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9月27日,一家媒体爆出惊人消息:前不久被国内诸多新闻媒体报道的“基因皇后”陈晓宁有夸大资历、伪造学术背景之嫌。 文章称:“基因皇后”、“世界生物科学顶尖级人物”陈晓宁,明明是洛杉矶一所私营医院的技术人员,挂名加州大学附属副教授,回国时却“精简”成了“加州大学副教授”。一个连博士学位都没有的人,如何能在美国著名大学当副教授?查来查去,发现她的头衔都大成问题。 这篇《广被宣传的三留学人员涉嫌伪造学历头衔》提醒到,有些国外留学人员夸大学历背景,除了知名的陈晓宁之外,另两位在最近的媒体报道中同样很惹人注目的人士也被点名有如《围城》方鸿渐般虚构“克莱登大学”背景。 这三位新近在社会上声名鹊起的人物,真的是“假冒伪劣”,还是……? 于是,本报记者调查采访几位当事人———“基因皇后”、“世界生物科学顶尖级人物”陈晓宁,24岁取得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设计学博士学位并“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的夏建统,“破解疯牛病化学密码”的南开大学教授杨池明博士,以及对这三位的学历背景质疑的同为留学美国的博士方舟子。 记者采访了解到,方舟子从1994年开始创办一个网站,主要是为揭露伪科学,讨论学术腐败,对这几位留学人员学术背景进行的调查,首先就是发表在这里。 陈晓宁——— 媒体让国内认识的“基因皇后” 8月25日前后国内诸多媒体这样报道陈晓宁——— 美国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美籍华人科学家陈晓宁,携带着她研究多年的科学成果———人类基因克隆库、人类基因探针库和小鼠基因克隆及探针库回到北京。她将把这三大基因库永久留在中国进行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断。陈晓宁这一壮举将掀开中国生物研究和产业开发的新一页。 据介绍,1988年出国留学的陈晓宁如今已是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三大基因库目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 陈晓宁1980年毕业于海军军医学院。1988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就任加州大学(UCLA)副教授。同时兼任美西达斯—赛奈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北美中国遗传学家协会主席,美国医学遗传出生缺陷中心副主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人类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等编审。 -方舟子质疑:陈晓宁真是教授、编委吗 据我调查,陈晓宁是洛杉矶西达斯-赛奈医学中心(一家私营机构)没有独立从事科研资格的技术人员,兼任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儿科系的“附属副教授(AdjunctAssociateProfessor)”。这些都是挂名的职务,既不是主研究者,也无资格培养研究生。 陈晓宁只有硕士学历,既不是“博士”,也不是“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学术界是非常讲学历的,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最多就是当技术主管。许多实验室都有这样的硕士学历的老技术员,我们称为管家,就是管管技术活,大家发论文时将其名字捎上。这样的“附属副教授”,要转成真正的副教授甚至助理教授都是不可能的。 同样,陈女士的“实验室副主任”,是由主任任命来担任主任的助手,主要帮助主任处理一些实验室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上的任何意义。 记者在陈晓宁回北京任首席科学家的公司的公开宣传材料上果然看到,上面多处提到她是“教授”;而且为她回北京举行捐赠仪式而给记者等提供的材料上,多处提法都是“陈晓宁教授”,并且介绍她是“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人类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核酸研究》等编审”。 关于编审职务,方舟子说他全都查过了,编审名单中都没有她的名字。 博宁公司当时提供的介绍中还写道:陈晓宁教授与他人共同主持的实验室,建起了三大基因库,其中人类基因组BAC文库共90000多个克隆,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基因组(染色体),“是世界上数据最全的基因库”。 对此方舟子说:“据我调查,人类基因组BAC文库是由加州理工学院MelvinISimon博士实验室的Shizuya和Kim博士开发的,所有权也属于该实验室。同等产品在美国用3000到4000美元可以买到。” -陈晓宁:从未这样说过 已回到美国洛杉矶西达斯—赛奈(Cedars-Sinai)医学中心的陈晓宁,虽然记者找到了她的电话,但最终未能采访到她。据陈晓宁出任首席科学家的北京博宁基因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转告记者,陈晓宁所在的医学中心不让她接受媒体的采访。 作为陈晓宁在北京的代表,这位董事长回答了记者的一些问题。 我们知道此事后,始终未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觉得这种事往往是越解释越黑,倒不如不去管它,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始终讲陈晓宁是副教授,从未说过她是教授,而陈晓宁在各种场合也从未说过她是博士。但她是洛杉矶西达斯-赛奈医学中心遗传分子实验室的副主任,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并且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西达斯-赛奈医学中心遗传分子实验室只有正、副两位主任,她是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共同主持人,陈晓宁在我们所讨论的基因库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唯一的疏漏是,在其简介中把她“曾帮助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审稿”错说成“她是这些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审”。 至于陈晓宁带回的三大基因库到底具有多么大的价值,西达斯—赛奈医学中心已经对此发表了声明:它们在遗传诊断和癌症遗传机理研究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杨池明———世界为之轰动 也是在8月下旬,另一条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内海外华人的消息也被国内媒体广为报道。 北美最大的科学协会————美国化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第220届年会。会上,来自中国南开大学的年轻科学家杨池明博士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引起轰动,欧美各大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这条消息。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杨池明,在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合作研究中,对疯牛病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大胆提出了疯牛病蛋白自由基即为疯牛病中的亚病毒的理论设想,他认为真正的疯牛病蛋白亚病毒最可能是由蛋白的氧化反应所形成的疯牛病蛋白自由基。而以前,氧气和自由基化学在疯牛病中的作用几乎完全不为人所知。 -方舟子质疑: 研究所其实只是个人的商业化名 引起方舟子注意的是杨博士在论文中的联系地址以及对他研究身份的介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圣地亚哥生命科学和健康研究所主任”。 我刚好就在圣地亚哥定居,经常要上加州大学查资料,有多位同学、朋友在这所大学工作或工作过,却从来没听说有这样的研究所。杨博士给出的这所研究所的通讯地址,是邮政信箱,表明这所研究所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如果一家虚拟的网络公司用邮政信箱当地址,很正常;一所有实验室的研究所也这么干,就很奇怪了。 向加州大学的工作人员查询,没有人听说过这所研究所。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通讯录中,也找不到杨池明这个人。最后在圣地亚哥市政府记录中发现了踪迹:杨池明在1998年7月28日向市政府登记了名为“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商业化名,登记号为1998019480。原来所谓“圣地亚哥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所”,不过是杨博士本人的商业化名而已。 在美国,组建一个法人机构已相当容易,而登记一个个人拥有的商业化名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要该名称还没给别人注册掉,花几十美元到市政府登记然后找家地方报纸登一个月广告就完了。 但是,这样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圣地亚哥生命科学和健康研究所”,这样的“主任”,其实只是个商业化名,这与国内读者理解几乎完全不同。 -杨池明:曾想借助法律保护名誉 对于方舟子的质疑,杨池明告诉记者,在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里都有很多研究所,当然规模有大有小,知名度也有高有低,何况加州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有很多敏感的研究部门是外人很难了解的。我们这个研究所比较小,是由我牵头搞的,有十几个人,还有一些都是请来的兼职教授。只是为了联系方便,后来改用了邮政信箱。 而对于同为海外留学人员的质疑者方舟子,杨池明说——— 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几乎全美排名前几位的大学都呆过,从来没有听说过方舟子这个人,更没有看过他的网站。但我知道,在美国有很多像他这样出身的人,搞科学研究弄不出什么名堂,混不下去了就改行办个网站谋生,靠发布谣言,攻击他人来炒自己,以获得更多的网民,最终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但在国外,人们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能国内还不太适应。 记者于是问是否考虑采取什么措施? 杨池明说,也曾想过要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名誉,但又想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否有必要去跟方舟子打官司,他的目的就是要借此出名,如果这样做了不正中其下怀,所以现在还没有决定。 夏建统———媒体眼中的哈佛天才 对于夏建统的介绍,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少年英雄的形象。 哈佛设计学博士、教授夏建统是浙江衢州人。1996年,夏建统考入有“世界规划设计摇篮”之称的哈佛,获取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学位后,任教哈佛。这次回国服务家乡,他担当杭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负责人。 在哈佛4年,夏建统攻下了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3岁熟读唐诗三百首,5岁上小学,小学期间跳两级,8岁小学毕业;11岁初中毕业,14岁为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学生,16岁开始做工程设计;19岁大学毕业,成为建设部一名官员;21岁考入哈佛,24岁取得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 夏建统,25岁,生于浙江衢州。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方舟子质疑:正读学位、做的是助教,为何偏说成是博士和教授? 我跟哈佛设计学院博士班办公室打电话询问,电话里明确告诉我,说夏建统还没毕业,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毕业。夏建统是作为硕士班的助教带学生到中国实习的,而这种助教是国外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常做的,也是学校给予留学生工作机会和奖学金的一种方式。因此,所谓“哈佛最年轻教授”一说显然是胡说,蒙人。 从哈佛了解到的情况是,可以这样概括为———夏建统是哈佛98级的博士研究生,所谓“24岁拿下哈佛博士学位”,其实是自24岁开始攻读哈佛博士学位;所谓“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其实是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大都兼任过的助教。 -夏建统:报纸的疏忽将我写成“教授” 远在美国哈佛的夏建统就此事给记者回信,答复记者的询问。 关于那篇文章,我也看过。并且我的几个朋友都曾经劝我给予反驳。我思考之下,没有给予任何反应,原因有几点: 1.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分心去理会这样那样的传闻,哪怕是文字也好。我现在正忙于杭州西湖规划项目的各种工作……我更在乎做成任何一件事情。“清者自清,我不太愿意将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聊、无用的争论上面。 2.我想大部分报导是准确的。因为某家报纸的疏忽将我写成“教授,并非我的错误。在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做一回哈佛情人》的序里,我说得清楚明白。我从没有“伪造学历和头衔的行为。坦诚地说,我觉得任何头衔和学历都是很空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你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因为这些,上升到甚至人身攻击的程度,我只能说不解。……但是我也不想因此影响我做事情,所以我选择用“沉默答复。……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记者找到了一篇刊登在知名杂志上关于夏建统的数千字的人物报道。文中多次在提到夏建统时都用的是“博士”的称谓,非常明确。 于是记者设法找到这位记者想核实是笔误还是得到的材料就是这样介绍的。这位刘姓记者说,因为时间有一段了,记不大清楚当时具体的说法,但是虽然没有夏提供的文字材料,但当时有几位记者同时采访,不应该有很大的误差,而且稿件完成后由夏建统在北京的联系人认可后才发表的。 方舟子:学界岂容虚伪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4年创办“新语丝”网站,网上主要是揭露伪科学,讨论学术腐败。 记者:为什么你对伪科学、学术腐败感兴趣? 方舟子:这几年我一直在从事科学普及与揭露伪科学的工作,同时也关注一些学术腐败方面的问题。 这三个例子,虽然我不能肯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出于他们的本意,虽然我不能肯定他们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其他的原因,但是我决不能看着大多数公众被谎言所蒙蔽。再这样下去我真担心将来我们回去,开出来的履历还有没有人相信! 虚假浮夸,伪造履历是败坏海外留学生集体声誉,侵犯我们大家的集体利益的行为,我们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揭露,制止。这对制止学术界腐败,捍卫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为真正干实事的人创造一个较公平、合理的环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记者:你怎么想到去调查他们三人学历背景的真伪? 方舟子:这三个人都是因为当事人经众多媒体报道成了名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开始调查。 -文/本报记者郦辛特约记者尧丰 多做调查才能写出公正的新闻 ·梅林· 最近国内媒体对陈晓宁由美国带回“三大基因库”有许多报道和评论。 陈晓宁将“三大基因库”捐赠给国家,应该是好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件事经媒体炒作,几乎变成一个神话。这里,谈一谈我的想法。 我先介绍一下BAC基因库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基因库含有DNA,制作起来并不复杂,把DNA提取出来,打碎,装到载体上,然后把载体转入到细菌里就可以了。这成千上万的细菌中含有成千上万的载体和DNA片断,就是所谓的基因库。科学家在进行基因组研究时,因为基因组信息量大,要求基因库的每一个DNA片断都尽可能地大,在90年代初研制了专门克隆巨大DNA片断的载体。加州理工学院的Simon和同事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研制成这样的载体,可以克隆大于10万个碱基的DNA片断,并建成人和鼠BAC基因库。由于这些巨大的放到载体上的DNA片断可以在细菌里复制,被称为细菌人工染色体(BAC),这种载体所构建的基因库又叫BAC基因库。 由此看来,BAC基因库并不是什么“独一无二”的新东西。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经过训练的技术员花上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建造一个BAC基因库(Simon研制的载体和细菌是可以索取到或购买到的)。一个完整的BAC基因库花4000美金可以买到,如果用于纯学术研究可以免费索取到。 至于陈晓宁带回的基因库是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还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只有陈晓宁本人才知道。最近我们看到一篇1999年发表在Genomics上的文章,第一作者是XiuqingZhang,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遗传所的HuanmingYang教授,陈晓宁和她所在实验室的主任Korenberg博士是中间作者。这篇文章谈到了用BAC基因库做的实验,并致谢加州理工学院的Shizuya博士和销售BAC基因库的一个公司(ResearchGenetics,Inc.)。按国际惯例,从作者署名来看,有关BAC基因库的实验应该是在国内完成的。如果这个分析不错的话,国内在几年前就应该拥有BAC基因库了。换句话说,所谓的三大基因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的说法纯属炒作。 在中国,调查性的新闻由于受环境的限制比较少,记者采访往往要对方提供准备好的新闻稿(有的还要对方提供资助)。如果记者水平不高,不注意分析,又急着抢新闻,很容易搞错。多做调查才能写出公正的新闻。 摘自《科学时报》 (编者注:作者为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兼职研究员)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