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生物界再次瞩目中国恐龙。
权威的《自然》杂志近期对中国恐龙研究新进展进行了连续报道。来自中国辽西地区的恐龙化石,不断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假说提供崭新而有力的科学证据。
中华龙鸟、北票龙、尾羽鸟、始祖鸟……1996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恐龙化 石身带羽毛,此后越来越多带羽毛的恐龙被发现。
这些由恐龙演化到鸟的过渡性生物化石标本,正是相信鸟类恐龙起源学说的人们所苦苦寻觅的。2002年2月14日的《自然》又报道了具有鸟类重要特征的中国猎龙,再次让世人大开眼界———辽西恐龙长了飞翔的“翅膀”
中国猎龙嘴里长着细牙,后肢修长,善于奔跑。这只不到1米长的肉食性恐龙生活在1.3亿年前。和一般恐龙不同的是,它脑颅膨大,前肢能像鸟的翅膀一样侧向伸展。
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徐星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中国猎龙的脑颅结构和始祖鸟非常相像,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而且,它已具有类似鸟类的翅膀和为适应飞行而产生的呼吸系统。
中国猎龙是系统演化中和鸟类最为接近的恐龙类群之一。它的发现,将恐龙向鸟进化过程的研究推向新高潮。
其实,由中国辽西恐龙化石所引发的这个高潮,可以追溯到1996年。
当年8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得到一个辽西恐龙化石,他一眼认出,这是只食肉型恐龙化石,但它却具有所有这类恐龙化石都没有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第二年,命名为中华龙鸟的化石被证明长有羽毛。这个发现轰动一时。人们终于找到由恐龙演化到鸟的那种过渡性生物化石标本。
此后,辽西地区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带毛的恐龙化石,中国学者的研究也一步步深入。在首次发现会爬树的恐龙化石之后,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长满羽毛的奔龙化石。
辽西恐龙化石的新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鸟类从原始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假说,鸟类恐龙起源学说进一步得到国际公认。鸟类起源假说引发百年恩怨
鸟类恐龙起源假说始于140多年前,提出之后却引发了一场长达百年的国际科学争议。
19世纪60年代末期,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赫胥黎,在一次圣诞晚宴上偶然发现,餐盘中的火鸡与一种兽脚类恐龙有着十分相似的骨骼结构。他的脑海里刹那间闪过一个惊人的假设———今天地球上的鸟儿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恐龙演化而来的。
在当时,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假说。不过,赫胥黎比较研究了鸵鸟和巨齿龙的后肢骨骼,一下子发现35种共同特征。在1870年伦敦地质学会上,他公布了这个研究成果,但是立即遭到激烈反对:鸵鸟确实只能用两足奔跑,但笨重的恐龙怎么会和轻捷善飞的鸟儿有亲缘关系呢?
争议的关键点是,尽管从解剖上看,巨齿龙比任何动物更接近鸟类,但所有鸟儿都有由两块锁骨愈合而成的叉骨,这在已发现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上从未出现过。
到了1936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出土了一块带叉骨的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一发现,让持反对意见的人目瞪口呆。
1969年,美国著名的鸟类起源问题专家奥斯特罗姆在研究了兽脚类的恐爪龙之后,斩钉截铁提出鸟类起源于小型的兽脚类恐龙。
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分支系统学用一系列证据为这个假说赢得了更多的支持。比如最早的兽脚类恐龙用两足行走;骨骼中空,脑颅中有空洞;脖子硕长;腕骨发育,前肢可以抓握;后肢变长,腓骨退化等。这些特征在恐龙身上出现的时间比鸟类诞生还要早。
当然也有科学家坚决反对。他们从形态学、地层学等方面提出质疑,例如有人说兽脚类恐龙形态过于特化,而且时代太晚;还有人提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的槽齿类或鳄类……
这样的争论持续不断,人们期盼着能有更多的恐龙和鸟类化石被发掘出来。那些赫胥黎的支持者们则一直做着能找到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的美梦,激动人心的发现最后诞生在中国辽西地区。恐龙后裔飞翔现代蓝天白云
1999年初,美国耶鲁大学举行主题为“中国长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的大型研讨会,全球500多名科学家与会。中国一些科学家的工作证明,恐龙并未灭绝,它们的后代就在我们头上飞呢,飞翔在现代的蓝天白云之间。
现在辽西正成为全世界知名的“恐龙之乡”,不过在这里寻找恐龙向鸟类进化“缺失环节”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目前发现的与鸟相似的恐龙,都生活在比鸟类的祖先———始祖鸟更晚的年代,它们并非是鸟类的先辈。如果在更久远的年代和地层里,找到具有鸟类特征但比始祖鸟更古老的恐龙化石,它们才是不折不扣的“鸟类的祖先”。
目前,徐星所参与的中美恐龙考察小组,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沙漠地区开展一项大型恐龙发掘研究项目,寻找时代更早的恐龙,为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这一过程收集更直接的证据。(张东操、实习生、邓晓笳)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