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ZDNet China > 新闻报道
 


评论:中关村的围墙

http://www.sina.com.cn 2000/01/27 13:45 ZDNet China

  十多年来,中关村不乏热闹,也不缺光环。甚至到了今天,热闹仍在不断升级。“知识经济特区”、“二十一世 纪看中关村”等等,都是语不惊人誓不休。但是,正临产业变革之际,我们需要的可能是更多的冷静思考,无论是对过去还是 未来。

  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本源上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就是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和执着程度,甚至是 宗教般的信仰。如今,以斯坦福大学为辐射源的硅谷创业文化不但征服了整个IT业,同时也制服了整个社会。但是我们必须 看到,斯坦福的校园文化是硅谷成功的灵魂。而反过来,硅谷的创业文化也不断改变并提升着斯坦福的校园文化,使斯坦福大 学始终挺立在高科技产业的最前沿。两类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成就了今天的硅谷奇迹。但是,总揽中关村的企业文化, 却不能不让人大为失望。

  80年代中,中科院、北大、清华等一批有识之士走出金字塔,来到中关村。在这片清淡的土地开始了联想、希 望、四通、方正(前身)等公司的创业。他们身上带有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条简朴的街上,当时他们一下子占据了主导,成 为新颖的主流文化。因此,王辑志的打字机、倪光南的汉卡、王选的排版软件,还有求伯君的WPS、吴晓军的1-2-3等 产品与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与世界水平一比)。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中关村最令人惋惜的悲剧发生了:中 国传统官本位文化及庸俗的商人文化开始兴盛,逐渐占据主流并最终吞噬了校园文化。最终是“半个政治家半个老板”的人们 成为这条街的主导者,原有的落后机制不但没有被消解,反而“废物利用”,重新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也就是说,如今中关 村与高等院校之间的文化围墙不但没有打破,反而越垒越高。传统落后机制的势力并没有下降,反而因为新的蜕变者加盟而越 发巩固。校园文化再也不是优势文化,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反而成为产业的旁观者,它们没能成为这场新技术革命的主角。 如今,每一个走出校园、步入中关村的人,都不得不洗脱自己身上的校园文化以迎合这条街上、这些企业的另类文化。因此, 这些年来中关村的发展并没有中科院、北大、清华的多大“功劳”。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失败,是中关村技术创新衰弱的内在根源。这种文化的割裂(甚至对 抗)是中关村最大的失败。其结果就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地大大下降。如今中关村再也没有任何一 项可以代表时代水平、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技术。企业是大了,但技术含量已经无可挽回地下降,而且他们共同的命运是:企 业越大,生存压力越大,也越是无力投入技术研发。

  于是,必然的故事发生了。王辑志、倪光南、王选先生先后被“逐”出企业,因为官本位的争权夺利注定了他们 的命运。而且,的确他们当年创造的技术如今也无可挽回地在市场上衰弱了。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失败,也是企业本身的失 败;这不只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更是这些企业乃至整个中国IT业的悲剧:作为企业,未能在他们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组建技术团队,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没能建立机制,让更年轻的技术人才接续他们的成果,及时升级换代。而在残 酷的IT业,技术的寿命是有限的,个人创新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于是,几年之后,他们就象一支支燃尽的蜡烛,或说榨干利 润的产品一样,被重新推回中关村的大街。中国IT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象中关村企业的校园文化一样被生生窒息。没有 机制作为保证,没有文化作为内涵,技术创新只能是年复一年的美妙动听的口号。

  但是,全球IT业全然无视中关村的命运,而浩浩荡荡向前推进。产业的革命性巨变开始了,我们无法回避。依 靠贸易而滋润一时的中关村企业,他们的苦日子即将开始。在这场迅猛的变革中,我们不禁担忧:曾经作为技术创新榜样的方 正能否唤发第二次青春?联想在“贸工技”的哲学下还能挺多久?而象“女娲”这样富有远见的技术创新,会不会来不及走上 市场与微软一搏,就匆匆地扼杀在自己的体制之下?……这一系列严峻的拷问是不可能在歌舞升平的音乐声中浮现出来,但它 们却在中国IT业的内心中真实地折腾着。

  作为一个阶段,十多年创立的中关村模式会无可挽回地失去优势,在风雨中磨泡出来的一代“前企业家”们也将 无可挽回地被逐出IT舞台的中心。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批企业中迅速崛起的年青一代,还有清华创业园以及留学创业队伍中 的一批批新面孔。也许他们身上会有更多纯粹的校园文化,会萌发更多技术创新的火花。他们也许能够成功夺回IT业的阵地 ,他们经过磨炼也许会成为更纯粹的企业家。当然唯一的前提是:他们必须能够抵挡住强大的官本位文化的侵蚀和压迫。

  而中关村,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不得不从头再来,校园文化能否再度征服中关村,与创业文化产生互动关系,还 是一个沉重的谜。但是互联网来了,互联网本身与校园文化天然的联系也许能够给中关村带来真正激发创新的力量。如果校园 文化不能重新成为中关村的主流文化,那么中关村的未来就不可能与新技术的浪潮真正合流。□。

  <<个人电脑>>文章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ZDNet China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