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每年下半年,媒体总会报道南极上空又出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的消息,然而这对于居住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南极毕竟相距遥远,似乎关系不大。如今,科学家们在北极上空也发现巨大臭氧空洞,人们不能再漠然置之了。 据“第三次欧洲臭氧同温层试验”发表的新闻公报说,今年1-3月间,北极上空18公里处的同温层里,臭氧含量累计减少了60%以上。这是近10年间同一区域臭氧损失最严重一次。 臭氧的分子式是O3,有特殊臭气但无色。它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同温层)中,通常其最大浓度出现在距地面18-27公里的上空。虽然臭氧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由于它能大量吸收有害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臭氧层也就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自从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以来,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视着臭氧层的变化。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臭氧含量的减少,愈是高纬度地区愈明显,两极上空则是集中反映。所谓“臭氧层空洞”实际上是臭氧的密度不到正常密度一半的稀薄层,并非是一点臭氧也没有的什么“空洞”。臭氧层低值区的出现具有季节性,与气温变化有关:南极地区上空是在7—9月份,而北极地区上空则是在1—3月份。到了夏季,这些低值区又会自行恢复常态。但如果臭氧损耗严重,恢复就会迟缓。研究人员认为,今年北极上空臭氧损耗特别严重,与冬季格外寒冷、同温层气温过低有关,还可能导致臭氧层恢复速度放慢。 两极上空臭氧含量急剧减少,是全球大气中臭氧含量正在不断减少的明证。由人为污染形成的气候条件对臭氧层所造成的威胁是最大的,据专家们测算在过去15年中全球臭氧总量大约已减少5%。专家们指出,大气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大约2%;白内障和人体免疫系统受损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大。北极臭氧洞不仅直接危及北欧、加拿大人口密集区,对其他中纬度地区人们来说,也应引起警惕。(余文)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