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华盛顿电记者张孟军报道:在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工作的国际科学家小组7月6日宣布,他们运用1200吨重的巴巴(BaBar)粒子探测器,找到了宇宙为什么充满物质的证据。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所能找到的最有力的关于宇宙充满物质的证据。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13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根据这一理论,在几分之一纳秒的瞬间,喷发出的大量能量凝聚成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据爱因斯坦最著名的方程式证 明无论什么时候从纯能量产生的物质和反物质,都是以粒子和反粒子对的形式出现的。通常在宇宙射线中产生反物质,现在物理学家可利用加速器来产生反物质。当反物质遇到物质时导致彼此湮没,即一瞬间所有东西全部消失。理论还认为,当大爆炸早期发生时,应该产生非物质的宇宙。然而使科学家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大爆炸后宇宙仍然充满物质———恒星、行星和人类?为什么宇宙不是一无所有?
物理学家利用加速器产生反物质,然后把反物质的衰变速率同物质衰变速率进行比较,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工作的科学家小组在6日出版的《物理评论通讯》上宣称,在他们正在实施的巴巴实验项目研究中发现B介子和反B介子衰变速率有差别,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是物质而不是反物质控制着宇宙。
在加速器中产生的B介子和反B介子,实际上是研究人员探测到的衰变速率有差别的第二种粒子。该衰变速率差别又称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这种现象是研究人员于1964年研究K介子及反K介子时被探测到的,参与这项研究的2名研究人员是克罗宁和菲奇,他们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但也有人认为,他们两人的试验结果是一种特例。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国际小组成员史密斯说:“经过37年不断探索更多的电荷宇称不守恒的实例后,现在物理学家认为,至少有2种亚核粒子显示出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寻找电荷宇称不守恒的物理学家,在一个从零到正负1的范围内测量其结果。这一结果是有意义的,因为结果不是零。若结果是零则表明衰变速率是相同的。菲奇认为,这是第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不等于零的结果。
据悉,日本的科学家小组也发表了关于B介子的测量结果,但他们的测量被认为是不精确的。
来自全世界9个国家、73个研究所的6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巴巴粒子探测器的研究项目。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