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0日电(仇逸 赵慧娟)5月5日晚,一位93岁的老人在上海因病悄然而逝,他毕生牵挂的中国生化事业,却因他的付出与奉献,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在我国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航线上,王应睐不仅是一个与风雨搏击的水手,更是一位具备发展眼光的领航员,他的名字,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等重要发明紧紧相联,他的学术生涯,折射出我国迎头追赶世界生化 发展潮流的旅程。
王应睐教授1907年出生于福建金门的一个华侨家庭,他二岁丧父、六岁丧母,童年的艰辛培养了他坚强、发奋的秉性。1938年,王应睐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得生化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剑桥大学。1945年,他毅然回到祖国,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8年他筹备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同年加入了共产党。
建国初期,我国的生物化学几乎是一片空白,王应睐引进、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开启了我国在蛋白质、核酸、酶等几个重大领域的系统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成就。在文革期间,王应睐被迫离开实验室,就在那段非常岁月,他大胆确定开展“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这一新的国际前沿性科学研究。1981年11我国终于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带有全部的天然稀有碱基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两项世界第一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生命科学在世界上赢得领先的一席之地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王应睐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做的研究,一一举来,每一项都具备开创性和重要的意义。早在英国期间,他就在国际上第一个证明了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红蛋白;回国早期,他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膜蛋白的重组合;80年代中期,已经迈入老年的王应睐又把目光投向另一个高难度的研究领域-核酸和蛋白质酶的相互作用。
除了作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王应睐更是一名出色的教师、一位有远见的组织者。解放初期,为了把我国的生化事业建立在先进的立足点上,他密切结合学科生长点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国外留学生发出一封又一封的邀请信。在胰岛素的工程中,他筹划包括氨基酸激活等领域的“五路大军”,带领几百人的科研队伍共同奋斗。他先后参加并主持制定了1956、1962、1964、1977年历次科技规划中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同时倡导并组织举办全国生化训练班近10期,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
为了改变我国依赖进口生化试剂的被动局面,王应睐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业办厂,在改革开放前,他创办的东风试剂生化厂向全国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提供各种生化试剂。我们如今提倡的产学研结合,早在40多年前王应睐就在默默地实践着。
王应睐的身上,流露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份质朴、纯真。在近90岁时,为了听一位30岁出头的科学家的报告,王应睐放弃了每天的午休。在他89岁时,许多科学家鉴于王应睐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推荐他为何梁-何利奖的侯选人,他却推辞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不必再提了。”(完)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