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04月02日 中国经济时报
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北京进行3G产品测试,国内各方是否已作好迎接3G的准备?国内运营商到底将采用哪种3G标准?预热已久的3G牌照发放工作会不会提前进行?
本报记者赵明
消息灵通人士3月21日向中国经济时报透露,目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北京组织相关国内外厂家进行3G(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测试。并且在近几天,信息产业部高级官员亲临测试现场,考察相关测试工作。虽然行动低调、出言谨慎,但可以看出是在为下一步移动牌照发放作重要准备。
上3G的时机还不成熟?
记者想尽办法,接近测试现场了解情况。据初步了解到的情况,这次3G产品测试汇集了约12家设备厂家。其中真正国内设备商只有两家——中兴和华为,其余则是国外巨头厂家和捆绑国外设备的合资公司。
记者通过采访相关人士,得到的各方反应是:尚未做好大规模商用准备。
在测试现场的一位技术人员悄悄告诉记者,别说国内设备商华为和中兴远没有做好产业准备,就连老外也未必做好了准备,这次测试不过是为了瓜分将来中国的3G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时装秀”表演赛而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员向中国经济时报介绍,实际上这次参加3G产品测试的3G终端均来自国外厂商,目前还未见到一款国内的3G终端产品,并且国外参加测试的3G终端品种和数量均很少。
一位合资厂商技术人员透露,参加测试的终端接收稳定性较差,由于有回声抑止,图像清晰度也不理想;最要命的是手机电池,耗电极大,超出了人们的忍受程度。
而记者通过对运营商的采访了解到,目前缺乏明确的3G业务和盈利模式是运营商最为挠头的。几个运营商都是上市公司,在众目睽睽之下,似乎都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从技术上来讲,3G正逐步趋于成熟,但3G手机还要等一段时间。另外,3G业务和经营模式还在试验,市场需求有多大,运营商能提供哪些业务都还在探索阶段”。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周德强在刚刚闭幕的两会期间,用上述话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周德强的上述表示是实在的,这实际上也一直是目前困扰运营商的最大问题。
为什么把3G提上日程?
最近,“小灵通”(PHS)在中国市场上无疑扮演了“哪吒闹海”和“单骑救主”的形象。3月初的两会期间,“小灵通”进军北京,更是给中国电信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国内运营商和设备商们心态迥异。对他们来说,抓住机会者自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丧失机会者则像是吃了酸葡萄。运营商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中国电信,“小灵通”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设备商中,最大的受益厂家当数UT斯达康,其“小灵通”产品占公司收入的75%以上。
“小灵通”成功点燃了国内几大运营商之间的战火。当前,移动运营商单向收费的压力日渐增大,而且各地实际上已有种种单向收费的方式在实行,这已经牵涉到整个移动市场的竞争和开放问题。
在此背景下,政府似有决心将发展3G与新一轮电信改革同步进行,尽快发放3G牌照。
“小灵通”可以一步到3G?
最近,小灵通攻城掠地,直取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由当初的信产部不赞成推广,到今天的迅猛发展,小灵通何以如此?
“一些大城市的小灵通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HS小灵通,而是CDMA网络,业内称之为‘大灵通’。”技术专家向记者道出了“小灵通”奥妙。
当时,信产部不赞成推广小灵通,其中部分原因是其已经是一种落后技术,发展前景不大。而且,对一些大城市来说,不适合推广,因为需要非常密的基站,而且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无法使用,一般一个PHS基站的覆盖面只有10多公里;但现在铺设的CDMA网,一个基站能覆盖100多公里。
那么,小灵通的CDMA网和联通的CDMA网有区别吗?专家表示,可以说是基本相同,都采用了CDMA1900技术,只是频段不一样。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以CDMA技术为网络的小灵通,其实在业内称为“大灵通”,不仅适合中小城市,也同样适合大城市。现在之所以称为小灵通,只是改变了接入方式,都将小灵通的电话转接到本地电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固定电话的延伸。
对中国电信来说,小灵通其实等于为它铺设了一张移动通信网,一旦中国电信取得移动牌照,便可以顺利地过渡到3G。
3个标准的3种取舍
目前,在国际移动通信市场上,被国际电联ITU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的只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三大标准在中国各有支持者,联通肯定会沿着CDMA2000的路子走下去;中移动(香港)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晓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移动在未来3G的标准选择上可能更多的要考虑与国际接轨,这明摆着是说要优先选择WCDMA;而TD-SCDMA也找到了它的盟友。
小灵通占用3G标准TD-SCDMA的频段,如今已不是什么秘密。日前UT斯达康(中国)董事长吴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面对3G开通后频段怎么办的疑问,信心十足的表示,能够实现协调已经不成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吴鹰清楚,小灵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夭折者”,大唐电信和中国电信,在未来的3G移动通信发展中找到了利益的重合点,在这个过程中,小灵通成了一个缓冲的积累业务,TD-SCDMA得以在中国电信3G切换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小灵通则直接占用TD-SCDMA频段切入3G成了很明显的理由。
据了解,就在去年12月的时候,大唐电信与UT斯达康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共同开发中国未来的3G移动通信设备,显然,TD-SCDMA被纳入了这一协议当中,而UT斯达康在“小灵通”业务上的砝码无疑是大唐比较看中的。
在TD-SCDMA标准的背后,是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强力支持。
3G还是该缓行?
随着各自同盟的建立,3G似乎快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在京参加3G产品测试的技术专家向中国经济时报表示,3G还是应该缓行。
道理很简单,一定要等待合适时机发展3G,为国内整个3G产业厂家带来发展机遇。3G的产业链很大,对中国企业(系统、手机、应用等)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积极稳妥的3G政策将有利于国内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一句话,“等待市场需求和整个设备成熟。”
反观中国2G的发展道路,和目前3G的状况比较,情况迥然不同。中国GSM的高速发展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市场对移动的需求非常旺盛,近乎于现在“小灵通”的发展。而当时中国本土企业,由于错过了发展初期的有利时机,在系统设备和终端上,均相当被动,所有国内厂商目前只占有很小的2G移动市场份额。中国企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很好的业务模型,使运营商迅速占领市场。像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就是当时通过其交换设备,构建了相当完善的智能网,在和国外的设备商较量中赢得转机。但即便如此,国内厂家经过了几年的不懈努力,到如今依然还不是2G的主力军,他们也还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3G也许是他们换命的惟一机会了。
中国3G的市场道路还很长,建设初期的成本可能会很高。相对来说,网络系统价格可能会由于国内厂家的参与而降低,但终端价格肯定会较高。整个网络的高成本建设,最终买单者只能是消费者和国有资产来承担。
再就是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即IPR(知识产权)问题。中国联通CDMA网络的IPR问题,当时经过了艰苦和长期的谈判,最终才得以成功。而目前3G的IPR问题,据了解还远远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国内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大多没有做好准备。
技术专家介绍,目前“小灵通”的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日本本土有关厂家,中国的相关厂商并没有获得太多利润。
对于3G,专家们表示,欧洲目前也仅仅开通了一些试验网络。限于财政的压力,某些国外厂商急不可待想迅速在中国建立3G,寻找其企业的再度辉煌,这毕竟是超过上千亿的巨大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发放3G牌照,提前上马3G,不是解决当前小灵通引起的国内各家电信运营商市场争夺战的好办法。只有中国3G环境条件成熟后,民族通讯企业也能分得一杯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