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9月3日电(记者古文洪桂娟)令国内外关注的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首次全程网格式地质调查,如今
已圆满结束,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全面揭开。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以中科院院士谢学锦为组长、中科院院士肖序常为副组长的专家组,在郑州对河南地调院
、甘肃地调院分别承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1:20万区域化学测量项目》进行了评审。专家们认定:这次大调查成果丰
硕,是大峡谷地区首次获得 的系统化学成果;在高海拔、深切割(550-7700米高差)的地区开展42种元素地球化学
测量,在国内外均属首次,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以优秀级通过评审。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被成为“地球上人类最后的秘境”。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
米以上,最深处达6009米。区内雪峰林立,山腰森林茂密,谷底江水湍急,是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王国,蕴藏着丰富的水
利资源和旅游资源。从地质上讲,这里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结合带,东为喜马拉雅山的东构造节,是解开青藏高原
隆升乃至地球之谜的锁孔之一,是全世界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地区,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地质空白区之一。为了揭开其神秘面
纱,中国地调局于1999年决定在此开展1:20万地球化学测量。
豫、甘两省地调院通过招标获得了这一艰巨的地质调查项目,并分别于2000年4月进入了测区。两年多来,地质
工作者攀绝壁、走冰川、涉湍河,忍受着大量蚊虫叮咬,经历了一次次雪崩和泥石流的袭击,圆满完成了该区首次大规模的全
程网格式调查。据统计,此次调查共完成水系沉积物测量17162平方公里,采集单点样3954件,完成岩石测量采样400
件;异常三级查证13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438平方公里,采样973件;土壤测量16.5平方公里,剖面测量
55.5平方公里,分析了42种元素及氧化物,编制各种主要图件上百张。为大峡谷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资源潜力评价以及
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地质工作者将地球化学与地质、遥感解译等密切结合,从不同角度较深入地研究区域元素化学分
布特征和典型地质体的化学特征,总结其判别指标,为研究和探讨大峡谷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提供依据,并已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和成果。与此同时,还结合地质找矿,圈定综合异常区数十处,通过对13处的异常三级查证,划分了多个成矿预测区,并对
今后的找矿方向和潜力作出了初步评价,为今后该区域的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完)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