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23日第二版刊载:一名日本马匹研究人员在新疆发现史书记载的“汗血宝马”,又称:去年8月,他在天山西部发现了”汗血宝马”......他还决定在本月30日,正式公布这项惊人发现。
并附有一幅:日本人发现的“汗血宝马”照片。
据笔者所知“汗血”并非“宝马”特征,乃是一种俗称“血汗病”,又名“切肤病”、“马副丝虫病”,汉代人因科技所限而混为一谈,应予澄清,以免论传。
本病病原为多乳突副丝虫,寄生在马皮下组织内和肌间结缔组织引起的寄生虫病。虫体白色丝状,体质柔软,常呈S状弯曲,雄虫2.5-2.8毫米,雌虫长4-6毫米,雌虫常在马区皮下形成出血性小结节,以吸血蝇类作为中间宿主。
本病常在每年4月份开始发病,7、8份达高潮,以后逐渐减少,来年又复发。病马在晴天中午前后,颈部、肩部、鬓甲部及体驱两侧皮肤上出现豆大结节,迅速破裂,很像淌出汗珠。故俗称“在汗病”,本人于1962年在新疆伊犁地区作马匹检疫工作时,亲自检出这种病马。详见本人主编的《农村兽医手册》(中国农业版社)1997年第三版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兽医卷上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15页“多乳突副丝虫病”(Parafilariosis).(作者:崔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