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互联网周刊 > 新闻报道
 


综述:中国IT企业面对网络时代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3日 11:37 互联网周刊

  编者按有人把1998年称为Internet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互联 网在美国、西欧等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许多大厂商也顺应 这种潮流,纷纷采取相应的举措,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 时国内主要的IT厂商却反应冷淡、甚至迟钝,似乎互联网仅仅是 ISP、ICP和网虫们的事。

  进入本世纪的最后一年,国内众多IT厂商突然像大梦初醒一 样认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和价值,纷纷打出了Internet的大旗,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方面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也不由得让人心 生疑问:这些企业高层决策者们的顿悟是如何实现的?

  若干年来,中国IT产业的弱小决定了国内厂商在总体上跟风 逐潮的命运,这次� 騃nternet大潮的到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是历史的重演,还是新篇章的序曲?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谁仅 仅是昙花一现,谁能笑傲江湖到最后?

  IT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如今又处在一个 从PC时代向网络时代过渡的格局变动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中国IT行业和IT厂商所需要的是凤凰涅槃的精神。

  方正电子:从铅字老大到网络之王

  □本刊记者梅涛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北大方正都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 国IT行业的骄傲:在中国软件业面对海外竞争对手的进攻节节败 退之际,方正排版系统却一支独秀,据有关材料显示,方正排版 软件已经占领了中国报业市场的80%,书刊出版业市场的90%, 海外华文报业市场的90%,并率先打入了日文排版领域。尽管如 此,方正并没有自我陶醉,更没有停止不前。进入90年代以后, 排版行业竞争趋于多元化:苹果、QuarkXpress、AdobePagemak er以及国内其它公司的产品纷至沓来。面对这样局面,方正不断 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如放弃方正自行开发的页面描述 语言PDL标准,转向研究由Adobe创立的PostScirptLevelⅠ,并 迅速完成了PostScirpt解释器的开发以及后续技术的创新。这些 举措使方正得以在技术和产品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但这些调整 仅仅是改良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今年7月21日,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其最新发展 战略——E-Media(电子传播),此举被认为是方正电子自创立以 来最具战略意义的转型,也被分析人士称为今年以来国内IT企业 迈向Internet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李汉生表示,方正电子的这次转 型基于两种背景:首先是Internet时代的到来和由此引发的深刻 变化;其次是方正电子现有的优势。他强调,方正电子推出E- Media绝非赶时髦,玩概念,更不是给自己的产品简单地穿上In ternet外衣。

  据介绍,E-Media是突破传统媒体介质,融合最新的有关通 信、互联网、数字媒体、应用软件等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数 字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其主要服务对象将包括报业、出版业、 电视台、有线电视网、ICP、政府部门和企业。

  仔细想来,李汉生所言的确不虚:如今报刊、企业、政府部 门上网方兴未艾,但其所用的软件产品实在难以令人满意,目前 的产品多是国外产品的汉化版,而并非是为国内用户度身定做, 例如目前中文网页的字体非常单调,远不如印刷的效果,而方正 电子原有产品的优势却正好在这里。同时,方正排版系统在国内 报刊、出版行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在这些领域推 广E-Media产品的良好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方正电子在完成向Internet时代转型中就有 了百分之百的胜算,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 场推广能力。这两点曾是以王选和张玉峰为代表的第一代方正人 引以为豪的。令人欣慰的是,方正经过10年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具 有相当实力的研发队伍和广泛的市场渠道,据介绍,目前方正拥 有400余名国内顶尖的专职开发人员,在中文RIP等技术方面具有 世界领先水平。其销售网络也覆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目前共 有26家分公司和9个办事处,并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和 售后服务人员。

  北大方正在PC时代曾经创造过对于国内IT企业来说难能可贵 的辉煌,方正电子能否在网络时代再铸辉煌,这个问题将由市场 来回答。企业需要通过产品与市场发生关联,方正电子的E-Me dia产品又如何呢?

  李汉生对此先是笑而不答,在记者再三追问下才说:“再过 一两月,让我们的E-Media产品来回答你。”

  记者发现,李汉生的笑容充满自信。

  “iHome”有戏吗?

  □本刊记者谢波

  iHome和iHome研究院

  世纪之交,万众瞩目Internet。而“e”、“i”这两个普普 通通原本颇不起眼的小小字母,则借着Internet这一股“仙气”, 四处频频露脸儿,大有“升天”之势:国外的e-Business、e- World、e-Commerce、e-Service以及iMac、Oracle 8i等等自 是不必说了,进入99年中,国内的“e”、“i”也陡然之间多了 起来——这不,e-Management、e-Media、ilife等等之外,现 在又来了一个“iHome”。

  iHome是实达集团PC与消费信息产品事业部(CCBU)最新推 出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说iHome是一个“概念”似乎还不够确 切;它其实更象是一个概念与产品形态的混合体:iHome既代表 了未来家庭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信息家庭,也代表多种具 体可指的IA产品(信息电器,Information Appliance,IA), 如新PC、机顶盒、WebPad、HPC、数字洗衣机、高速Modem等等( 对于这些IA产品,实达还为其取了一个富有人性味的中文统称: 数码家居)。

  按照实达的理解,作为数字化社会的基础单元的信息家庭, 充斥其中的不应该是一堆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信息装备,而应 该是这样的一幅图景:在信息家庭中,外部将依靠高速网络接口 与数字化社区甚至数字化地球任意一角紧密相连,内部则以家庭 智能网络为基础、通过高度可管理性的强力PC来协调家庭丰富多 样的联网设备以及数字家庭外设,并且各种设备之间可以互通互 联。无论是信息消费,还是家庭起居生活,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 条。高速接口、家庭智能网络、管理中心、信息终端、可执行特 定功能的家庭数字外设是iHome的核心与基础。

  而提出构筑未来信息家庭的全面解决方案——iHome计划, 还只是实达集团在PC与消费类信息电器方面,向着Internet迈进 的第一步。实达的第二步是,着手成立iHome研究院,以便从组 织上保证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

  具体说来,iHome研究院的任务将是除了继续改进现有的PC 、传统Modem、ISDN Modem、SVCD、DVD、机顶盒等产品外,还将 致力于打造真正的“数码家居”,即开发WebPad冲浪板、HPC等 信息终端,Cable Modem、ASDL Modem、交换机、路由器等接入 与网络设备,数字保安监控、数字微波炉、数字冰箱等家庭数字 外设的嵌入式接口模块,以及统一的、多样化的接口标准。7月 24日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首次与公众见面的实达下一代 PC产品“世纪梦”,即是iHome研究院在旧PC变革方面的第一个 成果。

  iHome能否形成标准?

  实达iHome计划及其相关举措的出台速度实在让人吃惊:因 为今年5月底,记者采访实达集团最高层的几位领导人时,他们 没有一个人提到任何与“iHome”相关的话题。然而仅仅20多天 之后,实达的《信息家庭世纪宣言》便宣布iHome诞生了。“In ternet时速”当真叫人叹为观止。

  当然了,更叫人感叹的还是iHome计划的庞大规模和广泛的 涉及面。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iHome计划不仅包含了“信 息家庭”的理念,更包含了众多的产品:从现有的在人们信息获 取中占据主要地位的PC(按照实达的说法,是适应于后PC时代的 “新PC”),到眼下正时髦的机顶盒、掌上电脑等各种信息电器, 再到数字微波炉、数字电冰箱等各种数字家庭外设,甚至交换机 、路由器等等网络接入设备,统统被iHome“一网打尽”。尤为 难得的是,iHome已不仅停留在思维层面上的一纸空文,而是已 经有了一定的行动,比如成立iHome研究院,推出PC新产品“世 纪梦”系列等。

  然而,成立研究院也好,开发相应的新产品也罢,这样的一 些举措实际上都并不重要——与iHome是否能够在业界求得共识, 并进而达成必需的标准相比,技术上的小小改进以及实达自身是 否在组织结构上进行某种调整,其实都只是很次要的问题;最主 要的是,iHome牵涉的范围太大,涉及的问题太多,绝不是实达 关起门来自己就能够解决得了的;iHome的实现,需要有众多IT 以及非IT厂商的积极参与,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能够遵守的标准。

  实达显然也意识到了此点,并在《信息家庭世纪宣言》中指 出,网线种类、布线方式、插座类型、遥控设备的统一标准是i Home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说到“标准”,尤其是又涉及到“信息电器”,就不能不提 到微软的“Win CE标准”。该标准实质上是微软打算获取机顶盒 市场统治地位的重要一步棋;然而甫一推出,并立即招致了来自 方方面面的强烈阻击。原因很简单:拥有了技术标准,就意味着 拥有了巨额的财富;没有人能够容忍让自己的竞争对手轻轻易易 地就握有了某项标准(尤其是除了财富之外,还涉及到国家长远 发展的时候)。

  对于实达来说,当然是不会碰到国人阻击Win CE时所打的那 张“民族牌”的;但是,阻力只怕依然不会太小——毕竟除了民 族情绪之外,还有大量白花花的银子在那里放着白光扎人眼睛呢。 当然,笔者也注意到,实达从推出iHome计划的一开始,就在反 复强调,实达将“与世界著名厂家和多个行业展开广泛合作,努 力使‘信息家庭’成为一种开放的家庭网络与信息产品互联标准”。 然而问题在于,实达到底能够在多广范围、多深程度、多长时间 上,保持iHome的开放性?而且,即使是实达真的做到了彻底的 开诚布公完全的毫无保留,iHome到底又能够吸引多少厂商参加 进来?

  一个Win CE能够让Intel为之量身定做开发生产专门的芯片, 能够让联想、步步高等厂家为之生产相适合的硬件产品,能够让 搜狐、新浪等ICP为之制作特定的网页。因为那是微软。

  而实达的iHome呢?它能得到业界的共识吗?它能得到发展 、成熟所必需的标准吗?这恐怕是实达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弄不好的话,还有可能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Internet时代的实达

  信息家庭(iHome)计划只是实达庞大的Internet战略中的 一个部分;根据实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叶龙在署名文章《因特网 时代的实达》中的描述,实达介入网络化是“全面而深入”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Internet端末设备——包括PC和机顶盒、PDA等信息家 电——切入,力争成为Internet端末设备的主流供应商。叶龙认 为:从实达来说,实达网络终端已处国内领先地位,个人电脑也 位居国内前列,在信息家电方面,目前国内尚刚起步,实达在技 术方面没有问题,但和国内著名家电厂商相比,在品牌和渠道方 面略居下风。

  二是从Internet连接设备切入,力争成为国内Internet连接 设备的领先厂商。目前实达集团旨在全面进军网络领域的“天蚕 计划”已经正式启动。在不久前第一块自适应网卡和ISDN等产品 面世之后,实达还将在近期内陆续推出集线器、交换机等网络连 接设备。从发展趋势来看,是在逐步向高端发展,最后进入到包 括服务器在内的Internet的网上设备(即后台)领域。

  三是从基于网络的软件、系统集成领域切入。目前实达除了 颇受欢迎的《东方快车》、《东方网神》等东方系列应用软件外 (据了解,《东方网神》网上首发当天认购即达500套),还不 断完善和推出基于Linux的防火墙软件、网上计费软件等系列产 品。而在系统集成领域,实达也已积累了比较强的实力。

  四是从信息服务业切入。在信息服务方面实达已具备了一定 的基础,包括有一定网站经营的经验以及比较成熟的自有网上软 件的支持,但要在这块领域中取得较大的成就,恐怕还需要借助 实达的品牌、资金实力,通过资本运作积累优势。从信息服务业 的发展趋势看,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具有较好的投 资回报价值,这方面实达将会有相应动作。此外就是充分利用与 康柏的合资企业,从高层面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力争在 几个行业和地区的电子商务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明天会怎样?今天的人都没法回答,尤其是身处Internet浪 潮的激荡之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实达的最高层不仅已经 充分意识到了Internet的巨大潜能,并且已对实达在Internet时 代的优势和切入点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在制定面向Internet的战略理念和研制、开发相关的产品方面, 实达的实际行动已经开始。

  创新食子凤凰涅槃

  秋风(文)

  据好事者统计,“创新”已经成为时下非常流行的词汇,它 不仅在报刊书籍中频频出现,更成为从街头混混到公司老总各色 人等的口头禅,天长日久,“创新”这个原本有着深刻内涵的概 念被很不幸地庸俗化了。

  笔者不敢妄称对“创新”有正本清源或深入精髓的理解,但 凭在下的管窥之见,“创新”对于IT企业来说绝不是个轻松的话 题,相反,“创新”二字带有不少残酷、甚至血腥的意味。

  老祖宗左丘明在其著作《左传》中曾记载,战乱饥荒年代百 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从此,在国人心目中,“易子而食” 便成了极端残忍的上限。这种残忍多少还带有一丝人性的痕迹— —被饥饿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尚不忍心吃掉自己的亲骨肉,而是拿 自己的儿子和邻里“交换”,然后用别人的儿子充饥。如果把I T厂商的产品比做它们的儿子的话,那么任何一个厂商要想生存 、发展就必须吃掉自己的儿子(产品),如今常挂在一些人士嘴 边的“创新”对于厂商来说就是“食子”,以创新为核心特点的 IT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食子行业”,对于IT企业来说,要么“食 子”,要么“饿死”,没有中间选择。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微软之所以能够成为 华尔街的头号企业,就是因为盖茨和他领导的微软具有极强的创 新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因为盖茨和微软吃自己的骨肉吃得毫不 犹豫,吃得狼吞虎咽——从DOS 2.X到DOS 6.XX到Windows,再从 Win3X到Win9X以及将来的Win2000,每一次推陈出新,盖茨和微 软都期望每一个用户都把上一代产品彻底扔进垃圾箱。芯片大户 Intel也是一样,从286、386、486到奔腾,再到PII 、PIII,升 级换代永无止境,每次新品推出,厂商都会想尽办法诱使用户抛 弃老产品,咬牙吐血地跟着升级,著名的“摩尔定律”实际上是 血淋淋的“食子定律”——每过18月,芯片厂商便会吃掉自己的 儿子,并生出一个新儿子。在全球最大的软硬件厂商带动下,其 它厂商也纷纷跟着自食骨肉,谁吃得好,谁就活得好,无一例外。

  “食子”(创新)之道的关键在于掌握火候与时间。儿子( 产品)太小就吃了,营养不够(利润尚未赚够,投入产出不合算 );儿子太大再吃,又会耽误了下一代的出生(新产品的推出), 而且还会有儿子、老子一块被竞争对手吃了的危险。纵观如今日 子过得蒸蒸日上的IT企业,无不是在前一代产品利润尚未赚尽, 产品效能尚未完全发挥之际便果断地推出替代产品。总之,“吃” 在必行,“吃”亦有道。

  对于残酷的“食子之道”(即创新之道),国内多数IT厂商 参悟得并非很透。金山公司董事长求伯君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 曾说,当年金山推出WPS以后,他看到微软的Word 6.0在386、4 86的机器上无用武之地便断定,Word 6.0不会对WPS构成威胁。 此后发生的事,大家有目共睹:微软的Office软件一步步将WPS 挤出主流市场,待金山反应过来,采取措施反攻时,为时已晚。 金山今天的处境,归根到底地说,源自求伯君当年没有深刻认识 到“食子”对一家IT企业的重要性。

  “食子”是IT行业发展中一条真理式的行规,而今天,全球 IT行业发展正处在一个由PC时代向网络时代过渡的格局大变动时 期,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国内IT厂商不但要遵循“食子之道”, 还必须具有凤凰涅槃的精神。

  中国IT产业起步于PC时代后期,多数企业的构建以及发展模 式与战略方向都是基于PC时代的特点而确定的,而这些企业要想 在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获得良好的发展就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产品 采取“食子”的态度,还必须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进行更大的和 根本性的调整、甚至重建。这个过程对于国内IT厂商来说,将比 “食子”更加痛苦和艰难,但只有很好地完成这个过程,中国的 IT企业和由这些企业支撑起来的IT产业才能获得健康、良好的发 展。

  最近半年来,国内许多厂商纷纷将发展重点转向Internet, 这虽然是可喜的变化,但真正实现这种变化绝不是靠将传统的产 品和业务披上Internet的外衣就能完成的,谁能经受住熊熊烈焰 的煎熬,谁才能像凤凰一样得到涅槃和永生。

  联想:拥抱网络三步曲

  □本刊记者谢波项宇

  都说Internet没有国界;然而当今之世,又有什么能够是真 正没有国界的呢——直到98年结束的时候,Internet似乎还只是 国外IT厂商才关心的话题——众多国外IT厂商纷纷向Internet靠 拢,相继提出各自的Internet战略理念,并有相应的、种类繁多 令人眼花缭乱的系列产品迅速跟进。而同一时期中国IT厂商对于 Internet的思考和相关的战略制定,还只处在潜滋暗长的状态之 中。这种沉寂实在令国人心焦,人们都在期盼着国内IT企业的声 音。

  吹响号角

  直到99年3月,涌动的暗流终于有了突破口——3月25日的C OMDEX/China展会上,作为第一个被邀请在该展会上作主题讲演 的中国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元庆代表联想集团所作的报告 就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变革——Internet时代的功能电脑》, 他并表示,联想将开始“全面实施Internet战略”。这是联想, 也是中国IT企业,首次、公开提出的全面、系统的面向Interne t的战略理念和框架。

  国人为之振奋——因为功能电脑虽然还是联想在98年就提出 了的概念,但是,与Internet紧密结合了的“Internet时代的功 能电脑”,毕竟还是给了人不一样的感觉:在杨元庆看来,Int ernet可以为实现联想功能电脑的理想,为向用户提供更多、更 好用、更廉价的功能与应用产品,“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和工具”。 所以Internet并不是PC工业的掘墓人;相反,Internet应该是“ PC工业凤凰涅X的火种”。这就是联想迎接Internet浪潮的基本 战略架构:将“Internet时代的功能电脑”发扬光大。

  这是联想在向Internet时代迈进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出击。 应当说,联想的这第一次“冲击波”是让很多关心联想、关心中 国IT发展的人们很是松了一口气的——哪怕还只是一个框架呢, 总是有一个比较正式的东西摆在那里了。

  龙腾西安

  联想并没有让国人等得太久:6月16日,联想集团下属子公 司——联想电脑公司99年大型市场活动“龙腾西安,联想99”在 古都西安拉开序幕。当天的主题报告会上,杨元庆“创新联想, 龙腾世纪”的主题报告再次引来众多的目光;杨元庆强调指出, 目前IT业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摆在最具发展潜力的Internet上,而 普及和应用,出台相应的Internet时代的新产品是实现“科技创 新”的关键环节。

  随后联想集团助理总裁、联想电脑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刘军对 联想的Internet战略,尤其是相应的产品,做了详细的阐释。他 表示,联想的Internet战略就是要“以Internet为核心构筑自己 的产品和业务”;联想电脑公司将实现由“电脑功能集成商”向 “Internet全面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商”的转变。

  具体说来,联想将从三个领域入手来帮助中国用户实现Int ernet梦想,即接入产品、局端产品及信息服务:接入产品包含 基于家庭用户的书房电脑和起居室电脑、基于商业用户的办公电 脑的移动电脑(书房电脑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家用电脑,而起居室 电脑则比较接近于现在流行的信息家电的概念);局端产品有服 务器,联想将开发面向Internet应用模式的专用服务器即应用服 务器(例如面向ISP市场的主页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服务器机 群系统等)、面向Internet应用领域提供基于联想万全服务器的 应用方案即服务器应用、针对Internet对服务器的硬件性能要求 对服务器的产品进行性能优化;信息服务包含了“幸福之家”网 站、“我的办公室”网站和“联想网校”。接入产品、局端产品 、信息服务三端构筑了联想电脑新的产品架构,而这一架构的核 心就是Internet,这一架构的目的就是使得中国的家庭、企业、 社会更快地进入Internet世界。

  应用为王

  与此同时,联想集团之下的联想科技公司也不甘落后,在今 年联想科技全国代理商大会上,郭为以1998年的特大洪水来比喻 国内IT厂商在网络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联想科技“重 在应用”的战略构想。今年7月21日,联想科技在京举行新闻发 布会,正式推出包括路由器、网管软件、网络安全产品、交换机 、集线器、网卡等在内的联想自有品牌的全线网络产品。联想集 团这一次打出的口号是,“全面进军网络领域”。

  从概念到产品,从框架到立体、丰富的内容,联想从今年3 月以来的几个月中所实施的这三大重要举措,无一不是令人瞩目, 令人惊叹,令人欣喜的。而且,在迈向Internet的漫漫征途上, 联想还在不断地有新成果出台:就在本文成稿的当天,7月28日, 刚刚以99年6月销量突破5000大关、季度销量达到12000台而广受 关注的联想电脑公司昭阳笔记本电脑事业部以一台别出心裁的“ 时尚”发布会,推出新款超便携式笔记本电脑——M20系列。M2 0是一款面向Internet,全面提供“互联网上新生活”的“交钥 匙产品”:触摸笔结合触摸屏,使电脑输入可以轻松实现“所见 即所得”;触摸屏两侧安装了收发Email、上网浏览等16个功能 键,并集成了ISP上网服务,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上网浏览;还 有4个功能键供用户自由设置“我的最爱”……这款笔记本产品 可以说是专门为网络用户定做的。

  在采取接二连三的大举动的同时,联想还在幕后进行着紧张 的准备和操作,即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因为联 想高层决策者深知,Internet时代IT企业的竞争最终将是综合实 力的竞争,其中,创新与管理水平将是决定性的因素。

  润迅进军互联网能否一呼天下应

  特约撰稿陆军本刊记者梅涛

  广州市陵园西路有“通信一条街”之称,原因是在这条街上, 大大小小的寻呼机和手机商店鳞次栉比,每家门前都打出价格极 为诱人的促销广告。润迅公司在这条街上开设了全国首家“概念 店”,店门口广告上的“带机入网,30元使用7个月”的字样表 明当地寻呼业价格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寻呼业:假若明天来临

  自1998年起,全国无线寻呼市场增长速度开始大幅下降。经 历了多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寻呼业,在世纪之交中国电信业面临大 变革大发展的时候,却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局面。

  除了同业间的激烈竞争外,对寻呼业造成强烈冲击的首推移 动电话。随着产品价格和电信资费的大幅下调,一部入网手机的 售价已从1994年的两万多元降至目前的两三千元,手机用户数量 因之迅速增长。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幅( 83%)大大超过了寻呼用户(35.7%)。

  此外,移动电话的业务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中文短讯、来电 显示、呼叫转移等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已涵盖了寻呼机的功能,这 使手机的诱惑力日占上风。自从传出手机有可能实行单向收费的 消息之后,不少寻呼机用户更是做好了一俟实行单向收费即用手 机取代寻呼机的准备。有专家认为,今年北京地区30%的寻呼机 用户将会被移动电话所取代。难怪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感慨地说: “寻呼业的老总们要准备一根铁打的神经来应付目前的困境和将 来的竞争。”

  寻呼业应该如何突破“瓶颈”?它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 已严峻地摆在了每个企业的面前。

  “上网”概念的革命

  今年5月,润迅公司宣布成立润迅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正 式进军互联网领域。新公司总投资人民币一亿元,将在北京、哈 尔滨、沈阳、上海、济南、福州、广州、深圳、西安等地全面开 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经营业务,同时启用个人信息化服务 网站——“百特门”(www.bytemen.com.cn)。

  熟悉润迅的人知道,该公司有一条“铁律”——绝不涉足通 信领域以外的业务,绝不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而众所周知,国 内目前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公司大多处于“赔本赚吆喝”阶段(或 称先期投入阶段),一些简单模仿美国的AMAZO N或eBay的网上 书店和网上商店更是赔了本也赚不来吆喝。人们不禁要问:润迅 进军互联网,是否也能够“一呼天下应”?

  正当人们纷纷猜测“百特门”能否成为国内的热门网站、能 否成为赚钱的网站之时,这些问题却早已不是润迅公司决策层关 注的焦点。具体地说,他们对国内近年来最为时髦的词汇——“ 上网”有着独特的理解。

  润迅公司业务总监李国平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诠释,他认为, “上网”的根本意义在于使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至于通过什 么方式、借助什么样的平台、使用什么样的终端只是形式而已, 而国内目前互联网业内的许多人却恰恰是被上网的形式所累,过 于拘泥于“PC+MODEM+电信平台”的“标准模式”,而忽略了 用户上网的目的与需求。其结果是,按照“标准模式”上网的用 户总量由于受到终端价格和教育水平等“瓶颈”的制约,始终难 以达到具有商业价值的规模。润迅的思考方式截然相反,他们首 先考虑的是用户需求,其结论是:信息时代的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通过寻呼业与互联网的无缝拼接, 借助寻呼机和手机的中文短信息是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用户的需 求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突破与时下非常流行的“后PC时代”潮流的 主旋律(即非PC上网、多终端上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百 特门”和互联网业务成为了润迅整体业务的一部分,“百特门” 所担任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网站,而是润迅综合服务系 统的一个子系统。

  经过如上的“角色转换”,寻呼机不再仅仅是用户与用户之 间进行通讯联络的工具了,而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接收终端,用 户将可以通过寻呼台随时查收电子邮件、浏览个人网页、网上查 台以及订购网上分类信息等。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将互联网 的用户群拓展至对信息有需求的所有人群,而寻呼业也由此获得 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意义深远的“第三条道路”

  迄今为止,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依靠自身逐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顽强地生存下来;另一 种则是以搜狐、新浪为代表的,即靠海外风险投资起家,以通过 在海外上市实现资本放大为中长期目标的“硅谷模式”。

  与这两种模式相比,润迅所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具体地说, 就是传统行业的巨头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全力进军互联网领域。 润迅集团主席侯东迎先生形象地说:“过去那些没有传统产业背 景,没有传统电信业务做支撑而苦苦煎熬的互联网公司,就好比 是在用‘小米加步枪’打仗;而我们现在是用‘飞机、大炮甚至 导弹’进军互联网,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润迅之所以如此自信,还在于其手中握有几张“王牌”:

  首先是人才资源优势。去年下半年原瀛海威公司“哗变”事 件中辞职的人员如今担任了润迅互联网公司的主要领导职务。这 批“中国Internet第一次浪潮中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 经验与教训是润迅最大的一笔财富,也是其进军互联网领域获得 成功的重要保障。这些人将丰富的经验、创新思想和崭新的业务 模型带到了润迅,其中许多是在瀛海威未能实现的。比如“百特 门”的概念便整整酝酿了三年。

  其次是资金实力与资本环境优势。润迅作为国内寻呼业巨头 之一,拥有足够的资金拓展互联网业务和进行相关的市场运作, 而不必像很多单纯做互联网业务的创业公司那样经常要为明天口 袋里还剩多少钱而担忧。更重要的是,早在199 6年10月,香港 润迅便以润迅通信国际有限公司的名义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 成功;1997年10月,又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它完全有条件得 到国际资本市场的长期支持。

  当今,全球股市“Internet概念”如日中天,润迅在这样的 背景之下进军互联网领域的确起到了“一石数鸟”之功。有消息 称,润迅拓展互联网业务的消息刚一传出,其股票便在香港股市 急剧飙升数倍。

  “数字化浪潮”、“信息革命”、“网络时代”等概念对于 中国这样一个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造就一两个中国式的Yahoo!或AOL,而在 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基于这样的认识, 润迅进军互联网本身,以及它能否再次一呼天下应就显得格外重 要。润迅的成功将意味着中国面对“后PC时代”的挑战,交上一 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同时也将为国内传统产业迈向信息时代树立 一个范本。

  中国电信企业直面IP商机

  □本刊记者一东

  没有车马萧萧的雄浑,看不到终已不顾的悲壮,值舶来的I nternet向第400万个中国人伸出橄榄枝之际,以“巨大中华”为 首的中国民族通信企业们纷纷不失从容地转向与IP应用相关的生 产制造、运营和服务领域等Internet增值领域。

  随着数据、语音、图文传输向多媒体传输转化,Internet提 供的低成本推动了这一应用的发展。国外厂商早从2、3年前即已 积极引领IP潮头:从Cisco收购Stratacom始,加拿大电信公司N ortel收购Bay Networks,更名为“北电网络”,直至Lucent 和 Alcatel等电信巨头不断向传统数据网络公司伸出M&A(兼并与 收购)之手。

  与之相比,国内厂商显得动作相对迟缓。直到1998年下半年 电信厂商才纷纷转向IP应用并相应调整策略。其中包括:在国际 市场优势更为明显的中兴公司,注资给具有雄厚的数据网络技术 研发实力的新太公司,通过国内较为少有的全面资源整合,力图 取得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缺乏具有高端技术的网络供应商和 技术资本提供机制,与国外盛行的通过M&A实现强强联合的方式 不同,国内通信厂商更多地以自身话音通信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基 础,以自主研发提供全线产品,稳步走进IP时代。深圳华为技术 有限公司是之。

  华为公司早在1994年开始了数据通信和宽带技术的跟踪和开 发,目前已形成Radium和Quidway两大产品系列,涵盖了ATM、接 入服务器、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ISDN终端等领域。进入199 9年,华为的数据业务集中到从核心到边缘接入的ATM产品系列和 多应用解决方案。为了满足各种宽带网络需求,藉7月初`99上 海国际通信展之机,华为更是大举推展了从核心交换到边缘接入 的ATM 全系列产品线,以及宽带综合业务接入解决方案。

  何种因素最终推动“巨大中华”进入Internet增值领域?

  不久前,华为公司执行副总裁刘平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表示, 过去国内数据网络市场一直是国外厂商的天下,华为和联想等国 内公司的全力介入将有望实现民族数据网络产业的发展。这种发 展应该像当年国内程控交换机拓展市场的方式一样,民族企业一 定要组成一个整体阵营,实现“群体突破”。虽然国内厂商在中 低端数据网络领域的起步较晚,但起点并不低。从技术角度看, 局域网领域的技术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已经基本不存在障碍,民族 企业尤其有机会在中低端网络产品市场巩固发展,逐步走向高端。

  国内电信厂商此举亦被称为“贴上Internet标签”的战略, 是否更多着眼于未来的商业机会?有业内人士认为,程控交换机 等传统通信设备产品,在全球市场均面临利润率大幅度下滑的态 势,而数据网络增值市场恰逢商机蓬勃,国内通信厂商在传统业 务市场中面临同样的选择——不得不在普遍的传统产品市场亏损 中寻求新的出路和生存机会。在他们看来,国内通信厂商转向I nternet实是“大势所趋”。

  尽管目前国内通信厂商在整体技术水平上与国际主流技术水 平存在着客观的差距,但综合深入分析行业、产业和技术因素, 尤其是几家国内通信产业的主导厂商进入数据领域仍然持有很多 优势:

  从国内网络应用环境与结构看,由于IP骨干网的发展速度仍 滞后于IP电话等主流应用的发展,由于国内IP应用整体水平层次 性比较明显,也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等需要优先考虑; 随着IP骨干网和政府、行业、企业用户接入网的建设和优化,以 及宽带技术的发展,更具本地化特征的国内厂商必将迎头赶上。

  在技术方面,国内厂商也一直比较注重持有和创造优势。骨 干网宽带化也推动了用户接入网的光纤化、宽带化。目前,国内 接入网设备主要采用窄带接入网系统,难以满足关键业务日益增 长的对带宽的需求,宽带接入正逐渐成为电信普遍服务的新目标。 在国内厂商中,华为公司推出“宽带窄带一体化”的HONET宽带 综合业务接入网,目前,HONET接入网已经在上海开通了宽带接 入业务实验局,运用LAN接入、ADSL接入等接入手段,可实现高 速Internet上网和VOD等宽带业务。该宽带网络解决方案同时提 供高速IP上网、IP电话、IP传真、VPN虚拟专用网、电子商务、 远程医疗、远程教育、VOD等各类宽带业务。

  我国宽带通信网建设正方兴未艾。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宽 带通信业务的广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处于与强大的国 际竞争对手最接近起步水平的国内通信制造业尤其在宽带领域无 疑大有可为。

了解科技新闻,请到新浪网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互联网周刊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