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总编视线专题 > 正文

《知识经济》总编刘韧:我们这样逼近真实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7日 09:11 新浪传媒

  采访开始了,对面的他侃侃而谈,我在记录。我突然迟疑了一下,我问自己,我这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然后传递给读者,但谁能保证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呢?如果有真有假,我们又如何分辨,他说的,那句是真,那句是假?

  我们当然可以察言观色,但他久在江湖,经历多少惊涛骇浪,早已是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这样的他要想在我们这些稚嫩记者面前隐藏些什么,其不是易如反掌?

  他是一个大人物,他不会有失体面,轻易撒谎,但他依然可以在保证不说一句假话的前提下,误导我们——他只要不提供和他立论相反的事实,我们就无法知道事实的另外一面。商海之中的他会提供不利于他的事实吗?他的企业、他的事情允许他为一时之快吐露心扉吗?

  记者的确可以寻着一些蛛丝马迹,和他斗智斗勇,但企业家的智商一定比我们高,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在他不愿意的情况下,采访到他不愿意提供的事实?

  那天,想到这些问题,无阻的失望涨满心头。记者不是法官,没有警察和检察官帮忙搜集事实,记者严重地依赖被采访对象,而被采访对象能够依赖吗?“有些真话,不方便透露,但可以保证没说一句假话”已经成为一句可以冠冕堂皇的表白,但有些关键的真话不说,比说假话透露的信息更少,更具有欺骗性。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被采访对象的叙述不仅会被他的利益立场左右,还会受表达方式、问答方式、时间等等因素影响,所以,越是富有经验的记者所做的采访越深入,就会对自己所得到的材料越怀疑。

  记者和媒体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通常是:采访更多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当事人,以免被一方误导和蒙蔽;另外一个办法是,搜集被采访对象关于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述。在互联网作为检索工具之后,这种方式和方法变得高效而实用。这样做之后,记者会得到关于一个事件不同的叙述,这当然会比只有单一一种声音的叙述要好,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叙述,记者该听谁的?信谁的?是两个都信一点?还是谁的都不信?

  撞车了,两个司机的叙述里都没有自己的错,都是对方的错。警察可以通过勘测现场,得出最后的处理决定。记者不行,记者尽管也可以调查,但在很多情况下,记者的调查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记者怎么办?记者首先要放下架子,承认自己将要做的这个报道,只是自己的一个假设,而非事实本身。承认这个前提很重要,有了这个前提,记者在行文时,就不会自以为只有自己得到了事实真相;就不会只提供一种逻辑、一种解释时,还理直气壮;就不会被人误导了,还自以为自己在捍卫真理。这个前提至少有助于记者解决心理上的刚愎自用,从而使自己所写的新闻具有平衡性。

  我们经常赞叹某篇新闻作品立意新颖、视角独特,这些赞美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指这篇文章“强调了某些材料、忽略掉了某些材料”。精彩的新闻作品往往更不是事实本身,它只是事实的一个侧面。

  一篇新闻作品的张力和价值,在于它能够同时提供多少个逻辑以及支持这些逻辑的材料证据。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容纳多种逻辑以及支持它们的材料,而又同时保持住作品鲜明的主题与个性,需要高超的两难均衡能力。这对记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新闻作品要做到主题鲜明、主线清晰、能打动人,记者就必须有立场,而且要为自己的立场激动不已。如果记者连自己的都说服不了,他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此时的记者应该是感性的。但记者又不能自始至终处在自己假设立场的激情之中,好的记者,应该时不时地跳出自己的假设与逻辑,站到侧面或者对立面,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叙述进行反驳。但这种反驳必须简短而有力。简短是为了在跳出自己逻辑之后,能迅速地收回,不至于影响到主线的清晰;有力是指真心地、认真地去寻找打破自己假设和逻辑的材料,而不是虚假地“为了平衡而平衡”,摆个客观的样式而已。

  孔子叙事的时候,为了做到客观,坚持“述而不作”。即便他是圣人,我们也不相信他真的能够做到“不作”。叙述只是这个世界的感知,在感知的世界里,世界只是我们的表象。新闻作品容量有限,作者必须选取这个事实,舍去那个事实,这是文章形成的必须。而选取和舍弃的过程,就是“作”的过程。既然“述”了,就不可能不“作”。“述而不作”在道德完善的人那里是一句警句,时时提醒自己要客观,在道德不完善的人那里只是一个不容读者怀疑其作品真实性的借口。

  在叙述的问题,我们赞成杨小凯的方式:首先,承认自己的作品只是自己对事实的一个假设,因而,不排斥其他人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假设;其次,在作品中指明哪些是我们的假设和定义,哪些是我们模型,哪些是我们的论证和推理,哪些是我们提供的用以验证假设的证据材料。对一个记者而言,他用以证明假设的证据材料比假设本身更重要。记者要能让不同意他假设和意见的读者,读了他的文章也有所获。对记者而已,观点和假设只是统领一组证据材料的工具,它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它最大的价值是使一组杂乱无章的证据材料便得条例清晰,便于阅读。

  以提供证据材料为自任的媒体应该相信读者比自己聪明,应该自信,读者在的引导下,自然能得出他们自己更为合理的结论。他们的结论可能和本刊的假设背道而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媒体没有管辖读者意见的权力和义务。(刘韧,作者为《知识经济》杂志总编,谨以此文祝贺新浪传媒频道开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