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大众科技 > 科技日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人物:诺贝尔奖得主布洛贝尔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0/07/27 10:43 科技日报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冈特-布洛贝尔(Gunter Blobel)教授,因发现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运机制,而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10多年前我曾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有幸认识布洛贝尔教授,并对他的工作有所了解。洛克菲勒大学是世界上出诺贝尔奖得主比例最高的单位。研究和探讨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可以作出诺贝尔奖一级的杰出工作,这对当今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知识创新计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80年代末,我在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学念博士后时,参加了一门由布洛贝尔教授主持的细胞生物学课。那时,他已是细胞生物学系的主任,工作繁忙,但还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准备这门课。他告诉大家,要听这门课,需经过资格考核。每个人都要先读完一遍阿尔伯特的经典教科书《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然后接受他的面试,通过者方可参加该课。也就是说,参加者在开课之前,就必须认真阅读该书,从而对细胞生物学有相当全面的了解。每周上课一次,详细讨论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问题。每节课都聘请一位该领域的世界权威来讲。在我听课的那一年,就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罗斯门来讲高尔基体,加州大学著名教授华特来讲蛋白的分泌,生物化学系主任凯利来讲蛋白多肽在细胞中的转运和处理,诺贝尔奖得主基尔门来讲信号转导,等等。这些都是世界大师级的学者。布洛贝尔教授主持的细胞生物学课一般先由讲课者用一个半小时讲解该领域的纵观和现状,接下来是半个小时的休息和讨论。师生们一边喝咖啡,一边闲聊。然后,由该学者较详细地介绍他本人实验室近年来的工作。学生们并没有因讲课者是世界权威而拘谨。讲课形式非常宽松,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有时甚至是辩论。讲课时间长短也是由大家讨论决定。如果大家有兴趣,一堂课可以一直讲下去。我记得有一次,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赫维茨(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顾问)讲细胞衰亡的机制。大家对该题目很有兴趣,这堂课就持续了4—5个小时。该课程的另一特点,是强调介绍科学原理和发现是如何得来的。布洛贝尔要求每个讲课者要详细介绍他们的亲身经历,如何提出或发现问题,选择题目,怎样设计实验,遇到困难又如何解决,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了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也学到了该学科的思路、研究手段和方法学特点。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还常常会了解到一些科学界的奇闻轶事,懂得了科学研究原来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例如,现在《细胞生物学》杂志的主编,耶鲁大学的米尔曼教授,曾经是布洛贝尔教授的博士后。他告诉我们,有一次布洛贝尔觉得他工作不够努力,就在他的办公桌上留了一张条子:“他们(指其竞争者)有那么多人,而你只有一个人;你必须夜以继日地工作,否则你会像蟑螂一样被踩死。”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更有趣的是,这门课没有期终考试。学期结束时,全班学生一起去纽约上州一个庄园。每两个学生选一个题目,做一次假想的开题报告。对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期间,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在游泳池里,网球场上讨论科学问题。我国现在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布洛贝尔教授的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形式,应该对开发科学批评和鉴赏力,培养第一流的创新人才有所启发。

  布洛贝尔教授对我们讲,人才的共振效应,是科学发现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洛克菲勒大学之所以成为细胞生物学的发源地,是因为长期以来,有许多在细胞生物学各个方面有特长的杰出人才聚集在这里。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各种新思想互相激励,新方法不断涌现。在这种大家都奋发图强的环境中,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比比皆是。60年代中期,电子显微镜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首先在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系得到应用,很快科学家们就分离到、并看到了各种亚细胞器的超微结构。该系的克劳德、帕拉第和德杜夫,也因发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几十年中,洛克菲勒大学一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该系出来的学生,博士后,纷纷在全世界各地学术界取得领袖地位,许多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布洛贝尔教授自己的实验室也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比较落后,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集中投资,营造几个聚集一流人才的研究中心,让杰出人才在宽松与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互相激励,作出一流的工作。

  冈特·布洛贝尔教授是洛克菲勒大学第4位因细胞生物学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充满远见、具有胆识,能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新合成的蛋白质是怎样转运到细胞中的各个不同部位的。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知道蛋白质的合成,是由核糖体在内质网上进行的。但蛋白质是如何找到内质网,从而将蛋白转运到各个细胞器或细胞膜上的,则一直是个谜。1971年,年轻的布洛贝尔和他的同事沙巴梯尼提出了“信号肽”假说,认为蛋白质最初的几个氨基酸构成一段信号肽,而内质网上又有一个能识别信号肽的受体,将蛋白质导运到内质网上去。这一假说是如此大胆而又如此简单,以致一开始就受到许多知名学者的强烈反对。有人说他无知,有人骂他傲慢,还有人声称已证明“信号肽”假说是错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论文发表困难,基金申请也屡遭拒绝。这些批评和困难,反而给布洛贝尔造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他做了一个又一个漂亮而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信号肽”假说是近乎完美的正确。一方面他对自己精益求精,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在不同的系统中反复求证。另一方面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公开场合与人辩论,对错误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批评。毕竟,科学是公正的。多年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在大量而精湛的实验数据面前,接受了“信号肽”假说。而布洛贝尔教授率直,刚正不阿,勇于捍卫真理,不怕得罪人的风骨,也在生物科学界传为美谈。(鲁白)(本文作者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和可塑性研究室主任,长期与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研究。)




 新浪推荐
特别报道:协和式客机在巴黎上空坠毁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马明宇登陆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网上学电脑学上网
新浪网勤工俭学信息留言版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