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评论与分析 > 新闻报道 |
用2.5万字写两个人的"争斗",可能会有人有异议,同时也将我个人置于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境地。 一方面,我和倪光南关系不薄。1998年5月,我第一次采访他,并用1万字,素描了作为院士的倪光南,当时我 对倪光南的"遭遇"是同情的。后来,他转给了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揭发"柳传志"国有资产流失"嫌疑的"包律师 信箱"。在"包律师信箱"中其实已经说明了,如果柳传志个人没有经济问题,就不算违法。我不知道当时倪光南想表达什么 意思,但我立即将他画出了孤立无援,受人欺负的形象范围。 但倪光南在我心中依然是谦谦君子形象,而且,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他是他那个年纪科学家中,为数不多的,在计 算机领域能够跟上技术潮流的人。 另一方面,柳传志是我最敬佩的企业之一,他的策略计划、坚定不移、现实主义、光明磊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柳传志是一个有非凡表达能力的人,但是一提到倪光南,柳传志就会激动得满脸通红,甚至语无伦次。 所以,一般我都不会去碰柳传志的这根"中枢神经",不想看他受伤的样子。曾经有一度,在处理两个人的关系上, 我将其概括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矛盾。这样处理,我可以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地,不在具体细节上纠缠,直接到"行而 上",怎么谈都不会得罪人。而且,定义概念的活我也不陌生,我当时将柳、倪之间的冲突定义成"知识"和"资本"的,这 种说法也很吸引人。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这种处理方法容易出问题,就是如果我们轻率地将"柳、倪矛盾"定义为"科学家"与"企业家" 的矛盾,然后,再将美国成熟的调整"科学家"与"企业家"关系的方法拿过来,套到"柳、倪矛盾"上,反而无足于我们认 清楚"柳、倪"矛盾的真像与实质。 概念之间的纠葛总是道不清,理还乱,概念之间的争论,总是难有结论,因为大家在争论时,使用的概念并不相同, 也无法相同。 但事实是活生生地,硬梆梆地摆在那里,无容置疑,所以,这一次我采取了白描的手法,将所有能收集到的事实都罗 列了出来,让事实说话,让大家评判。我想这可能比从概念到概念的论证要可靠得多。 我采访过倪光南三次,第三次采访就在几天前,事后,倪光南两次打电话希望我能将写他的内容和写柳传志的内容分 开,就像我1998年写《倪光南研究员》一样,这个愿望可能也是他在最敏感的时期,接受我采访的原因。 但是,我要写的《冲突中的联想》这本书,无法回避冲突,我的目的就是解剖冲突,给人启示。既然是事实怎么摆出 来都不会错,抱歉,不能写一篇让倪总满意文章
相关报道:刘韧: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1)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评论与分析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