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光纤、无线上网--大运瞄准科技奥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9月01日 11:26 北京晚报 | |||||||||
本报讯(记者王学锋)“中国人拿下了分量最重的一块技术金牌”,连续参加过几届大运会的葡萄牙教练说,大运会的金牌实际上包括比赛、组织和技术三种,“毫无疑问中国人对技术的运用越来越熟练了”。 1990年亚运会,比赛结束15分钟后发布成绩公告;2001年大运会,成绩向世界公布只需10秒。“大运会创下了四个第一”,大运会通信指挥系统总指挥赵继东说,第一次搭建宽
最先检验大运通信的是上千名中外记者。一位法国记者说,4年前我采访上海八运会,记者还在用纸、笔和传真机。这回他和几个韩国同行在大运村领到无线网卡,无论到哪儿都可以随时上网发稿。“大运村仅新闻中心就可提供350个记者同时上网。大运网络也经受了以往没有的考验,平均每小时接待600次“带有某种特殊性质的访问”——这些访问来自黑客。大运会为每一个场馆的网络系统安装了专门的防火墙,保证了这些“特殊客人”没有对大运网络运行造成任何损害,使大运神经系统有效运行。 比赛场馆的跑道大量应用了纳米技术,而且专门配备了太阳能生态厕所、太阳能电话厅等环保设备,清华大学跳水馆的水处理系统则首次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臭氧消毒工艺。 更多人在大运村门的“一进一出”中感受着科技,验证系统一秒之内就可完成识别,三秒内与会者可顺利进入。这种非接触IC卡在国内大型会议首次运用,8K内存包括姓名、国籍、部门、护照号等信息。据公安部一所介绍,这一技术正准备在公民身份证管理中应用。 卫星、雷达、因特网、自动观测站、每秒运算几百亿次大型计算机,在大运上空布下了一道天网。记者今天从组委会了解到,本届大运会应用的科技成果只是各种备选方案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成果多数来自国内企业、科研单位,国产电脑更是独领风骚,“中国制造”随处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