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部杨联康作客新浪聊长江黄河发展史实录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1日 01:33 新浪科技 |
![]()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2003年国家科技周论坛,明天上午是长江三峡大坝蓄水的第一天,在短短的十五天之内三峡水库水位将要升到135米,八月份开始正式发电,从此这条养育中华民族的河流将更多的造福人类,伟大的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骄傲,记载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因此长江黄河的历史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著名河流发育史专家地矿部研究员杨联康老师和大家谈谈母亲河的发育史,而且今天对于杨联康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20年前的今天,杨联康老师从黄河源头经历360天徒步走到了黄河入海口,下面我们欢迎杨老师像20年前徒步走到黄河入海口一样徒步走入现场。 主持人:杨老师你好。今天对你来说是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20年前的今天,你从黄河源头徒步走到黄河入海口进行科考,非常感谢你通过今天的论坛和新浪嘉宾聊天室共度这个日子,能谈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杨联康徒步考察黄河路线图 杨联康徒步考察黄河路线图 杨联康:确切地说,去年今天这个时候,是我从黄河源头沿着黄河走到黄河入海口20周年,一共用了360天。明年这个时候,是我从长江源头沿着长江走到长江入海口20周年,一共用了750天时间。所以今天这个时候,国家科技周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我首先表示非常感谢。 主持人:作为一个中华子孙,我们对长江黄河了解还比较少,你一直从事河流研究,并在世界河流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请你以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一下长江、黄河的概况? 杨联康:应该说这个考察在世界上是有位置的,而且也很有意思。说它有位置,是因为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有河流,但是河流一共有多少呢?到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一本书上讲的是十万条,当然不是定论。但是无论如何,长河是有数目的,而且长河对人类也比较有影响——真正超过1000公里的长河只有106条,超过5000公里的长河,世界上一共只有7条。在这7条里面,鄂毕河的上源额尔齐斯河,是在中国境内,超过5500公里的长河5条,其中2条,也就是长江和黄河在中国。由此可见,世界上超过5000公里的长河里有3条长河的河源在中国,超过5500公里的河流里,有2条大河是在中国,因此要研究世界的河流,中国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考察这样两条大河很有价值,世界上都有很好的评价。当然,考察也很有意思,如果你有地图的话,你可以把地图打开,指着黄河的河源,沿着黄河用手一直划到黄河入海口,如果你没有地图的话,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可以用你的身体做出一份黄河地图。 主持人:请杨老师示范一下人体地图。 “几”字型人体地图 “几”字型人体地图 杨联康:好。把你左右的两个小臂从两侧垂直上扬,扬到90度的位置,那么,从你曲折的右小臂经过你的两肩,再到你曲折的左臂,像不像一个“几”字型?这个“几”字型就是黄河,我们的头在几字型上面,就像一个挺立的黄河人。什么是徒步呢?一个人徒步就像一个蚂蚁一样从源头一步一步沿着整条黄河走到入海口,你看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主持人:杨老师,我们从网上看到你通过对长江、黄河考察获得多项世界第一的科学发现,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是什么发现呢? 杨联康:我出去并不是为了徒步,不是去做旅行家,探险家,更重要的在于科学发现。现在我只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讲一个长江的例子——长江三峡找到的古长江江底卵石要高出现在长江江底1250米,在世界上没有一条大江大河江底抬高的高度有这么高!我现在详细讲一下这个发现。 首先看这个标本。这个卵石标本很大,椭圆形,表面光滑,如果说是经过水流长途搬运,是任何人不大会怀疑的。现在在长江江边找这种卵石,应该说还是很多的,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可是这个卵石是在高出现在长江江底1250米的地方找到的,意义当然就很大了——找到的位置是在三峡的山顶上,就像泰安爬到泰山山顶的高度。有人会问,你这个卵石是不是游客带上去的?我回答不是。为什么呢?上面的卵石是成层的,有的厚到二、三米,所以这个卵石就是产在三峡山顶。有人又说了,你这个卵石怎么能证明是古长江的呢?因为卵石里面有玄武岩成分,三峡地区没有火山,玄武岩只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恰恰在四川的西部峨嵋山有玄武岩,如果从峨嵋山把玄武岩的卵石带到长江三峡,那么没有一条大江是不可能的。这一条大江是什么呢?这条大江就是古长江。有人又问,你在三峡山顶上找到了这么一层卵石,是不是当年长江的江水特别的大,水位一直高出现在长江江底1250米?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卵石和现在长江江底的卵石没有多大区别,这就证明当时的长江水流和现在的长江水流没有多大出入。因此,这个卵石能发现在高出现在长江江底1250米的位置,表明只可能因为地壳抬升,古长江仍要下切,要入海,结果古长江卵石就遗留在高出现在长江江底1250米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三峡长江的地壳抬升幅度要超出1250米,长江下切了1250米,三峡古长江卵石抬升了1250米,留在了山顶。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因为世界上任何大河古河底的卵石都没有抬到这么高! 我在1996年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讨论会上做过一个比较,就是把长江、黄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亚洲、欧洲、非洲、东半球大江大河的古河床卵石抬升高度做了一个比较,其他大河大多抬高300米左右,最高在中亚也就是800米。开会以后,美国的科学家也做了一个网站,专门讲因地壳抬升古河底抬升的高度,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抬高也是300米左右。所以长江古河底抬高1250米,是世界第一,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现在我讲第二个例子,长江抬升了1250米,是怎样抬升的呢?是一下子抬升的,还是一点一点抬升的?这在长江没有直接的证据,因为它是一个峡谷,就像刀切豆腐一样切下来,没有保留中间的卵石,保留最好的是哪儿呢?是在黄河,在黄河的龙羊峡。黄河龙羊峡一级卵石一级卵石,一共保存了32层。这表明什么呢?如果地壳上升,黄河下切,这时候不可能形成卵石;可是如果地壳停顿,黄河就会左右摆动,这时候就会遗留下一个砾石层,如果这个时候,地壳一停顿,黄河左右摆动形成了一个砾石层,然后地壳再一抬升,砾石层自然就抬升上来了,这样一次一次地抬升,整个黄河就形成了32个砾石层。这个数目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 我也做过全球比较,比较的结果龙羊峡是最多的一个。其他河流一般是3-5级,7-8级,最多泰晤士河和莱茵河级数是14级、12级,但是黄河的龙羊峡是32级。这表明什么呢?表明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不仅抬升剧烈,而且高原东北边缘一停顿一抬升,一停顿一抬升,在停顿的时候黄河形成卵石层,在抬升的时候形成台阶,就有32个卵石层,32个台阶——在地貌专业术语上叫它“阶地”,这也是在全球唯一发现的特异的地貌现象。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西部的地壳不仅抬升得相当强烈,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抬升、青藏高原抬升,而且带动三峡抬升——古河底抬升到1250米高度,在龙羊峡这个位置则是一停顿一抬升,形成了32级阶地,这些,在世界其它大江大河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我这块标本就成了很有价值的标本,海内外同行有的想要买我这块标本,有的想要我送给他,很多博物馆也想收藏这块标本;我介绍龙羊峡32级阶地的录像是映在国际地质大会上。播出之后,很多国外同行希望交换,希望把这32级阶地作为国际地质对比项目亚洲和世界的典型,明年,还准备在中国开一个地区会议,并亲临现场核实,亲临现场拍摄。总之,类似这样的世界第一的发现,大家没有什么可讨论和疑问的,因为它是很合理的,大家听的清楚,认为很有道理。由于时间关系就先举这两个例子,国内第一就更不说了, 网友:科学结论是这样的,长江黄河发育史是(全球)最典型的发育史,我们怎样理解它的含义?最典型体现在哪里? 杨联康:上面讲了很多——但我们沿着黄河徒步,沿着长江徒步,一条不是要做旅行家,探险家;另一条是我们也不光注意有这么一项、两项国内第一、世界第一的科学发现,更重要的是要对整条大江、整条大河做出一个科学结论!而且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我们做出的结论,确实是世界同行公认的,即长江黄河的发育史,在世界大江大河里最典型! 下面具体讲成为“典型”的两个原因。一是长江的江源、黄河的河源最高,二是长江的山区河段、黄河的山区河段很长,在世界上最长,占的比例最大,保留的古长江、古黄河的沉积最清楚。具体说,长江的江源海拔是6543米,黄河的河源海拔是5050米,相对而言,密西西比河的河源海拔只有3108米,尼罗河的河源海拔只有2134米,伏尔加河的河源海拔只有30米,如果河源高,当然形成历史的空间就比较大——如果是在同一个时间范围之内,大家都抬升,当然河源高的形成砾石层数就多,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分辨就比较清楚,最后也比较容易保存。但是光是河源高也不行,比如说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我们台湾的玉山海拔3997米,海南岛的五指山海拔1867米,应该说,山并不低,甚至它的河流比降比长江、黄河要大,但是它的整个河长也就200公里左右,山区河段比较短,这样就不太容易形成和保存古河床沉积,也就是说它的砾石层可能不那么清楚。恰恰相反,长江的长度是6300公里,它的山区段是4500公里,占了5/9。黄河长5500公里——我讲的是最大长度,是从最远源头算,而不是从现在教课书上讲的源头算——山区河段3500公里,占7/11,这么长的河段,确实是容易保存很多砾石层,如果实地走起来的话,确实可以看到整个长江的4500公里、黄河的3500公里都有一层一层的卵石,这一点如果走在野外,如果到亚洲、欧洲、非洲其他大河实地比较的时候,你确实可以感触非常深:任何一条大河也没有保存像长江、黄河这么完整的卵石层!这样就可以下一个结论了:长江不仅有世界抬升最高的古河底卵石层,黄河不仅有抬升级数最多的32级河流卵石层,而且整个长江4500公里,黄河3500公里,都发育有很好的砾石层。简而言之,长江、黄河的砾石层最发达、它的历史分辨率最高,保存得也最清楚,原因就是长江的江源、黄河的河源在世界上最高,另外就是山区河段长,保存得很完整。正因为这样,长江黄河的历史在全球最清晰。这是世界有关科学界公认的一个事实,没有哪个科学家提出异议的! 这个研究很重要,世界各国几乎都以河流作为自己的母亲河,比如说埃及的尼罗河,巴比伦(伊拉克)的两河,印度的恒河,俄罗斯叫伏尔加河是母亲河,美国叫密西西比河是母亲河,欧洲是管多瑙河、莱茵河、塞纳河、泰晤士河叫母亲河。所以世界各国都对自己的母亲河很重视,都想搞清自己母亲河流的历史,但是究竟哪一个母亲河的历史最清楚?就像我刚才所讲,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有好多单项世界第一,而且就整条河流而言,它的发育历史确实最为典型! 网友: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是中华子孙的母亲河,这种说法为什么呢?只因为长江黄河的长度名列世界前茅吗?或者像你刚才所说有几个世界第一的指标,所以称之为母亲呢? 黄河最远源头--拉郎情曲 黄河最远源头--拉郎情曲 杨联康:这一问题同样极具世界意义。因为人类到现在一共有300多万年历史,300万年来,如果我们画一条地球人口曲线,人类一共大概有10万代,300亿到500亿人。在地球这么多的人口里,它的1/4左右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世界都很关心。上面我们讲过,世界各国几乎都以河流作为自己的母亲河,都对自己的母亲河很重视,都想搞清自己母亲河流的历史,但公认中国母亲河发育历史最为典型;现在又讲到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是世界上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最大的民族,世界都很关心。因此,我们这个民族到底和母亲河黄河长江有什么关系自然更引世界注目。或者说,这是一个世界关注的大问题! 但实际上,从科学深层次的研究来看问题相当复杂。如,既然称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300万年以来,至少200多万年来,我们最早先人的遗骨到底在哪里?跟长江、黄河有什么关系?再比如说,世界公认我们是黄种人,但黄河、黄土、黄种人是什么关系?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古代的文明中心是在黄河?甚至在早期的西方来华的学者著作中都只有黄河没有长江或重黄河而轻长江(如《坤舆图说》)?类似问题很多,应该说也有答案,我在国内外发表的文字中也讲了自己做出的结论,但由于讲起来时间比较长,我们暂时把问题放在这里,以后有机会时再交流。 网友:研究长江黄河对于我们的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杨联康:研究长江和黄河历史不仅和我们民族历史有关,为世界瞩目,不仅因为13亿人都称黄河和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研究河流历史的科学家应该有一个说法,而且很重要的还应该对国家的建设发挥作用。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举一个例子。现在据水利部门统计,我们国家因为水资源缺乏(就是“干旱”),由于水污染,一年造成的损失可以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10000亿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相当于我们GDP的1/10,相当于国民收入的1/2,国民经济的年GDP增长是8%,如果水搞不好,一年损失是10%,所以问题非常严重! 既然是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办法之一就是在西线准备从青藏高原南部向青藏高原的北部调水,南部比较富水,北部比较缺水,从长江等大江大河可以调水到黄河。这个工程是两三千亿元的样子,如果要做这个工程,长江上源是水多,黄河是水少,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江的江底比较低,黄河的河底比较高,如果使长江江水调到黄河,有的地段就要穿隧洞,穿隧洞就有一个地壳活动性问题,像刚才所讲的龙羊峡那样,地壳一抬升一停顿,如果在这一类地区去穿隧洞,隧洞就没有把握了,需要特别的稳重。因此长江上源能不能调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长江有多少水;二是长江和黄河上源的地势哪个点最合适;三是地壳活动的因素。即最后的方案取决于长江的水量、地势和地壳稳定性。由此可见,龙羊峡的研究,黄河发育史的研究价值就很大了,对这投资两三千亿元的建设工程很重要。 讲到这里还想讲一点,在网上我看到网友提出问题,让我讲讲黄河污染怎么治理?黄河污染现在确实相当严重,有的地方的河段已经不是“黄”河了,已经发黑,简直可以认为是“黑”河了。网上有我的一张照片,照片是我走到黄河下游的时候,正在黄河边上嚐水的照片。20年前走黄河的时候,我每走一个地方都要嚐一下那里的水,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体验了。因为水特别脏的话,就没有办法亲自嚐了。那时我的感觉是什么呢?黄河水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比较脏,而恰恰是非常甘甜,真是甘甜黄河水。后来我又翻了一下书,黄河水里面有丰富的矿物质,确确实实是给人一种嚐到嘴里甘甜的味道,但现在恰恰不是这样,有的地方已经很脏了。黄河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本身就缺水。现在水利系统做的非常好,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天都把黄河的水情向公众报告,只要一打开黄河网就可以看到黄河的水情。现在黄河非常缺水,如果是这样缺水,像最大的水库,一个龙羊峡、一个刘家峡——现在,龙羊峡蓄水56 .1亿立方,刘家峡蓄水25. 2亿立方,除去死库容可调水量并不多——北京的密云水库是40亿立方的库容——黄河是75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游只有56 .1亿立方加25. 2亿立方的蓄水,想想如果再排出这么多的污染物,水又少,怎么冲下去呢?黄河现在不仅有断流的危险,而且污染物冲不下去,黄河又干、又脏、将来又臭,怎么成为母亲河呢?黄河不像长江。长江每年有9600亿方的水量,相当于20倍的黄河水量。尽管同样污染,最后可以稀释带到海里去,黄河只有这么点水,最后怎么稀释啊?所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网友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怎么办呢?我看还是像我20年前考察黄河以后写的那样——当时是在地质矿产部的政策研究室主编的《地质工作研究》中发表的文章,题名叫做《开辟大河全程发育历史研究新领域》,这篇文章里关于“环境保护”我写的是“江河污染程度几乎与地区工业、农业发展程度成正比,例如长江污染主要位于宜宾以下河段,全国最黑的一条河流苏州河位于工业产值占全国1/9的上海,而且上海饮用水中漂白粉含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发展中的大、中城市和全流域的重视”。应该说20年前我考察完黄河、考察完长江之后的这段话是写对了,现在污染造成的损失确实是相当的严重!怎么办呢?据在黄河上的调查,我觉得污染主要还是来自大型企业。所以还是照我写的办:“污染只是长江、黄河二、三千万年、二、三百万年历史中近期特有的现象,近年,沿江出现一些检测船,以后要有长远的防治污染的计划,并且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权利。”我看我20年前提的这个建议,对于今天来讲依然值得注意。就是说抓住污染源首先要从大型工矿做起。 网友:我们知道明天上午长江三峡大坝开始蓄水,长江三峡这么大的水利工程,你从地质研究上看有什么利弊吗? 杨联康:长江三峡工程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从工程上来讲,因为沿着黄河长江考察的时候每一个水电站我都去过。就工程而言,我完全相信三峡工程的施工力量,这样一个大坝应该没有问题。建坝的初衷是防洪,应该说也是一个途径。特别是,建设这个工程要发电,几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我是搞地貌、搞河流发育历史的,所以要从我这个专业的角度提出一些我的思考。当然我考虑的方面比较多,早有专门文章。 我现在只想说一个例子,就是要注意这里诱发地震的例子。建成水库之后,一般都会诱发地震(主要是指大型水库。库容超过100亿立方以上的大型水库,小水库不会诱发地震),而关键在于诱发地震的量级。诱发地震又取决于什么呢?跟地壳的活动性很有关系。我刚才讲了,三峡的河底现在海拔是45米到120米,三峡的古河底抬升到近泰山那么高了,海拔有1250米到1350米这么高,表明地壳的抬升幅度是很大的。相对来讲,一出三峡到了南津关、宜昌,到江汉平原,同一个时期的古长江底沉陷到现在的长江底之下。从三峡山地到江汉平原,两者之间的同一条古长江江底地壳的升降差异幅度还是很大的。三峡如果没有筑坝,三峡水流面对一种已经适应了的固定的地壳结构;如果筑坝以后,水流变化在一个393亿立方的库容(一期没有这么大库容)中,这样会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如果对比较稳定的地壳,当然问题不大,但如果对于上述这么一个地壳,特别这个地壳如果是形成一个结构,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如果再给它一个力,最后会发生什么呢?讲诱发地震原因的很多,是不是这个原理更应该注意一下,如果发生了诱发地震,那么后果就比较值得注意。 当然,我对这个坝的本身没有任何怀疑,我认为坝的地块选得是对的,但坝的下游就是南津关,再不远就是长江大堤,长江大堤没有三峡地块这么坚硬,是历史上逐渐堆积起来的,堤的底下不是很牢固,如果诱发地震,影响大堤,会不会有问题?诱发地震是世界科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我想明天至少有一个建议可以提,主管的部门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监测。真正蓄水的时候,希望公众也能够在比较大的范围注意一下,看是不是可能引起诱发地震?我这里讲的是“可能”,因为科学界没有这样的结论。特别是像长江三峡地区地壳抬升幅度的影响,最后真正能够下结论的只有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家现在不能下这个结论,因此只可能提出一条供考虑的结论。 此外特别要借鉴附近支流的情况。我做一个比试,如果中间是长江,北部是支流汉水,南部是支流清江,汉水筑了一个坝,清江筑了一个坝,这长江南北支流筑坝的时候都有诱发地震,现在主流又筑坝,发生诱发地震几乎是没有任何人否认的,关键是诱发地震的量级是多大?所以我今天提的是一个比较有益的建议。但大家不要传说科学家已经怎样说,科学家没有做结论——是要大家去注意。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 网友:您是国际第四纪研究会大河工作组创始人之一,这个机构是什么样的机构,这个机构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杨联康:我刚才说过了,全世界都在很关心大江大河的发育历史,各国也自然有研究人员专门研究大江大河发育历史。专门研究大江大河发育历史大概有这么几个大机构,国际地貌大会,我就是地貌专业毕业的;国际第四纪大会,第四纪,按照原始意义讲是地球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我们现在不去考虑地质学史的问题,距离现在二三百万年地球最近的阶段叫第四纪,我们这样理解就可以了。研究第四纪有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这个会1995年在柏林开会的时候,我有一篇宣读论文《黄河的形成》,我宣读过后,研究亚马孙河的科学家、研究鄂毕河、叶尼塞河和欧洲河流的科学家走过来向我握手祝贺,说我讲得太好了,因为黄河不仅有160万年以来一级一级的阶地砾石层,而且有距现在240万年开始形成黄河时候的砾石层,这个砾石层底下没有河流沉积物,完全是红土,后来又褶皱了,所以最早,在其他国家找不着,他们认为很有意义,说能不能成为一个组织,叫全球大河工作组,让我起草宣言,各大洲代表签名,结果国际第四纪大会正式命名成立全球大河工作组。工作组隶属委员会,委员会隶属大会,会后有的科学家给我写信,说能不能升格为委员会?应该说,这些科学家都是很有远见的,结果不到两年又在国际地貌大会上成立了同名全球大河工作组。而且以后一年一年全球大河工作组都有活动,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活动的规格也越来越高。我刚才说过了,明年有关项目还可能亲自来中国调查。毫无疑问,全球大河工作组不仅现在是国际科坛上相当活跃的科技组,而且随着我国材料向外介绍,肯定是越来越活跃,中国应该在里面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直至主导的作用。 网友:你从事长江黄河大江大河发育历史的学习、考察、研究已经有48年了,经过48年的学习和考察研究,你现在对长江黄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能否给大家展望一下? 杨联康:我觉得,通过考察、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此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多年做的工作总结出来,把长江黄河发育历史搞透,把一个重大领域搞透,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占到世界巅峰的高度。具体想法也很多,我讲两条。一条,我们国家科技周是请过比尔盖茨,也请过好几位诺贝尔奖金得主的,我们中国能不能在几个重大领域,拿出世界第一的科学发现,拿出世界第一的完整的科学结论,也到其他国家科技周上介绍?为此,在我国科技领域的战略安排上是不是也应该考虑我们的科学怎么走向世界,我们确有成就的科学领域怎样尽可能做到占到世界前列的位置,以至怎样主导世界?——这是一个国家科研战略安排大局的例子。 第二,科学很重要的还是要向公众讲,因此我们能不能把已有的科学成就去向世界讲一讲,用世界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如2008年的国际奥运会。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在奥运会的团体操上,先表现一下整个无垠的宇宙,又表现47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再表现一下二亿年前统一的泛大陆、泛大洋,再表现一下大洋怎样分裂成几个板块?再表现四千万前,印度板块怎样碰撞欧亚大陆板块形成伟大的喜马拉雅,珠穆朗玛怎样从海逐渐成为世界的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相应的,青藏高原怎样抬升到世界第一高原---伟大的海拔4000米的高原?同样,世界上五大长河中伟大的长江、黄河,怎样从青藏高原的高度一点一点向下贯通?还有,三百万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人数最多,到了现在已有13亿人的一个民族----伟大的中华民族怎样以长江、黄河为母亲河?然后,在奥运会上再讲一讲,从2000多年前的骑射六艺、龙舟,唐朝的马球、相扑,一直到明代的航海,清代的骑羊报讯等等非常成型的中国古代体育,特别是,我们的武术,在国外享誉世界的“中国工夫”!最后表现一下中国怎样融入奥运会,中国的世界冠军怎样走到世界……,如果有这么一个系统演示,是不是能使每一位中国人都很引以为自豪,每一位亚洲人都很引以为自豪,世界也会以亲切的眼光来看我们的民族——我以为,只要我们把科学和公众结合起来,我们这个民族是一定能够复兴的,而且如果安排好,在相当多的重大领域,一定是可以主导世界!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杨联康老师带来精彩的演讲。2003年国家科技周6月3号准备的主题是极地探险,请大家准时参加,谢谢。 (本稿经作者修正并略做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