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系电脑品牌何必妄自菲薄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 10:59 IT168.com
中国系完了?面对竞争,人们总是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一切都完了。”而有的人偏偏认为,在挑战来临的时候,机会也悄悄降临了。 封闭的中国市场环境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成长起一批优秀企业,WTO后,中国企业完全裸露在全球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面临强大的国际对手,技术匮乏,创新能力弱小,对跨国巨头“技术依赖”寻求生存缝隙,机体升级能力低下,有人叹息:中国企业生存难啊。 以电脑品牌为例,同创、和光、科利华这些曾辉煌一时的IT品牌已成 “昨日黄花”。不少IT企业转行。西安的海星目前据说涉足行业10余个,从超市到纸箱厂,从房地产到饮料,从酒类到保健品。唯独不再生产海星电脑。 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前几年,IT是高市盈率、高成长的代名词。而伴随着IT从“热”到“冷”,存活的IT企业经历了生死考验。 中国IT走过网络股泡沫破灭,历史上首次负增长。IT上市公司的利润下滑。拼命花钱促销。成本居高不下。战略定位不清晰,产品定位模糊等历史过程,一批中国IT企业倒下了,一批新兴企业又站起来了。在挺过“寒冬”之后,肃整,调整,反思,反省……正在调剂力量重新发力中国市场。 对比跨国公司,中国系电脑品牌是否具备竞争的能力?是否有属于自己的优势? 众所周知的一个“秘密”是,中国系电脑品牌和外资品牌一样,都是依靠上游技术输入的“组装”公司。 当联想收购IBMpc之后,技术的差距已经无几,英特尔为获得市场份额,大力支持联想,联想不负众望,在多年的努力之下逐步跻身国际化公司。 跨国公司终于按捺不住对于中国市场的控制,将中国企业使用不爽的价格武器操持起来。2004年,惠普抛出6999元M2000低价笔记本,DELL推出5999元Inspiro2200。IBM、东芝调低产品价格与国内品牌正面交锋, ACER、华硕,欧美系惠普、戴尔,以及国内品牌联想、方正,TCL,神舟等,都在这一价格领域布下重筹。2006年5000元-7000元之间的笔记本电脑达到了150款,为2005年同期数量的3倍。2007年国产品牌价格再次下行,最低达2999元,以价格近身肉搏抢夺市场份额,血腥撕杀过后,企业库存因此下降,而市场整体价格能量亦因此下滑,国内格局出现明显分化。 国外品牌厂商频频打起了“低价”牌的重要原因是试图通过品牌的斩获能力获得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而中国系电脑品牌在此之前一直以低价格维持生存。然而,事与愿违,价格战之初,中国系电脑企业遭重创是因为不具备品牌的话语权,随后的竞争态势却没有按照跨国品牌制定的规则进行。 几个大事件,让中国系电脑品牌获得了竞争的力量,并且不是单独依靠价格武器。 首先,联想跨国收购,尽管广遭评论者诟病,但是依然无法忽略的是,联想因此成为国际品牌的事实。在跨国公司枪手的攻击下,联想依然挺立在中国系品牌第一的潮头,不退更进。成为国际化公司。 2003年海尔集团在两进两退之后高调宣布再进电脑,2005年7月,海尔润眼电脑惊艳亮相青博会,以高清显示、高响应、高寿命的差异化特点赢得了与会专家与媒体的一致好评。以此为起点,润眼电脑正式风靡全国,并获得了多项专业权威大奖,成为2005年度整机品牌商中少有的亮点; 2004年起,由中国政府自上而下推行塑造品牌,维护品牌,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进步神速。 2007年海尔电脑销售进入国内三甲,首次超越索尼。 中国市场的竞争并没有按照跨国公司既定的方向发展,而是在中国系电脑品牌自发的具体分工和布局下朝向了更利于中国系电脑品牌成长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竞争是品牌力的竞争。在媒体上最常看到的就是“我们缺乏核心技术……”,这似乎成为中国系电脑的符咒。然而细细思考,外资品牌是否可以逃脱技术魔咒?核心技术缺失,这是国内IT企业难以改变的“共同”现实。外资品牌呢?这不是他们面临额现实吗? 同样在核心技术需要输入的情况下,外资品牌是如何做到最大化整合资源并区隔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的呢?答案是:品牌力量。在技术同质化的前提下,品牌将是下一阶段的主要竞争武器。因为品牌的溢价能力意味着企业获利能力。 而品牌背后蕴含的管理,战略,渠道,技术,服务,质量,品质,需求引导,市场推动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国系品牌协调配置。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