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被世界关注的克隆人话题,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应用中心的负责人之一李凌松教授说,从应用角度上说,克隆人不如在人体外克隆某一个器官更有意义。“因为克隆出的器官可以直接移植到患者身上,为人治病,伦理道德上简单得多,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展干细胞研究的机构之一。这位负责人说,听起来十分神秘的克隆器官技术,和利用干细胞培养组织细胞的原理同出一辙。在目前世界医 学领域,干细胞处于组织克隆阶段,即培养具有分化潜能的人体干细胞,定向诱导扩增的干细胞,使其分化为各种细胞,比如角膜细胞、心肌细胞、胰岛细胞和神经细胞等,从而替代患者因为疾病而失去机能的组织或器官。
因此,克隆器官在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能的。但因为人体器官是一个立体三维结构,怎样使培养出的器官组织形成心脏、肝脏的形状,就相对复杂了,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研究。而组织培养或者说是组织细胞克隆,则在现阶段弥补了克隆器官出现前的空白,其具体实施也容易得多,只要将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增殖、扩增、定向诱导,然后直接植入病变坏死的器官中,比如将克隆出的心肌细胞移植到因为冠心病而坏死的心肌中,将克隆出的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人的胰腺中,就能达到使坏死器官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也就是说,虽然坏死的器官并没有被新的器官取代,但已经具有新器官的功能了。(晨报记者佟彤)
科技新闻短信 每日传送突发新闻、IT动态 订中国概念股行情短信 为中国互联网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