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评论与分析 > 新闻报道 |
![]()
题记 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置于整个公司利益之上,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很遗憾,柳传志与倪光南之间旷日持久、至今未 息的"战争"恰恰可以左右联想这辆"战车"的方向。 失去倪光南的联想,就在大家眼前;失去柳传志的联想,无从想象。历史不可能回到1995年再按照倪光南的意愿 重新走过,而柳传志今天的联想似乎比1995年能够想象的还要辉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联想的员工坚决站在柳传志这一 边,其实,他们是站在联想的利益一边,站在自己的利益一边。太需要富足的中国人今天终于明白了社会财富至上、企业利益 至上、集体利益至上的道理,这是一个进步。无论如何,企业向前发展是众望所归。 中国太缺乏好的企业,联想是中国难得的优秀企业;中国太缺乏好的企业家,柳传志是中国难得的优秀企业家。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会站在柳传志一边,国家一定会站在现实地为国家创造财富的企业和企业家一边。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不能感情用事,也不可能感情用事。 中国企业中的"告状"现象屡见不鲜,被"告倒"的人物屡见不鲜,"告状有理"的外在环境依然存在,企业在经济 转轨时期,不规范的行为随处可见。因此,从历史经验看,倪光南"告倒"柳传志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否则,聪明至院士的倪 光南不会"屡败屡告"。但是,有没有想过,"告倒"柳传志,联想将会怎样?没"告倒"柳传志,倪光南又损失了什么? 倪光南曾经是柳传志最真心相待的人,柳传志被倪光南誉为"十年难得的一知己",这样的两个人,如何落到了"仇 人"的地步?从柳传志方面检讨,是柳传志自己在联想中造了"倪光南这尊神",后来,当他发现"倪光南这尊神"阻碍了联 想发展时,他又不得不将"这尊神"拉下"神坛","神"当然要愤怒。从倪光南方面检讨,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柳传志、倪光南这场"战争"中,倪光南没有"告赢"。倪光南没"告赢",难道柳传志就胜了吗?没有。这场" 战争"没有胜者,不仅两个人的心都在"交战"中被扎得鲜血淋漓,而且还影响到了联想的发展速度。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最大 极限地向前跑,还不一定能追赶上世界的潮流,哪能还有人为的"内耗"。让一切都尽早结束,此为本文一次性将一切能公开 的内容都公开的目的。 1995年 分手 1995年6月30日上午9时。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10号,联想集团总部六层会议室。联想中层以上干部20 0多人正襟危坐,气氛紧张。少数人知道马上要发生什么事,多数人不知道,但是已经感到气氛不对,不敢随便乱问。会议室 主席台仅摆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大家全坐在台下,柳传志坐在第一排这边,倪光南坐在第一排的那边。 联想董事长曾茂朝主持会议。他走上台,仅说了一句"会议开始",就将话筒交给了科学院代表李致洁。李致洁代表 科学院宣读--《关于联想集团领导班子出现分歧的情况通报》 分歧 (小标题为作者所加) 1994年初,倪光南同志认为联想集团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决策、用人、1993年公司效益滑坡 等方面的意见。1994年夏,倪光南同志把公司改变财务总监职务人选的决定,认为是一种对年初提意见人的打击报复,进 而对资金运行等问题提出了怀疑,这样一来,客观上使柳传志同志和倪光南同志二人分歧的性质有所变化,并日趋尖锐。在院 领导的直接参与下,通过做工作,双方会上和会下交换了意见,都有过一定程度的自我批评,表示了团结搞好联想的愿望。但 对改变财务总监人选,倪光南仍认为不妥。从当时的情况看,矛盾暂时缓解,团结的目的初步达到。但要他们相互真诚的合作 和支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还有较大的差距。 分歧加剧 今年四月双方在技术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以及其他一些工作安排方面,重又发生分歧,而且趋于公开化。接着,柳 传志同志向院说明了他在管理上的原则;倪光南同志也不断向院反映他的意见,逐步升级,又提出了涉及柳传志同志经济方面 的重大问题的怀疑,并要求在中层干部会上公开二人的分歧,调整联想的领导班子。在此情况下,柳传志同志向董事会和院领 导写了信,向公司级干部写了公开信,表示不能继续与倪光南同志共事。 由倪光南同志提出的问题所引起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怎样进行研究开发?柳传志认为技术要变成可卖的商品,认为倪光南还没有脱离研究所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 式。分歧突出表现在ASIC和程控交换机的发展战略上。倪光南认为研究开发没地位,受压,受限制; 二、研究开发怎样立项?最后由谁拍板?分歧突出表现在技术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技术管理委员会领导技术中 心,决定立项,负责成果形成产品前各部门的统一协调。但技术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是谁,由谁最后拍板没有明确,柳传志和 倪光南都认为是自己; 三、资金运行有没有问题?倪光南认为柳传志做很多事不透明,院里和董事会都不知道,资金运行上、产权关系等经 济方面,可能有重大问题; 四、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的内部机构调整。倪光南认为今年联想工作会上把"汉字系统事业部"改名为"软件事 业部"是"取消汉卡",是"打击"他。 问题的核心是在研究的战略上谁说了算,柳传志同志在经济方面有没有重大问题。 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 (1)在香港联想股票上市时,用增资的方式提高了北京联想的股份比例、调整了另两方的股份关系的做法,不存在 问题。 (2)大亚湾的资产产权关系是清楚的,联想正在大亚湾建立板卡生产基地。 (3)关于联想的重大投资决策,都向董事长做了口头汇报,并在总裁室做过商议。 (4)"汉字系统事业部"改名不是柳传志提出的,是原汉字系统事业部的负责人和集团办的人,为了发展联想的软 件事业,根据汉字系统在市场中的实际状况共同提出来的,不存在"打击"的问题。 (5)没有发现材料证明柳传志同志存在个人经济问题。 处理意见 我们认为在公司怎样进行研究开发和研究开发怎样立项方面,不能由科技人员最后说了算,要由企业的总负责人根据 市场和公司的情况做决策,柳传志应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倪光南同志对联想领导层之间在工作上的分歧,简单的归结为柳传志同志个人品质问题所造成,我们认为这种考虑问 题的方法是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倪光南同志又采取的是一种自己进行调查推论的方法,造成了他所提出的意 见,大部分都没有确切的根据,与事实不符。 柳传志同志和倪光南同志二人在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都有突出贡献。他二人曾团结工作、 优势互补,给联想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给其他科技企业树立了榜样。今天的状况,令人惋惜,令人深思。柳传志同志作为联想 的主要负责人,对联想的发展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希望柳传志同志领导联想,为实现2000年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为使联想更好发展,院将对董事会进行调整,加强董事会的工作。一个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领导人之 间的意见分歧。今后应将董事会的工作规范化,建立起必要的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并加强协调和沟通,以保证公司经营管理 能高效运行。 在李勤代表联想董事会宣读解除倪光南总工和董事职务后-- 柳传志发言 (小标题为作者所加) 感谢院调查组为了我的问题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给了我一个清白的结论。 想当初 自1984年开办公司以来,我们经过的风暴无数。本来面对着用心血凝筑成的联想大厦,创业者们应该感到欣慰, 并为互相的友谊和信任而感到自豪;然而正当公司高速发展,格外需要领导者精诚团结的今天,出了现在的问题,思想起来让 人感到刀剜一样的心痛! 在去年三月份总裁室开工作会的时候,在倪光南同志把矛盾日趋尖锐化的情况下,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和 他的互相信任和团结是联想大厦的基石,希望他能够为了联想的前程珍视总裁室的团结。写这封信,我花了整整一天一夜。当 时真是百感交集,无数的往事涌上心头,以至使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想起当经过极其艰苦的努力,我们的汉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公司上下近乎疯狂的喜悦;我想起198 9年元旦,全公司的大会上我带领北京联想的全体员工遥望南天祝愿倪总在香港开发286主板获得成功,那近乎教徒一样的 虔诚。我不知道老倪是否还记得当发现ODI的芯片在主板上不能使用时急得嗓子都哑了的样子?是否还记得1988年的春 节联欢会上总裁室全体在舞台上互相调侃引起的欢笑?这一切在我都是刻骨铭心的。(讲到这,柳传志马上讲不下去,开始哽 噎,拿出手绢擦眼泪,停了几秒钟,柳传志将自己平静下来。) 我怎样对倪光南 我在几任公关部长就职的时候都有过明确的要求:"公司宣传个人只宣传倪总!"我把院里奖励给我的一套住房,宣 布为院里奖励给倪总的。在1993年3月,写那封信以前,我不知道全公司上下,所有和我有接触的人谁听过我在任何一个 公开的或私下的场合讲过一句对倪光南同志不满的话?当倪光南同志和别的同志发生了无法解决的矛盾,为了顾全大局,我甚 至明确地告诉那位同志:"如果再和倪总发生矛盾,不论什么情况都是你错。"当我硬着心肠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是没有 发现这个同志点头的时候,两眼含满了委屈的泪水!在1992年的总裁室工作会上,为保证对所立项目的督促和审查,总裁 室和我决定由一名副总工主持总工办的工作,当倪光南同志提出反对意见时,总裁室和我竟然仓促地修改了决定,当向这位副 总工收回成命的时候,为了避免他和倪光南同志产生矛盾,我牵强附会地把原因揽到自己的身上。 不把我打入监狱,他绝不罢休 倪光南同志在技术领域内有过人的能力,在具体的业务方向的判断上有特殊的敏感,他对年轻优秀的技术人员从不保 守,对他开展的工作极其刻苦和执着。但是他没有摆正研究开发这个环节在整个商品转化中的关系,对具体的项目组也采取了 粗放式的管理。即使是圣人也有缺点,而我的可悲之处是把和他的关系的位置估计得过高,而不敢像和其他同志一样开展批评 和自我批评。这是我对形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反思,然而我认为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倪光南同志内在形成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来证 明他的正确的这种可怕的性格。
![]()
我的信交给倪光南以后犹如石沉大海,在前后的一个多月之中,我为互相不能理解而痛苦万状。但是当我逐渐明白过 来倪光南把矛盾升级到了向院领导告状说我去香港联想上市时有意让利给港方,把矛盾的性质逐渐推到了一个对抗性领域的时 候,我的痛苦就转成无以名状的愤怒。 倪光南主攻的是香港联想方面。香港联想日常主持工作的是香港人总经理吕谭平,吕谭平是个事业型的香港资本家, 他也是用120分的身心执着地投入他的工作。但是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的两部分人融合在一起有相当的困难,文化背景、 世界观、管理方法都不同。所谓优势互补是瘸子要肯给瞎子指路,而瞎子要肯背瘸子。要做到这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在处理问 题上要公平公正,作为香港联想董事局的主席要以香港联想的利益为出发点,在保证北京联想利益的同时,要真诚考虑合作方 的利益。我自己以为是以我坦荡的胸襟,和奉献的精神以及处理问题的果断和坚决,注意反复沟通的方法,取得了香港合作者 的信赖和尊敬。香港联想的事情我几乎每一件都及时和曾茂朝、李勤两位董事商量(当时倪还不是董事),大事还及时向北京 总裁室介绍。因为我知道北京的同志很难设想在海外推进每一件事时的艰难。另外,"先把饼做大,再考虑如何分饼"的观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的困难。倪光南和吕谭平在香港联想研究开发中心的指导思想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也扩展到了方 方面面。我在香港的工作,倪光南同志是看得到的,我和他以前从工作到事情都是有交流的,我认为他是了解我的。我不能相 信倪光南同志是由于主观推断的怀疑导致了向上面告恶状的结果。 从去年到今年,两次若干个问题,当倪光南同志和我在工作中意见分歧尖锐的时候,他就向院领导告我经济方面有重 大问题的状,一个问题调查清楚了,解释完了就又来一个问题,不把我打入监狱绝不罢休。院调查组认为他是主观推论得出的 怀疑,我则认为他是有意的中伤。 对联想集团的技术开发方向和路线及具体管理方式,我与倪光南同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总裁和 总工意见不同是非常正常而且平常的事;当总工不能服从总裁的决定,并用激烈的方式反对,就不正常,但能理解;但因为这 种工作中的意见分歧发展到对人的品质进行恶性中伤,试图打倒对方,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作法,令人愤怒 ,使矛盾的性质转成对抗性的,以致无法调和。 李勤保证给我送饭探监 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我的工作是艰难的。最难的地方在于冒风险,冒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越过风险以后全体同志 共享共同拼搏的成绩,如果越不过去法人代表就要代表大家来品尝苦果。我们两次受到惩罚的政策风险:一次是1987年为 发放第一次承包后的奖金,为逃避所得税我们用支票换现金,1989年被查出罚款30万,我受到院审计局副局长陈冲同志 的警告。一次是1990年,我们用散件组装的方式进口微机,被人告密。尽管全中国的微机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进口的,没有 任何一家交整机税;尽管有的厂家甚至靠倒卖批文为生,但是民不举官不究,我们那次受到了重创。当时的总裁室秘书陈淑华 同志可以证明,我作为法人代表已经做了卖现房的准备,李勤同志分工保证送饭探监,但最后的结果没有那么严重,以罚款2 00万元结案。 政策风险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政策法律(比如税法、海关法、外汇政策等)是在不断地演变、完善。企业要理解 在转轨期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不严密、不自给;国家也应该允许企业在不成熟的政策面前有转寰的能力。但这都是要通过人来实 现的,人的眼光、角度,好恶的不同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即使我们极其小心地,战战兢兢地处理各种敏感问题也照样有 可能导致锒铛入狱的结果,如果再有人死盯住你不放,不断从工作中找出各种上纲上线的毛病,那么企业的领导人只有两条路 ,要么辞职,要么就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和企业一起坐以待毙。 今年当院调查组又一次根据倪光南同志的控告对我进行调查时,我的态度一度是有些消极的。这是痛苦和气愤之后的 消极。痛苦是因为得不到自己真心尊重的人的理解而痛苦,是怕因为不团结影响了联想的发展而痛苦,气愤是为受到意想不到 的中伤而气愤;消极则是因为又一次对我进行背靠背的调查,我感到不理解、感到委屈、搞不清楚自己在给谁干,还值不值得 再干。院领导、调查组的同志给我做了很多工作,明确表示对我的信任,总裁室的同志也积极支持我的工作。我在这里明确表 示:联想的事业是科学院的事业,是国家的事业,今天我的发言是最不像总裁的一次,十一年了,让我的忘情自由地流淌一次 吧,请大家原谅(讲到这儿,柳传志又一次抽泣起来)。 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任重而道远,我愿和总裁室全体同志一道团结一致,积极上进,带领大家走向新的胜利!也是 大家的事业,事关重大。我要么就不做,要做就义无反顾,不犹豫、不彷徨,坚决把总裁的工作做好。 支持倪光南自己办企业 倪光南同志和我分手以后,如果准备开办企业或研究所,需要从联想要人,此刻愿意去的同志或愿意去的部门,我都 表示支持,经费经董事会和总裁室讨论后,也将尽力支持。如果倪光南同志准备以个人身份开展工作,董事会和总裁将把他作 为主要创业者来考虑他的生活待遇。 台下员工不敢出声,很多人惊呆了,不仅是因为听到要解除倪光南总工的职务,还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柳传志流 泪,对很多人来说,宣布解除倪光南总工职务,没有见柳传志流泪震撼大。在联想员工心中,柳传志是永远坚实可靠的依托, 他怎么能够脆弱到当众掩面而泣的地步? 倪光南不认为柳传志有什么好痛哭流涕的,在倪光南看来,"那只是表演"。"6月30号,将我免职,他应该高兴 才是--倪光南上告没告倒我,我反而将倪光南弄倒了。" 最后,轮到倪光南发言。倪光南异常镇定,仿佛刚才宣布的调查结果和撤职决定都和他无关。他缓缓走上主席台,开 始讲话,声音不大,语调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倪光南没准备讲稿,讲话内容像是信手拈来,最后又掷地有声,和柳传志大动 感情,照讲稿一字一句念,形成强烈反差。 倪光南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以前学的计算机,也学过无线电。所以我当时刚开始工作时只会做硬件。但是后来环境有变化,我在国外学习的时 候,国外每个人有个终端,这样我就可以在终端面前学习很多软件的东西。回国以后,慢慢地适应就转向软件方面。所以我觉 得工作环境的变化,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学习的机会。我这次因为免去了行政职务,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研究工作。这 可能对自己还要认真适应改变的环境做一些事情。 我觉得我还可以做一些事情,可能对大家有帮助。比如说上个月北航倪教授他们那个国家实验室,他们做的多指令、 多数据的的计算机,产品化有困难。我就提出,你的技术很好,但是产品化不如去把这个技术用到做高可用度的计算机,这就 是个新思路。既有 容错机的能力,又有多处理机的能力,他们也觉得很好。所以我觉得由于我的一些经验以及积累的自身能力,可能对 大家以后的一些方面有促进的作用。 另外就是说国内外的一些关系,公司、机构、还有一些人的关系,这些方面可帮大家做些工作、干些事情,其他的如 讲课等也可以。 这次科技大会,我觉得最大的体会是我们整个新时期的目标就是科教兴国。我认为责任不同、岗位不同、能力不同, 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全心全意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了这个 大目标,特别是我们联想集团肩负发展民族计算机工业的责任。所以我们作为自己来讲,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不会忘记这样一 个大目标。而内心感到全心全意为了这样一个大目标工作,永远是最幸福的人。 最近因为公司里发生的一些情况,从不同的渠道外面有些反映,也问我,我回答三句话:第一,倪光南还在联想,这 是事实;第二,我还在工作,这也是事实;第三句话是,请董事长反映到院里去,务必请院领导能够知道,因为据说院领导在 考虑分配工作的问题,我希望能将意见反映到院里,如果我还能工作的话,我始终将为联想工作。 倪光南发言结束,下面有零星的掌声,主要来自程控交换机部门。倪光南此前曾提出不要开这个会,愿意以健康原因 辞职,理由是,这样处理社会影响比较小,对联想有好处。联想董事会没同意倪光南的意见。此次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开 完会,10点多,柳传志回506继续工作,大家也都回去正常工作,未出现什么波澜,甚至都避免议论此事,这是联想的文 化。 第二天,有记者采访倪光南,请他谈感受,倪光南说,这个事情现在不能谈。倪光南给这家报社写了一篇《十年之后 中国软件是不是世界佼佼者》了事。 1995年以后 状告 能告到的地方全告到了 柳传志在房间里面走来走去,气急败坏:"一个调查没事了,又换个新内容调查,如果他老是瞎编,你们老要调查吗 ?我还干活不干?" 李致洁对柳传志说:"老倪这事,你还是做好思想准备,将事情查清楚对你有好处。" 倪光南不向记者说,他要通过组织向上告。因为党纪规定,上告材料这里无法公开,可以公开的是,能够上告的地方 ,倪光南几乎全告到了。 同样,按照党纪,有人上告,就要有人调查,有调查,就要有调查结果。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国家审 计署、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先后都对倪光南上告柳传志的问题进行了调查。1997年8月,中科院更组织了院监察、审计、高 企等司局,配备财会人员,由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带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论是"所提四个方面的问题,均系工 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调查中没有发现个人有违法违纪问题。"经反复调查,科学院对事情有了底,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现在很 支持联想的工作,就是因为在调查柳传志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联想,了解了柳传志。 香港联想是香港上市公司,按规定,不能接受国内调查,每次查到香港联想,香港联想港籍财务总监总会气冲冲地问 柳传志:"这个调查你清楚吗?你要对这个调查负责任。"柳传志每次都有气无力地对财务总监说:"我清楚,我同意调查, 希望你们好好支持。" 倪光南的上告不仅让柳传志委屈、痛苦、愤怒,也打乱了整个联想的运营,1997年是倪光南上告的高峰期,当时 正值联想进行南北整合,因为倪光南上告,不先查清楚老问题,证监会不批南北整合,致使北京联想向香港联想注资整合工作 推迟半年多时间,痛失最佳时机,造成股市上的巨大损失。 不将柳传志送进监狱决不罢休 倪光南上告遵守组织原则,一级一级往上告,他首先向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反映,柳传志在上市时逃走了1.2亿资金 。 曾茂朝对倪光南说:"这条你不是要让他掉脑袋?"倪光南说:"我就是要将他送进监狱去。" 曾茂朝劝倪光南:"联想发展到今天不容易,罪与非罪的界限国家是清楚的,他够不上犯罪。你将柳传志搞下来,联 想怎么办?" 倪光南说:"联想好办,找个年轻人。"曾茂朝说:"你来搞也不成,你没有柳传志那几下子,仅向银行借钱,你就 借不来。" 曾茂朝曾经试图通过倪光南夫人劝倪光南,倪光南夫人对曾茂朝说:"王宝森都能拉下来,不信他柳传志拉不下来。" 以上对话,来自联想董事长曾茂朝的叙述。今天,倪光南矢口否认说过此类的话,他说,他"不会这样说"。这是一 段令人胆颤心惊的对话,但愿它没有发生过。 倪光南上告期间,联想依然发给他每月8000元的工资,倪光南认为是"应该的",他说:"联想副总裁退休后一 般都会维持这样的工资水平,被解聘后,我认为自己是一种退休状态。" 柳传志父亲偶尔教训柳传志,只一句话就能让柳传志哑口无言,"想想你对倪光南事情的态度吧。" 在为人处事上,柳传志认为,凡事应该讲透,应该坦诚相待,柳传志父亲则担心儿子"是不是将人都考虑得太善良了" ?在柳传志的逻辑里,两个人有"不同意见,正常;不同意见坚决不服,不正常,但可以理解;玩了命告状,这样的人很少很 少。我恰恰就碰到一个这样的人,这个人又是我真心对待的人。""我坚决反对无商不奸的说法,我坚决认为做大事的人要讲 信誉,我一定要将光明磊落做事的原则坚持下去。和倪光南的事情,能得到公司所有人的谅解,和我做事透明有关,如果我把 着财务,别人都不知道,这事就很难说了。"
相关报道:刘韧: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2)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评论与分析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