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刘程通讯员孙阳
-本报呼和浩特4月1日电
4月的内蒙古草原空旷而沉寂。“神舟”三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7天后,今天就要归来了。
4月1日下午4时,离飞船着陆还有50分钟,记者跟随地面搜索分队,准时到达着陆场。不一会儿,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4架直升机按计划到达着陆场上空,它们将从4个方位跟踪、搜索穿过大气层、降落到地面的飞船。
地面上,数十辆蓝白相间的新型测控设备车在两个无名高地上展开,各种跟踪测量设备翘首以待,时刻准备捕获目标。地面搜索分队的车载仪器不断接收着来自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的信息,指挥人员密切监视着显示屏上的飞船飞行状态。
一张立体搜索网,在广阔的天地间悄然展开。
“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遍布各地的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依次发出了指令。
16时03分,“神舟”三号飞船开始按照设计的轨迹,经过一系列的太空动作,脱离轨道,向着自己的家园奔来。
飞船以惊人的速度与大气层剧烈磨擦,犹如一个火球,船体外部产生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飞船进入黑障时,致使地面与飞船通信暂时中断。着陆场霎时变得异常寂静。飞船要在黑障区运行数分钟。留给回收部队捕获目标的距离越来越短,时间越来越少。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着陆区的距离越来越近。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100公里外的前置雷达站传来的报告打破了短暂的沉默,这个雷达站变被动搜索为主动搜索,采取了反射式跟踪,在黑障区准确捕捉到了目标。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我国航天器回收中的重大难题,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指挥员们一阵欣喜,同时,心也缩得更紧了。
“神舟”三号在飞速下降……
“空中搜索开始”。
口令下达,只见在搜索指挥车内显示的电子地图上,代表4架直升机的四色曲线开始向预报落点汇聚。指挥员拿着地图,根据落点预报,不断分析着落点范围,研究着行车路线。车上的新装备“搜索态势系统”准确地显示出空中分队、地面分队的行进情况以及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为指挥部的及时决策提供依据。
“回收二号发现目标”,根据前置雷达站提供的引导数据,着陆场测量站在第一待点准确捕获目标。当飞船距地面30多公里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地向飞船发出“回收主电源接通”的重要指令,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神舟”三号的回收主电源能否在此时打开,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回收。
人们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
“跟踪正常”,有关飞船的各种信息数据源源不断传向空中和地面的搜索分队,车载电脑显示屏上,各种相关数据在不断的跳动。
16时38分,晴空迸发一声惊雷,标志着飞船降落主伞已打开,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空中。地面搜索分队在急驰!搜索救生队员在守望!
“回收三号发现目标!”,空中搜索分队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只见在蓝天白云间出现了一个五彩的斑点,“神舟”三号张着巨大的降落伞,宛若一位身披彩衣的飞天女,在湛蓝的穹顶踩着优美的弧线,轻盈地向地面飘来。
“神舟回来了!”。
伴着搜索车辆发动机的轰鸣,搜救队员立即登车,按照北京中心通报的落点,迅速标定位置,熠熠生辉的橘红车队仿佛一条火龙风驰电掣般向飞船奔去。
2002年4月1日16时51分———一个永载中国航天史册的时刻。
我国于3月25日从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神舟”三号飞船,遨游太空6天18小时、在预定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108圈、巡天540余万公里后,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