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笔记本 > 正文

东芝笔记本,引领环保电脑新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17:00 太平洋电脑网
作者:厂商动态

  随着笔记本电脑在生活中的普及,其使用过程中的健康问题已成为每一个使用笔记本的用户所关注的焦点,笔记本的制造材料是否对人体有害?包装材料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系列看似微小的细节问题都和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作为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生厂商,东芝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从研发、制造、使用、废弃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上节约能源、减少有害废弃物、实现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从而构筑了一套独特的东芝笔记本生命周期评估(LCA)系统,掀起了IT界的一场绿色革命。   RoHS指令是指从2006年7月1日起,欧盟25国禁止含有铅,汞,镉等六种有害物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产品投放其市场。这项指令的实施对世界信息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应对。而东芝率先推出的这场绿色革命更使其成为业界典范。   在笔记本电脑的制造中,要使用从金属到塑料的多种材料,另外,对电力及其它能源的依赖也很大。东芝在其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系统的管理下所研发的绿色环保电脑实现了业界的多个第一。   众所周知,电脑主板由精密的电子电路及塑料等构成,这些塑料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卤素及锑,使其不易燃烧。然而在处理废旧电脑时,卤素及锑有产生二恶英的危险。东芝于1998年成功研制出了无卤素和无锑的电路板,并在世界上首次在笔记本电脑中采用。   此外,锡铅焊料在电子产品中作为互连材料应用作用之大,用量之多,直接成为电子产品出口的众矢之的,其铅含量是否符合RoHS指令规定的标准,已成为电子产品的出口通行证。由于铅的熔点较低,适合做焊锡材料,且成本较低,所以大部分制造商都采用锡铅焊料,但铅不但对环境有害,而且受热会挥发,对人体健康也有不良影响。东芝于2001年开发了不含铅的新焊锡材料,至2003年,东芝笔记本电脑全面实现无铅焊接。   从2005年1月起,东芝便开始销售印刷电路板和机身符合欧盟RoHS指令的笔记本电脑,从而创下了全行业的第一。这种环保机身采用了无卤素难燃材料、无铬钢板、无六价铬螺钉。在废弃塑料等的再循环中,形成了作为树脂再利用的物质性再循环利用、作为化学原料使用的化学再循环、作为燃料使用的热再循环等方法。从2006年1月起,这些符合欧盟近乎苛刻的RoHS标准的环保电路板和机身已率先在东芝的全线产品中使用。另外,充电电池也使用可以再利用的金属材料,避免了电池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东芝还在其它细节上进行了环保的创新。所有的包装都使用可降解材料,为了尽量减少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泡沫塑料的使用,东芝采用了再循环率较高的而安全程度不低于泡沫塑料的瓦楞纸包装,实现了产品包装的“无泡沫塑料”。东芝还推动纸资源的节约,使用电子手册或再生纸。   省电则是东芝笔记本电脑的又一追求。低耗电量的笔记本电脑,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量。东芝率先在业界与英特尔、微软共同开发了名为ACPI(ACPI是笔记本电脑省电规格的事实上的标准。)的省电规格。在该规格下,可以通过BIOS及OS细分设置、管理CPU、液晶画面及硬盘的电源,从而可以节省蓄电池的耗电量。另外,电源从切断状态下恢复也可高速完成,切断电源之前的作业状态可以保存在硬盘中,支持在停止运行时不需耗电,而且可以高速启动“休眠状态”模式。   东芝最大限度利用ACPI,开发出了用户可以自由设置电源的省电设置应用程序。可以根据使用状况及蓄电池剩余电量精确控制CPU处理速度、监视器亮度、不操作时硬盘的中断及切断监视器电源等。东芝笔记本电脑的峰值移位功能是指在进入电力高峰时间段时(特别是夏季的13时~16时),会自动停止从AC电源供电,而将在电力需求较少的时间段积蓄的充电电池作为电源工作。该功能有益于减少CO2的排放量等,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事实上,东芝在笔记本电脑领域推行的这场绿色革命是整个东芝集团环境经营战略的一次实践。据介绍,从1991年起东芝就将环境经营纳入公司的管理体制,并设立了环境推进部,负责改善环境管理体制、创造环保型产品、在生产活动中降低环境负荷、进行环境交流活动。东芝电脑网络(上海)有限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说:“东芝集团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以环境保护为己任,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为经营理念,要求公司所有的经营活动过程、所有的产品都必须为可持续的地球发展作贡献。东芝在全球339家集团公司内推行环境管理,目标是到2010年,东芝集团的综合环境效率达到2000年的两倍。”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