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1月6日《武汉晚报》对武汉上空不明物体的揭密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也有一些读者对报道持怀疑态度。读者提出的疑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能证明在武汉上空出现的绿色物体确实是探测仪的发出的光束;二是文中提出的纳秒光究竟作何理解。作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来到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向龚顺生研究员进行了咨询。
龚研究员告诉作者,探测仪工作的原理很简单,他主要运用两个原理,一是利用物理学中的瑞利散射原理,用激光来击打空中的大气分子,这一方法最高可穿透距离为80到90公里;一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共振荧光原理,用激光击打高空中的钠原子,这一方法最高可穿透距离为80到130公里。光束击打出去后,遇到上述两类物质均会进行反射,通过反射得到的数据,可以测量到大气中的空气质量。
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其一是用来发展高空大气、高空电离层的探测手段。实践证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处在世界前列,就以激光束的穿透距离为例,国际上曾报道过的最高为110公里,而我国最高已能达到130公里。其二是利用这一手段来做高层大气天气预报。就像我们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一样,但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是做关于30公里以下的天气预报,而利用这一手段所做的天气预报则是关于30公里以上,直至100多公里的天气预报。这种天气预报就给地球上的通讯、航空、航天技术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研究给人类更直接的受益就是能够很好地研究太阳活动和臭氧空洞问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龚研究员还解释,“纳”和传统概念中的“厘”、“毫”、“微”是一样的,是物理学和数学上使用的一个计量单位,1纳就是10的负9次方,1纳秒也就是10的负9次方秒。这里所说的纳秒光,实际指的是每发一次光的时间仅需5纳秒,通俗一点就是一种超短脉冲光。
之所以使用脉冲光,是因为脉冲可以带上信息,这也是实验成功后的用途之一。因为大气中的电离层往往可以反射回电磁波,那么依靠电磁波控制卫星和航空航天器就显得很困难,而不得不求助于光,而只有能带上信息的脉冲光可以完成这一使命。
同为课题组的李洪钧老师还告诉作者,这一实验要求很高,绝不能有灰尘等物在光源间。因为光的功率太高,灰尘又容易在仪器上悬浮,因此很容易熔焦仪器。他举例说,原来课题组的一位老师穿一件橘红色的衣服很快地从光中间穿过,衣服上的颜色就被烤化成一个一个很整齐的小黑点。他还说,现在作者看到的绿光,是因为反射主光源光束的次光源是晶体材料。如果是用染料来做反射主光源的次光源,那么就会出现橘红色的光束,在夜空中会更加美丽。
两位专家还解释了昨日一些媒体报道的异象,如说光忽隐忽现,是因为仪器正在调试,一些数据还不稳定。同时出现人肉眼看到的椭圆形物体,原因是前日天气的影响,云层太厚,一般他们是不会在前天那样的天气中进行实验的。如果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人们就不会有“UFO”的幻觉了。(作者:周国强/Photocome)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