒商”。熟悉崔兴柏的人会隐隐约约从中觅出明清时盛极一时的徽商的味道。从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嘉庆徽商盛极一时,其商业资本之巨、从业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皆为一时之极。其时,徽商又素以“贾儒结合”、“贾而好儒”著称。崔兴柏本人屡屡提起徽商,并称自己愿意做“新时代的徽商”,其志不在小。 即使从生意经角度说,崔兴柏身上也散发着徽商无法磨灭的印痕。安徽经济实力虽然相对弱些,但IT分销之盛、竞争之激烈却与北京、上海没有根本区别。国内厂商在区域市场所上演的争夺战,安徽一场都没有漏演。唯一不同的是,当地的各品牌分销商的关系,却出奇的好。采访中,另一家在国内紧随联想的国内品牌分销商说,崔兴柏这个人会做生意,“不独吞”。而且,有时候做单子可能会遇到困难,找崔兴柏帮忙,崔兴柏也常常会帮他们搞定。其“化敌为友”之风不由令人想起大徽商胡雪岩的经营之道。 在安联带给安徽IT业更大冲击之后,胡雪岩对崔兴柏的影响之巨,从安联的行事与影响力可见一斑。在安联正处在做大做强的关键时刻,心态复杂的崔兴柏退居幕后,一线的经营管理交给了更年轻的领导班子。之后,崔更愿意以名片背面所印的一堆社会、政治职务示人。每逢重大事件,崔兴柏仍然免不了亲自出面;面对媒体时,应对自如,长袖善舞。在其身上,联想的影子愈来愈淡,徽商的形象却不免飘然而至。 下篇 客观地说,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必然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建设大于应用,第二步是应用大于建设,第三步是全面走向应用。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带来倍增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广东南海在教育信息化全面走向应用时的一些方法显然值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同仁们借鉴。 南海方法 今年6月,刚刚并入广东省佛山市的南海区(原为广东省南海市)的中考报名和招生工作全部搬到了网上。“中考是一条鞭子,中考系统的运行,对南海基础数据库的准确性是一个检验。”南海教育信息中心策划部部长何敏峰老师说。 中考系统是南海教育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南海教育管理系统在2002年12月开始试运行,到8月底,南海区教育局人事、基础教育和招生工作已经全面使用该系统。南海区教育局局长卢志华的如意算盘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南海区的教育系统构筑一个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对全区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向管理要效益,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跨跃式发展。 “只有发布系统、教学系统、管理系统等这三块都用起来,才能算得上教育信息化。”卢志华局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南海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也是广东省第一个信息化建设综合试验区。早在1995年,南海教育局就制定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加大教育科研力度,迅速抢占教育阵地制高点”的教育强市战略,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南海教育现代化”的构想。1999年底启动南海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是全国率先建设教育城域网的地区之一。 从1999年到2002年,仅南海市财政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投入就超过2亿元,还不包括各镇和学校的投入。目前,南海已经建成了一个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铺设了联通200多所学校的光纤,为学校配备了3万台终端PC和笔记本电脑,近2000台液晶投影机,还开发了两个大型网站“南海教育信息网(www.nhedu.net)”和“朝阳在线(www.6uc.com),构建了一个全市师生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 “但是,信息化是个无底洞。”主管南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局副局长谭明说,即使是像南海这样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一方面,很多地方和一些部门仍然处在有网络但没有网络化的低层次运用上,“很多单位只是改变了储存方式,把文字资料从档案柜搬到硬盘里而已,数据不流起来,没有在线的运用,根本就发挥不出网络的优势。”另一方面,虽然南海每个学校都具备了相当的硬件条件,生机比重(学生数量与计算机数量的比例)高达8∶1,部分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但硬件的使用效益并没完全发挥出来,“只是把电脑当作了另一种形式的黑板和备课纸笔,不知如何把它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去。” 对于两位擅长精打细算的实用主义者卢志华和谭明来说,这种状态必须改变。2002年底,南海市教育局召开了“从以硬件为建设重点转向以应用为建设重点”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同时,南海教育管理系统作为教育信息化全面应用的先遣部队开始运行。 思路 多数学校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做信息化终极目标,这使得信息化只是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教师对这种手段的使用却往往流于表层:一是缺乏相应的资源,二是信息化无法融入日常教学中去,属于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南海的思路是,用信息化构架一个日常工作的平台,使教育和教学的日常工作根本离不开信息化。 据介绍,基于南海教育城域网的应用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应用,以教育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应用,网站和教育社区应用,远程教学应用。“从2002年起,南海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教学和教育管理这两个重心进行。”何敏峰说,“通过教育管理来提升效率应该是南海教育信息化应用一个有特色的地方。” 2002年初,南海教育局就开始酝酿实施教育电子政务,但选择谁为合作伙伴来共同构建“网上教育局”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公务管理,其管理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而且组织结构处于一种变化状态,业务种类繁多且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例如搞一次重大活动就有可能成立一个工作办公室。另一方面,既然是“网上教育局”,就必须将准确的数据搬上网络,南海有26万名学生、1.4万名教师、294所学校,要将所有师生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资产情况统计出来就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程,况且学生的转学、教师的调动、家庭地址的变化、学校财产的损耗与添置始终处于变量。 这意味着合作伙伴要懂教育、教学、管理,还要有扎实的技术。谭明接触了一些公司,感觉比较失望。“一些做教育信息化的IT公司根本就不懂教育,更不懂教育管理。”谭明说,“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业务和业务需求。”2002年4月,北京的一家叫做泰盛德的专门做教育信息化的公司跃入了南海教育局的视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使这家公司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技术手段解决构建“网上教育局”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能实现组织结构自定义、工作流自定义、保障数据的时时在线等。 从2002年8月到12月,南海教育管理系统包括了教育局11个科室的128项业务共190个模块陆陆续续开发出来了,这是南海教育信息中心和北京泰盛德公司反复沟通与磨合的产物。直到8月底,泰盛德公司的技术人员依然驻守在南海教育信息中心大楼内。 “能在5个月内将这套管理系统开发出来,得力于南海基础数据库采集工作的先行。”何敏峰说,“这个基础教育数据平台从2002年初就开始做,然后挂在管理系统上,从9月份开始核对,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据悉,南海市政府和教育局上上下下对数据库的事情非常重视,谭明在大会小会上总讲这个事情;行政力度也非常大,2003年的中考,要求从这个基础数据库中去提取数据。 格局 “网上教育局”搭建在南海教育城域网上,也得益于教育城域网清晰的格局。1999年,谭明开始主抓南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一个现代技术研发中心,这个中心的任务就是推进南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到1999年底,由于经费不足,就筹划先引入社会资金,先搞项目,再利用项目给回报的途径,来加快信息化建设。先是组建一个资源建设队伍,做网络资源出卖,但是靠这点钱,根本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后来,组建一个城域网,用提供回报的途径引入资金:学生上课时间不收钱,业余时间要收钱,很顺利地引入了8000多万元,正准备操作时,中央下发了一个文件,要减轻农民负担,不能建立收费项目。 “不能见到回报,谁会投钱。”谭明说,“只有教育局自己想办法。”于是,南海教育城域网采取了每年陆续投入,分步实施的策略来完成。 整个教育城域网是由一个核心加上3个环道组成。首先,南海教育局投资2000万元把神经中枢—教育信息中心建立起来,第一环是市(区)属学校;第二环是镇属中心学校,第三环是乡属学校。“2000年下半年,一次性光纤接入220所学校。”谭明说,他的意图是,先把市(区)属学校的校园网和接收终端建设好,使其处于完全网络状态,所有的教与学都可以基于完全网络环境条件;接着是镇属中心学校和乡属学校。“希望到2005年,南海所有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都有完全网络环境的条件。”记者估算了一下,按照平均每所学校投资300万元来计算,南海的268所学校的总投入将在七八亿元。 “分步建设中心资源,配置终端设备的架构,可以使南海的教育信息化一边建设,一边推动应用。”谭明说。 据悉,南海教育信息中心的城域网网管中心,已经成为南海教育城域网连接国际互联网的统一出口和全区教育资源的存贮和发布中心。目前拥有超过2TB的数据存储能力和超过30台高性能服务器,主要运行和服务于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朝阳在线”网站,面向行政办公的“南海教育信息网”网站以及“新基础教育”网站等。另外“南海教育管理系统”、“南海教育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南海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南海教育邮件系统”也在该中心运行。 而南海所有中小学和成人职业技术学校都接入城域网中,其中220所学校通过光纤接入,其余的学校以ADSL专线方式接入,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教室、教师办公室和部分学科功能室上网,实现了“校校通”。全区学校可上网的信息点共有10114个,计算机突破3万台,其中为教师配备的手提电脑2100多台。配备视频实物展示仪和液晶投影机(或大屏幕背投电视机)的电教平台超过1500个,联通城域网和互联网的计算机教室460间。规划建设的千兆校园网已经建成或改造完成25个,这些学校的信息点已经覆盖校园的所有办公和教学场所。 家庭用户可以申请“朝阳在线”宽带接入服务或以96353拨号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该接入服务的特点是:对家庭用户完全开放教育城域网内部使用的各大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社区和城域网各应用系统实现学校和家庭的互联沟通;信息过滤,实现健康、低价、高速访问互联网,实现了“家家通”。目前,已经有2000多户家庭通过ADSL接入教育城域网。 南海的教育信息化的网络环境,为“网上教育局”的运行提供了必要保障。 穷办法 南海教育局局长卢志华承认,实施“网上教育局”的前提是,南海的教职员工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化运用水平。在这一点上,他非常自信,因为前几年南海在软硬件环境的搭建和终端配置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使用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至于现在各校网管员成为了仅次于校长的大红人,如果出现停电,网管员的电话一定会打爆。 政府的投入不可能无限扩大,关键是把资金用在实处。“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能为政府节约大量资源。”卢志华说,“是我这个‘穷局长’力推的穷办法。” 卢志华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一般地方都喜欢购买台式PC,一台PC要五六千元,教室、学科室、实验室、办公室都需要,起码四台。有笔记本电脑,PC就省,一台笔记本肯定不如四台PC贵,能节约成本。另外,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时,教师也得出1/3的钱,使用5年后,笔记本电脑归教师个人所有,5年内调走的,就进行相应的折算,这样,节约了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己保管,公家不用再出钱修电脑了。”卢志华说,“因为自那以后,笔记本电脑就基本没坏过。” 给教师配笔记本电脑,始于南海石门中学,当时卢志华担任石门中学校长,到香港参观,发现沙田的一所重点中学每个教室里有电脑使用接口,教师上课时就带笔记本电脑来。他回来后一琢磨:买100台IBM笔记本电脑要150万元,数字是大了点,但咬咬牙,想想办法是可以解决的,石门中学将添置价值不菲的液晶投影仪计划改为大投影。“三四年了,学生使用的效果很好,使用起来方便。”卢志华说,“我们将节余下来的钱投入软件,促使师生将设备使用起来。” 南海的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笔记本电脑班,具体的做法是,学校提供网络环境和教室,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电脑和网络,把它作为学习工具,以至不太可能出现因迷恋网络虚拟世界而出现的负面事件。”南海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在学科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上,南海走的是依靠教师、自力更生的道路。“因为资源的使用主体是老师。所以实施的主体是教研室,而不是信息中心。”南海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禹飚说,“否则的话就会限入信息中心和合作的技术公司自说自话的状态,大多数资源库没法用往往是这个原因。”南海的具体做法是组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人网”,围绕每个学科,从各校选择既懂技术又精通教学的骨干教师参与资源建设,信息中心和IT公司提供技术实施的手段。 “教师作为建设者和使用者参与进来,大大提高了建设和使用效率。”禹飚说,100多位教师组成的“人网”功不可没。 据悉,南海已经建成了六大资源库,总量约1000GB,托管或连接了南海本地师生建设的数十个学科主题网站。同时,各学校也非常重视本校资源的建设,据统计,全区学校自制与收集资源库(课件、素材)总量达到3800GB。学校自行购买的各类资源库(课件、素材)的总量更达到5100GB。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2003年1月份,针对这些资源库管理的“南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也开始正式运行。 成绩 “应用教育信息化抢占教育制高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师生关系,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卢志华说。 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海一中和石门中学,2000年开放网络后,学生在短短的两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而老师也发现自己所知的东西很少,向学生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从单向沟通转向双向沟通。 南海的高考升学率历年排在广东省第一、第二的位置,卢志华局长认为这和南海以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不无关系。从1996年到2002年,普通高考录取总数从1598名上升到了5396名;其中本科学生录取人数从733名上升到2266名。 “南海的素质教育也搞得不错,甚至远好于一些大城市。”卢志华说。在近几年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广东经常独占鏊头,而南海又在广东充当状元。就在最近一次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南海捧回了四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 卢志华深信,南海这一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眼界和头脑将领先一步,这将是南海的又一个潜在发展机会。“信息化将提升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投资教育信息化将是最见效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