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莫斯科5月31日电(记者栾海)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核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在太平洋地震带上所发生的大地震大都与海洋潮汐有关。
据俄《消息报》报道,这家研究所的专家对1964年至1992年间在太平洋地震带上所发生的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多数情况下在发生大地震的当日或大地震发生前后2至3天内,夜空中均出现过新月或满月。而且在地震发生前,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的中子射线测量机构 都曾探测到超过正常标准数十倍的中子射线波动。另外,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俄中子射线测量站的观测结果也证实,每当新月和满月发生时,太平洋地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子射线波动。
俄专家指出,上述现象说明,太平洋地区部分地震的原因与海洋潮汐有关。海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天体对地球的海水会产生引潮力。当新月或满月出现,即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俄专家认为,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裂缝中会释放出中子及其它原子粒子和核子的射线,而处于正常水平的中子射线就会因此产生波动。如这种破裂正好发生在地震带上,就会使该地区的地球内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释放,这样地震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俄专家表示,潮汐作用只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因素,能否形成地震还要取决于很多其它因素。但是,与潮汐作用密切相关的中子射线波动状况,完全可成为短期地震预报的一项重要指标。(完)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