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毛磊、驻莫斯科记者栾海报道:美俄科学家4日声称,他们通过让一
个大烧杯所盛液体中微小气泡产生的内部爆炸,在实验室获得了相当于核聚变的效果,这一“气泡核聚变”研究成果公布后在
科学界引发了一场争议。
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在实验中采用了氘化丙酮,即将丙酮分子中的氢原子都以氢同位
素氘取代。他们对丙酮液施加中子脉冲,使其中产生句号大 小的蒸气泡,并利用声波使这些微小气泡保持快速而稳定的增长。
当声波的声压达到一定值时,丙酮液体中这些小气泡会在迅速膨胀后突然崩溃并闭合,同时产生千万摄氏度的高温与局部高压
,伴有强大的冲击波、闪光以及巨大的能量,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1微微秒(10的负12次方秒)。
美俄科学家称,上述实验中的参数符合核聚变的两个主要标准,即氚(氢的另一种同位素)的产生和巨大中子能的释
放。他们说,在实验中气泡闭合时产生的极高温度,不仅使氘化丙酮中的氘聚合成了氚,而且还释放出了多达250万电子伏
的中子能,与氘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在数量级上相当,而用普通丙酮进行同样的实验并没有观察到有氚或巨大中子能产生。
核聚变是指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原子核的过程。核聚变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太阳的能量就是通过其内部核聚变产
生的。由于海洋中存在取之不尽的氢同位素,因此受控核聚变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气泡核聚变”研究结果已经过专家评议,并将发表在3月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期杂志评论,类似的
研究“可能为科学家在实验室生成和研究核聚变提供一种更为便利的手段”。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另外两名科学家却在网上
贴出文章称,他们在重复实验中并未获得250万电子伏中子能,因而对上述研究结果存在疑问。甚至有科学家拿它和“冷核
聚变”事件相比。
1989年,美国犹他大学科学家声称在室温下利用钯铂电极电解重水,结果在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但全球数百个
实验室相继进行的重复实验都无果而终,科学界现在已普遍认为这一结果不可信。
按《科学》杂志的规定,新闻界最早必须等到杂志正式出刊前一天才能发布该刊发表的成果。但这次,《科学》杂志
却破例于美国东部时间3月4日下午允许各大新闻机构提前报道“气泡核聚变”,并呼吁媒体应尽可能客观和准确。该杂志发
布的声明也提供了从事该研究的美俄科学家对质疑的回应。研究者说,质疑者事实上也观测到了巨大中子能,之所以得出不同
结论是因为对实验数据的解释有误,但他们也表示需要对此进一步研究。(完)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