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行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1日 14:20 新浪传媒 | ||
最近传媒圈子里流行“发行”的话题。先是一个国内的上市公司联合众多发行商准备组织一个联合发行公司,这个联合发行公司联合了国内的很多优秀发行商,如果能组织成功的话也就同时拥有了很多优秀的产品。不过也有很多人不看好,因为管理和政策的确是两个大问题,致命问题。随后传出了允许外资逐步进入发行环节的政策,接着就听说一个德国公司在和北京报刊发行相关部门在谈合作,可见国内发行渠道的吸引力。 而最近最流行的话题则是发行监测与认证。国外有两个权威发行公正,ABC和BPA,其中BPA对中国的兴趣尤其浓厚,不但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而且有直接进入大陆的意思,相信不久就可以实现了。BPA的发行认证其实局限很大,漏洞也不少,在监测数据库发行方面有专长,但是不大善于监测零售,在台湾,一些媒体热衷于BPA的原因之一就是比较好钻空,当然,ABC也强不到哪里去。不过话说回来,一般跨国公司的广告部门比较认可BPA的认证,所以对于那些真实发行量比较大的刊物申请一下还是有好处的。其实虽说发行认证是个公益性的东西,但实际上也不少赚钱,国内的几个媒体咨询公司也在琢磨着这个市场,不过大都不太敢下手而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得罪人——现在很多媒体虚报发行量的事情太多了。 闲话少说,这次的正题主要是想聊聊中国的发行商们。对于市场化媒体来说,最头疼的当然是政策法规,其次就是发行。中国的发行非常复杂,对于期刊来说,最大的零售渠道无疑就是“二渠道”,而二渠道恰恰是所有发行渠道中最复杂的。二渠道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他是由很多的个体书商组成的。这些书商规模有大有小,地区分散,风格各不相同,大多都是半路出家,但是却掌握着无数媒体的命脉,他们就是中国的发行商群体。 敏锐的市场感觉 很多媒体人对发行商都持着一种轻蔑的态度,认为他们整体层次不高,文化素质低,只知道赚钱,根本不懂媒体。这话实在是大错特错,我接触过很多的发行商,他们几乎都拥有一种非常敏锐的市场感觉,只要一本杂志放在面前,看看封面和内容,就能推测出杂志的发行量,通常结果都是八九不离十,简直有点算命半仙的感觉。这些发行商对于一份媒体经营层面的感觉要远远超过现在的大部分传媒人,而且不但是经营,对于内容很多发行商也非常在行,因为如果他们不能做出读者喜欢的选题,就一定会血本无归,如果说市场化是媒体的趋势,那么国内的发行商其实才是媒体圈最早真正和市场打交道的人。 信用为本 很久以前,大概将近10年前吧,听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个发行商想赚钱,于是夸口自己的实力很强,骗得一本杂志发了1万册的货,结果放在库房一个月没有卖出去,原封不动的退了回去,这本杂志因此差点死掉。且不说这件事情的真假,如果发生在今天,那么死掉的可能是这个发行商,因为他丧失了最宝贵的“信用”。国内的发行商大多比较豪爽直率,最看重的就是信用,基本上一句话说出来就是板上订钉,很少有变。很多时候十几万的钱款可能一个白条,甚至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完全不用合同来约束,而耍赖拖欠者往往会被赶出发行这个圈子。其实我并不赞同这种方式,因为毕竟不大正规,不过这种“信用”体系的牢固,是其他行业很难见到的。 当然,发行商中间也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比如普遍不能做大,一旦做成大公司往往会亏本;一些发行商过于敏感,缺乏自信;也有个别的发行商中的败类掺杂在发行市场中。不过抛开这些不足,我想对所有的媒体人说:尊重中国的发行商,有空闲的时候去请教请教他们,往往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