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恶意欠费死结关键在打造“信用经济” | |
通信信息报 恶意欠费已严重地影响了电信企业的正常运作。尽管各电信企业各出奇招想尽对策,但是,在国内信用经济氛围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完善的前提下,无论技术还是行政防范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信恶意欠费问题。破解电信恶意欠费的死结关键还在于打造“信用经济”。 本报记者 邹奕萍 恶意欠费是近年来困扰各电信企业的一大“顽疾”。由于用户的各种拖欠费行为,使电信企业蒙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企业苦不堪言。 近日,由北京通信、北京联通、北京长宽、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分行等数家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北京地区社会信用联盟成立。今后,该联盟将对有欠费行为的用户实现信息共享,并对其进行联合抵制。 也就是说,今后电话用户拖欠话费的后果将不仅是停机,而且还可能影响其在银行贷款的信誉。 几经改革与重组,电信业务入网门槛降低和资费大幅度下调在给予消费者实惠的同时,也使恶意欠费者有机可乘。据信息产业部早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六大电信运营商背负的欠费达200亿元之多,占总营业额的近7%,户均欠费60元以上,现在这个数字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在欠费的案件中,恶意欠费者占欠费用户的30%-40%,其拖欠费用则占了85%以上。恶意欠费造成电信运营企业呆账比例增加、企业利润不实、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恶意欠费正成为电信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而面对电信欠费日益严峻的形势,电信企业也在寻找对策。或在媒体上公布欠费名单;或委托讨债公司催讨欠款;甚至采取鼓励本单位职工或社会各界人士帮助追讨欠费,再给予一定比例奖金的方式。 但是,无论是行政手段还是技术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拖欠费问题的解决更需要信用机制来支撑。 首先,诚信是立身之本,信用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在一个方面失去了信用,那么,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一旦没有了信用,可以想象,在这个社会他将会处处碰壁。因此,信用可以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同时,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无论对法人、对企业还是对自然人,诚信都是立身之本。个人应以其信用进入消费领域;而企业则要以其信用赢得市场与公众。缺乏信用,个人与企业都无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立足。 可见,打造电信消费信用体制,营造信用经济良好氛围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有效解决各种拖欠费行为的关键,同时也是电信行业秉承市场经济特质获得健康良性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前,电信企业资金缺口很大,而不断呈上升之势的拖欠费行为特别是恶意欠费无疑会使电信企业不堪重负。 面对如此情形,树立全社会诚信消费观念,以诚信规约企业和消费者成为每个电信企业的良好愿望。因此,维系电信企业的正常运行,促进电信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更应该建设和培育信用体系,打造“信用经济”。 首先,营造电信业信用经济氛围。运营商必须诚实经营、讲究信誉、实实在在办企业,把握好企业利润、主营业务增长率、负债率,做好账务管理,并为用户提供等值优质的服务;用户则要摒弃质量高、服务高、价格低的消费理念,树立诚信消费观念,及时交纳话费,以保证享受等价优质的服务。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用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欠费金额控制,以防止电信欠费“黑洞”的继续扩大。 其次,法律是建立信用机制的有效补充。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信用制度,就必须将信用制度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让失信者受到惩处,让守信者得到好报。 最后,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氛围。特别是新闻媒体方面,更要在舆论引导上协助企业宣扬现代信用价值观,提高全民信用意识,形成人人讲信用、守信用的社会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