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纽约世贸中心大厦的最初设计是可以防范客机撞击的,但近20年来,技术的发展超乎想象,使最初的设计落伍,终于未能避免惨剧发生。近日,科学家们也在从各自的视角反思“9.11”事件,国际科学界权威刊物《科学》和《自然》都刊载了专家分析。
世贸大楼抗撞不抗烧
9月11日,100多层、400多米高的世贸中心大厦变成了一堆六层楼高的废墟。很多人认为它是被撞击力摧毁的,但建筑学家推测,它自始至终未发生倾斜,是自上而下垂直坍塌的,因而可能是飞机上大约30吨的油料爆炸燃烧,产生了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导致大厦的“筋骨”被烧软了。
其实,大厦的设计者们在20年前就“超前”地考虑过这种摩天大厦被飞机“误撞”的可能性。于是他们根据当时最大的飞机——波音737作了防范设计,钢筋尺寸、水泥型号以及耐火材料标准都有严格规定。事实也证明设计者当初的“多虑”起了关键作用,双子大楼被撞后并未马上土崩瓦解,为楼内人员安全疏散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劫难最终未能避免。建筑钢筋在600摄氏度高温下就有可能软化,而被波音767撞击后油料燃烧产生的高温超过了1000摄氏度,旧的防火涂料已无能为力,导致大厦一层层塌倒。一个紧迫的课题摆在科技人员面前,摩天大厦需要更耐高温的钢材和防火涂料。
科技防范有用武之地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鉴于恐怖分子已把民用飞机变成巡航导弹,技术人员需要设法阻止可疑者登机。专家认为生物识别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有一些技术,如改进的X射线检测仪,可以检测出藏在衣服内的物体。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家公司生产的类似装置已在监狱中应用,美国联邦航空局正对其进行审查。
另外,我们在外国电影上看到的指纹验身等安检技术其实已很成熟。据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专家介绍,他们开发的一系列生物识别技术都已具备民用水平,如指纹识别、语音识别甚至瞳孔识别。由于生物信息是每个人特有的,只要将合法人员的生物信息输入识别系统,就能阻止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证件登机或进入安全建筑物。
即使劫机者蒙混过关,飞机上仍可以有一道安全屏障。科技人员已研制出一种超轻、防弹的高强度纤维,如果用于飞行员座舱门,只要将舱门锁紧,劫机者也拿飞行员毫无办法。
但尽管如此,连最自信的科学家们也承认,科技防范绝非万能,任何技术在经过周密计划的攻击面前都会露出破绽。晨报记者薛晖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