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笔记本 > 正文

背光型触摸板 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2:10 IT168.com
[笔记本报价] [笔记本新品] [笔记本行情] [笔记本论坛] [笔记本大全] [笔记本频道]

作者:IT168评测中心 张志恒   

    【IT168 评测中心】以往用在Satellite Pro产品上的背光型触摸板终于被移植到Satellite系列产品身上,让更多中低端产品受众享受到不同寻常的功能。不敢奢望Satellite Pro系列高端产品中使用的三存储功能(可以内置双光驱或双硬盘)能够移植到低价位的Satellite产品身上,可是从一代一代刷新功能的Satellite产品身上,我们看到了东芝逐步完善低端产品功能的努力。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Napa优秀平台架构,加上Harman/Kardon音箱、镜面高亮度宽屏幕LCD与“易点通”背光型触摸板,让这款产品表现不俗,但价格却并非难以接受。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优点:

1、拥有完整的不开机播放功能,且附赠遥控器
2、“易点通”触摸板使用方便
3、采用ATi Mobility X1300独立显示核心

缺点:

1、主内存配备过于吝啬,影响整体性能表现

 

    依然是东芝Satellite系列产品惯用的外形设计,不过采用15.4英寸设计的A100在外观尺寸方面较M100略显笨重。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我们测试的这款产品采用亮蓝色屏幕顶盖设计,给人活泼、靓丽的第一印象。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东芝Satellite机身整体线条硬朗,多采用硬朗的直线勾勒,但在边缘部分则多采用弧形设计,彩色顶盖搭配银色主机身设计让这款产品看起来活力四射。

 

    我们测试的这款低配置的东芝Satellite A100配备了Intel酷睿单核处理器T1300,运行频率1.66GHz,拥有667MHz FSB和2MB二级缓存,虽然没有双核处理器在多线程处理方面的优势,但新近加入的SSE3指令集和667MHz的 FSB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T1300比Dothan核心的P-M 730处理器有更明显的优势。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我们收到的A100测试样机仅配备了256MB内存,加上Ati HyperMemory技术可共享的系统主内存,东芝A100在系统启动之初便有些捉襟见肘了。我们建议用户能够利用机身内置的双内存插槽升级内存,已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东芝Satellite A100配备了Intel945PM芯片组和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独立显示核心,虽然仅仅是ATi最低端的独立显示核心,但硬件支持DX9.0C和SM3.0 API接口,在游戏中有集成显卡不可比拟的优势,性能表现也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使用需求。

    我们测试的这款产品标配60GB SATA 5400RPM硬盘,性能表现出众,基本无需用户自行升级硬盘。

 

    得益于机身内部空间的充裕,东芝Satellite A100支持PCMCIA TypeII设备,还可以支持ExpressCard54设备,同时兼容PCI与PCI-E两种总线设备。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东芝Satellite A100机身左侧分别是VGA输出端子、S-Video端子、IEEE1394a接口、ExpressCard54插槽和PCMCIA TypeII插槽。需要用户注意的是,随即附赠的遥控器只可以放置在PCMCIA插槽中,不可以插入ExpressCard插槽,否则可能引起设备损坏。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机身后端分别是两个USB2.0接口和网卡插槽。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机身右侧分别是两个USB2.0接口和Modem插槽。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为了更好的迎合东芝Satellite A100多媒体影音中心定位,这款产品在机身前端设计了红外线遥控接收端子、六合一读卡器、音频输入输出端子和模拟音量调节旋钮。

 

软件测试平台详细介绍:

    整套硬件测试平台建立在Windows XP SP2英文版基础上,我们将操作系统内置的Media Palyer升级为英文10.00.00.3802版本,然后安装测试软件,性能测试期间我们将电源管理选项调整为Always On,当运行MobileMark2005测试时,我们将电源选项调整为Home/Office Desk。

综合性能测试程序:

PCWinbench2004套装

    这套程序包含Multimedia Content Creation Winstone 2004和Business Winstone 2004,分别模拟用户使用环境来测试PC产品的多媒体处理性能和商务应用性能表现。

CCW测试结果

    运行该测试我们将首先使用Startup Manager屏蔽掉所有自启动项目,每项测试均运行5次,取5次测试中的最高性能得分。每次运行前均需整理磁盘碎片。

Sisoftware Sandra Professional 2005

    Sisoftware Sandra是非仿真形式的性能测试软件,内置多项测试指令,我们主要测试CPU、内存和硬盘三项进行测试。我们分别运行Sisoftware Sandra Professional中的CPU Arithmetic Benchmark、CPU Multi-Media Benchmark、Memory Bandwidth Benchmark和File System Benchmark。分别测试笔记本产品的算术运算性能、多媒体运算性能、内存带宽和磁盘子系统性能。

Sisoftware Sandra测试结果

    运行File System测试之前须重新启动计算机,并且运行磁盘碎片整理程序。

PCMark05 V1.01

    PCMakr05是一套比较简易的套装测试软件,可供测试项目包括显卡、CPU、内存和硬盘,同时还提供整合测试项目(同时测试以上各项得分)。我们将分别运行System Test Suite、CPU Test Suite、Memory Test Suite和HDD Test Suite。

PCMark05测试结果

    运行所有测试前将重新启动计算机,运行磁盘整理程序。


    我们更新了电池测试程序至最新版本MobileMark2005,这套电池及整机性能测试共分为如下几个测试项目,分别侧重DVD播放、无线应用、高强度办公、文档阅读四种环境。我们挑选出侧重家庭环境和办公环境的两个项目进行测试,分别是DVD Playback 2005和Productivity 2002se。这两项测试分别是模拟家用环境中比较极端的DVD播放测试,只计算运行时间,不记录性能得分,在该项测试时,系统会自动将电源管理选项调整为Intervideo WinDVD。

    Productivity 2002se将模拟运行用户日常办公接触到的种种软件,并且系统会夹杂不等的间歇时间,以最大程度模拟用户操作环境。在该项测试中我们将电源管理选项修改为Home/Office Desk。该项测试将记录测试时间、性能得分和停顿时间。

    每次运行测试,我们都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并且进行磁盘碎片整理,如果BIOS中有有关SpeedStep调整选项,我们都将设定为Automic。测试运行的瞬间我们将屏幕背光调整为中间值,之前会将所有有可能影响测试得分的项目关闭。DVD播放测试环节中,我们将音量开至最小。

单项性能测试程序:

    针对显卡硬盘这样的部件,我们挑选出常用的一系列软件进行测试,分别是HD Tach RW 3.0.1.0,3DMark03,3DMark05和Quake3 demo 001。

    HD Tach测试中我们将硬盘分为一整个分区,格式为NTFS,整理磁盘碎片并重新启动电脑,运行HD Tach RW中的Quick Bench,记录其曲线和结果。

    我们依然选用WinBench99来进行硬盘仿真测试,记录其最终得分。该测试共进行3次,每次进行前需对硬盘进行磁盘整理操作,记录三次得分中的最高值。

    3DMark03和3DMark05均针对笔记本电脑在D3D方面的性能表现测试,我们运行其中的GameTest,记录系统在1024*768*32Bit时与640*480*16Bit时的测试成绩。

    Quake3测试中我们选用Demo001来运行测试,分别在1024*768*32Bit高画质与640*480*16Bit低画质时进行测试,记录其帧数。

其他器材测试项目:

    温度测试中我们将笔记本电脑划分为键盘左侧、键盘右侧、手托左侧、手托右侧、CPU出风口及机身底部对应CPU位置进行测试。测试使用器材为testo 825-T2红外测温仪,测试标准如下:

    屏蔽所有自启动项目,运行3Dmark03的Demo,运行分辨率为800*600,勾选Loop选项,关闭声音,系统启动之前应保证关闭状态至少3个小时,运行Demo后20分钟测试六点温度情况,测试是外界环境在25度+-2度,测试过程中没有明显风口吹拂产品。

    重量测试我们将不参考任何官方数据,已收到测试产品为准,测试工具为符合国家标准的ACS 6A-JJ电子秤,测试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注:

1、无被动散热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将不记录CPU出风口温度。

2、没有内置光驱的笔记本电脑将采用外挂光驱形式测试,该外挂光驱使用USB2.0接口直接供电,产品型号为APH8178-M1T-PRO。

3、主观考察将考虑如下因素:键盘手感、鼠标代替设备手感、内置音箱表现、出风口是否位于右侧、右侧是否设计USB接口等。

4、所有测试项目均在1024*768*32Bit环境下测试,不满足条件者选择屏幕拉伸。

 

    这款采用酷睿单核处理器的笔记本产品因为系统内存的原因,整体性能表现并不优秀,我们强烈建议购买此产品的用户能够自行升级内存,东芝公司是否更够进行一些购机送内存之类的活动,或者增加随机内存的容量,避免用户二次升级所带来的各种不便。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受限于内存子系统的吞吐能力,这款产品在实际环境模拟测试软件PCWinbench2004中表现平平。在商务环境模拟软件BW2004测试中获得了19.1分的成绩,在测试过程中硬盘灯经常常亮不熄,我们认为在升级主内存之后,测试得分还有不小的提升余地。

    在侧重多媒体处理环境的测试CCW2004中,东芝Satellite A100获得了21.5分的成绩,究其原因应该也和主内存瓶颈有关。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东芝Satellite A100标配的4000mAh电池续航能力并不优秀,在DVD回放测试中,这款产品连续运行88分钟,无法完整播放一整部电影。

    在商务环境续航测试中,这款产品连续运行108分钟,对于那些对电池续航能力要求苛刻的用户而言,这款产品的标配电池可能并不能让您满意。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东芝Satellite A100在性能测试中最大的亮点在于3DMark测试成绩,完整支持DX9,并且部分支持SM3.0 API的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显卡虽然得分并不令人惊讶,但最高4184分的测试成绩满足一般家庭应用绰绰有余,这款显卡在部分支持SM3.0特效的游戏中表现优秀,况且其支持HyperMemory技术,当系统主内存增加后,该技术可以根据3D处理需要分配主内存为显存,提升整体性能。

 

    这款产品机身正面测试温度表现略微不均衡,机身左侧部分温度略比右侧高,最高温度出现在键盘左侧测试点,为35.5度,这样的温度用户几乎感觉到不舒适。东芝Satellite A100在温度测试环节的出色之处在于其机身底部最高温度只有35.5度,放在腿上使用时不会感受到机身有较大的发热。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我们早在测试其他同系列机型时已经对Harman/Kardon音箱赞赏有加,虽然不及Satellite Pro系列高端产品音箱的浑厚,但细腻的回放品质与较大的音量表现让我们满意。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键盘方面,东芝Satellite A100与其他东芝产品表现相仿,键程充足,但是弹性一般,敲击缺乏阶段感。M100依然使用了非传统键盘排布形式,将Windows功能按键移动到键盘左上角,初次接触东芝产品的用户则需要一些时间适应。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在用户易用性方面,东芝Satellite A100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触摸板支持“易点通”功能,安装驱动后通过单击触摸板右上角即可激活“易点通”功能,该功能激活后触摸板背光将启动,凸显出各功能区域,用户可以快捷激活常用程序,或者激活自定义程序,原本滚屏区域也变化为音量调节区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该功能曾经出现在东芝Satellite Pro影音定位产品中,当然,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易点通”功能与之相比有所简化,但新颖的使用方式还是会让用户感到新鲜。

 

    这款产品依旧定位入门级或中端影音需求类用户,因此在多媒体控制系统、屏幕显示效果以及内置音箱方面狠下功夫,用特色鲜明的功能吸引用户。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背光型触摸板东芝A100双核本评测

    略微遗憾的是这款产品仅配备256MB主内存,在运行大型程序时,系统停顿感较强。也正是这样的小原因造成东芝Satellite A100在IT168标准测试环境中表现不佳,好在通过简单的内存添加便可解决该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