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湖面上,原预计本周末开放的“太空莲”花苞不见了踪影,原来是野鸭吃光太空莲。
公园管理人员称,这并不影响“太空莲”生长,原来景观可以恢复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4月落户京城的3000株“太空莲”,在北海公园工作人员三个多 月的精心照顾下,现在已浮出水面含苞欲放,有可能于本周末开放。这些被誉为“天外仙子”的莲花真的曾经游历太空吗?它们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本周末它们是否真能如期绽开?
-“太空莲”还没长成规模就都被野鸭吃光
“新长出来的莲花全被野鸭给糟蹋光了。”昨天,本想一睹北海公园“太空莲”的记者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失望的不仅是记者一人,一些看到报纸后趁休息日来北海看“太空莲”的游客也有些失望。“同志,请问‘太空莲’在哪儿?”一位看了报纸上“太空莲”介绍文章的游客也在寻找着。
记者在北海南门看到,延琼岛北侧的太液池里一条二、三十米宽的莲叶带长出了水面,但却一朵莲花也没有。一位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先清淤前这里的莲花也经常被野鸭什么的吃,可那时候花多已经成了气候,来个把只野鸭也吃不完。今年是第一年复种,“太空莲”还没长成规模,就都被野鸭吃光。
“这不会影响莲花的生长,随着‘太空莲’逐渐适应北海的环境,面积越长越大,野鸭就不可能吃完这些莲花,原来的景观是可以恢复的。”这位工作人员说。
-北海公园引进的是太空3号的3000支试种
据了解,北海湖中栽植荷花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明清年间,北海作为皇室御苑就在湖中种植荷花供帝后赏玩。解放后,公园于1952年从白洋淀引进白莲与红莲种植在北海南门水区内,直至1957年才形成公园南门荷花池的景观。从此,“荷花映白塔”的美丽景观伴随着中外游人和北京市民走过了四十几年。
2002年,北海公园管理处经过三年的试种后,决定正式引种“太空莲”种藕,种植在北海内。
7月19日,记者曾来到北海植物园花房外,见到了“太空莲”。上百盆的各式莲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负责管护这些莲花的康连平师傅告诉记者,此次北海公园引进的是“太空莲”种藕,而不是曾经遨游太空的莲子,这样做是因为人类培育的每个新品种植物都要经过三代以上的驯化阶段才能将其特性固定,而莲子是靠花粉传播结出的种子,其特征易受干扰,不如种藕稳定所以这次引进的全部是种藕。
据了解,这次北海公园引进的“太空莲”种藕原名太空3号,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植物种子人工培育后的第三代产物,在太空条件下,莲花种子的化学键、自由基及DNA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新品种。
谈到这次北海公园引种的“太空莲”祖先渊源时,公园宣传科的刘硕告诉记者,1994年选用广昌赣莲新品种及农家种442粒即:赣白莲、赣莲等,搭载我国“940703”号返回式卫星,于当年7月3日16时发射,7月18日11时35分返回,在太空历时14天19小时35分钟,飞行335小时35分,后经5年地面实验研究,选育出优质高产新品系,称太空1号、2号、3号,北海公园今年四月引进的就是太空3号的3000支试种。
-“太空莲”开花什么样
在北海公园植物园记者看到,“太空莲”与其它莲花不同,一盆莲可以长出四五枝花箭出来,最多的可达十余枝。花瓣也与其它莲花不太一样,这种莲花的花瓣大而多,颜色鲜亮,观赏效果相对较好。
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得知这就是最近报纸上报道的“太空莲”时,纷纷与其留影。公园的康连平师傅告诉记者,莲花分为藕莲和籽莲,“太空莲”属籽莲较普通莲花莲蓬大、籽多、花期长观赏效果好。在植物园里盆栽的“太空莲”6月中旬就能开花,可以一直持续到9月份,而一般的莲花到了8月中下旬就败了。
-“太空莲”发展前景广阔
为北海公园提供莲种的江西省广昌县白莲研究所技术员徐金星向记者介绍,这批在太空漂流过的莲子与没上天的种子相比变异相当明显。这些种子普遍生长幅度大、频率高,基因有很大变化。通过这次上天,他们研究所一共培育出了6个太空莲的新品种。这些“太空莲”普遍花期较长、生长期长、颗粒较大、结实率高,产量高,其生长幅度比一般杂交品种中的优势品种“赣莲62”还高60%,比一般品种更是高出一倍。
从外观上看,这些“太空莲”与一般品种差异都很大,“太空莲”普遍在一个节上有两片叶子,而一般品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一般来说,颗粒干的通心白莲都在一克以内,而太空莲的颗粒普遍达到了1.03克,大的更是达到了1.1克。从花来看,变异更是明显,“太空莲”普遍由单瓣儿花变为了重瓣儿花。雄蕊瓣化之后,花的观赏性更强。而且,新品种的颜色更具层次感。
徐技术员认为,这种“太空莲“的发展前景十分宽广,它与老的品种相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一般观赏莲花的亩产为3000到4000蓬,而“太空莲”则可高达5000—6000篷,最高的更可高达7000蓬。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莲花的观赏性,尤其适合像北海公园这样的大水面公园里栽种。
-我国的“太空育种”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三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或宇宙飞船搭载的“太空育种”研究。我国的“太空育种”研究已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在1986年制定的“八六三”计划中,将空间植物学研究列入空间生命研究计划。从1987年至今,已先后8次利用返回式卫星、4次利用高空气球成功搭载65种粮食及蔬菜作物种子,并经过种植选育成功。质量重达五六百克的“太空椒”、像胳膊一样粗的“太空黄瓜”、有1.4米长的“太空莲藕”、像月季花一样多重瓣的“太空莲花”新品种,已在一些省市问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太空育种的研究,在北京和南京等地还建立了航天育种中心,进入太空的农作物种子多达370多个品种。
-文/本报记者特约记者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