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级教育纪事》报道,美国著名的文化和政治杂志《党派评论》4月中旬宣布停刊,结束其68年历史。
《党派评论》的销量,从未超过一万五千份,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它一直是美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的主要论坛。它是一份具有强烈现代气息和反斯大林色彩的季刊,几乎所有重要知识分子都曾在该杂志亮相。他们包括英国作家兼批评家乔治·奥威尔、美国
两大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和埃德蒙·威尔逊、黑人作家兼批评家詹姆斯·鲍德温、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诗人罗伯特·洛厄尔、作家玛丽·麦卡锡、小说家索尔·贝娄和诺曼·梅勒、批评家欧文·豪、作家兼批评家苏珊·桑塔格等。
这本左翼杂志批评斯大林主义,可谓不遗余力。但是,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后,该杂志突然失去方向,不再有焦点了。该杂志“失势”的另一个原因是,该杂志开创的风气,逐渐被《新共和》、《纽约书评》等杂志所承袭,这些杂志稿酬更高,读者群亦更大。该刊引述《党派评论》撰稿编辑莫里斯·迪克斯坦恩称,该杂志是被自己的成功所杀,因为纽约知识分子的风格,已逐渐浸透至更广泛的文化光谱,它自己反而被淹没。
迪克斯坦恩说,《党派评论》已不再是美国高格调文化的中心,但话说回来,没有任何季刊是美国高格调文化的中心。“季刊的时代已经过去。”
迪克斯坦恩稍后在《纽约时报》写“悼文”,称该《党派评论》鼎盛时期的作者们,都是生气勃勃的通才,他们接受新艺术,反对左派或右派的极权主义,堂堂正正地为理想而活。跟现时那些在电视上冒称公共知识分子的夸夸其谈者不同,他们主要写给彼此看,世界最初对他们所知甚少,也不感兴趣。他们是大萧条的产物和贫苦移民的后代,没有什么前途,却不忘批评社会。“他们在公共图书馆和小杂志攻读高级学位,而不是在大学里。”
导致《党派评论》停刊的,是该杂志创办人和编辑威廉·菲利普斯去年9月逝世,享年94岁。最近一期,便是普利普斯的纪念专刊。迪克斯坦恩指出,普利普斯没有把杂志交给更有冲劲的年轻一代,实乃失策。
迪克斯坦恩认为,《党派评论》是美国四五份最伟大的杂志之一。“当初它非常不起眼,作者们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主要是纽约区的犹太人,他们都没有学院文凭。结果他们跻身于美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列。”爱国口号
在Alternet网站一篇谈爱国口号的文章中,作者加里·斯隆说,美国风景布满招牌、告示、海报和标签,写满爱国口号。在他的家乡,到处可见“团结一致”、“支持军队”、“为军队祈祷”、“让自由鸣响”、“勇敢之国”、“上帝保佑美国”之类的口号。
他说,他一生从事语言研究与教学,因此对这些爱国口号不敢恭维。口号是用来唤起同志之情和团结精神,而不是皱眉头,因此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他不会按照口号的表面意义理解它们,而是从语法上分析它们,阐明它们,就像他不会放过一段隐晦的散文。
很多爱国口号都是用祈使语气写的,它们发出命令(“支持军队”、“为军队祈祷”)。命令是危险的,它们会引起本土反叛者和爱国恐怖症患者的抵制。
“让自由鸣响”与“团结一致”在逻辑上可兼容吗?如果大家都行使言论和良心的自由,则人们会团结一致吗?有些人不但不同意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而且会鸣响他们的异议。怎么“支持军队”呢?写信?集会?送去一箱箱本国制造的曲奇饼?促请军队按照他们的良心行事,即使他们的良心与指挥官的命令发生冲突——可不可以用这种方式支持军队?
“勇敢之国”。怎样个勇敢法?显然,很多美国人行动上并不勇敢。数百万美国人夜里不敢上街,也不敢开门见陌生人。如果“勇敢”是指道德勇气,那么,抵制大多数人的意志的美国人算不算是最勇敢的美国人呢?抗议“伊拉克自由行动”的人是不是比支持它的人更需要勇气?
“上帝保佑美国”。如何保佑?身体好?有智慧?高智商?巡航导弹更精确?聪明炸弹更聪明?隐形轰炸机更隐形?继续垄断地球的自然资源?“美国”是指美国人吗?如果是,是否包括所有美国人,包括谋杀犯、强奸犯、抢劫犯、盗贼、骗子、色鬼、公款侵吞者、恃强凌弱者、种族主义者?
我们一般会形容某些人的讲话是“空洞的口号”,不过,“空洞的口号”这种说法也像空洞的口号一样空洞。经加里·斯隆这么一分析,顿觉这些空洞得让人麻木的口号,真的非常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