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线降噪耳机哪家强?我们测了最好的两款

真无线降噪耳机哪家强?我们测了最好的两款
2019年07月21日 07:52 爱范儿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还有众多优质达人分享独到生活经验,快来新浪众测,体验各领域最前沿、最有趣、最好玩的产品吧~!下载客户端还能获得专享福利哦!

  如果要说 2019 年最受关注的真无线降噪耳机,那就是小鸟 Libratone Track Air+ 和索尼 WF-1000XM3 这两款。

  两款产品在定位上和功能上都非常相似,同时也市面上为数不多支持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所以,这次我们就来做一个详细的使用对比,看看哪一款的表现更好,更值得购买。

  谁能带得更舒服

  耳机设计方面,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选择了不带外挂固定结构的方案,但在佩戴的感受上还是有着不少差异。

  在爱范儿之前的评测中也提到过,WF-1000XM3 用的是‘填满耳朵’的入耳式设计,和 WF-SP 运动系列比起来,索尼增大了 WF-1000XM3 的佩戴结构,同时也做了调整,让塞进耳朵的部分更贴合耳道,从而提升佩戴稳定性。

  按照之前的佩戴体验,索尼 WF-1000XM3 有很强的贴耳感。用户带上之后能够明显感受到,耳塞是紧紧贴在了耳道,即便没有了 WF-SP 和 BOSE Soundsport Free 那种鲨鱼鳍辅助结构,也能够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少了外置固定结构也让佩戴调整简单了不少。对于那些不太会用鲨鱼鳍和拱形结构固定耳机的人,WF-1000XM3 就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固定方案,戴上基本就稳定了。

  不过,耳机的稳定性主要还是来自耳朵的压力。而为了降噪,WF-1000XM3 也尽可能把耳朵内部的空间都挤满了。用户带上耳机并开启降噪之后,耳朵确实会有种压耳的感觉,需要慢慢调节和适应。

  另外,耳机如果只靠耳朵的压力来维持稳定的话,耳机在佩戴时就会有明显的异物感,佩戴产生的疲劳度也会提升得比较快。平时不习惯佩戴入耳式耳机的用户,就要注意这一点了。

两款耳机虽然都选用了入耳式结构,但 Track Air+ 的解决方案却不太一样。两款耳机虽然都选用了入耳式结构,但 Track Air+ 的解决方案却不太一样。

  佩戴时,Track Air+ 除了通过耳朵内的压力来稳定耳机之外,耳机外部那个修长的结构也能将稳定重心分散。这种做法能够确保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少耳朵内承受的佩戴压力。

  只是我们在做佩戴对比的时候,也有同事反馈,Track Air+ 在佩戴后没有 WF-1000XM3 那么稳固,戴上后会略微松动,而且阻挡噪音的效果也没有 WF-1000XM3 明显。

  的确,Track Air+ 佩戴时并没有像 WF-1000XM3 那样填满耳朵,遮噪效果和稳定性自然也没有 WF-1000XM3 明显。

  但面对不习惯入耳式的人,WF-1000XM3 这种填满耳朵的设计会增加他们的不适感,不能长时间佩戴。这样的话,还是不能满足用户的通勤需求。

  所以就佩戴感受而言,Track Air+ 戴起来的确会要比 WF-1000XM3 要轻松一点。它更像是佩戴一款入耳式 AirPods,既能保持稳定的同时,也能保持舒适感。对于那些还没习惯入耳式耳机的用户,Track Air+ 无疑是佩戴更友好的设计。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本来就是入耳式耳机的爱好者,希望耳机能提供更贴耳的佩戴感觉,那 WF-1000XM3 会是更好的选择。

  多场景切换挑战,谁的连接更稳定、降噪效果更好?

  不管是在新机发布还是在之前的体验文章中,有很多用户都非常关心这几个问题:

WF-1000XM3 的降噪效果怎么样?比以前提升了多少?还会像以前那样断连吗?延迟严重吗?

  只谈降噪的话,WF-1000XM3 的提升非常明显,效果也会比 Track Air+ 更突出一点。

  索尼在 WF-1000XM3 用上了最新一代 HD 降噪处理器 QN1e,同时也在 WF-1000XM3 上加入了专门针对降噪的多麦克风设计。外侧的麦克风用来收集环境噪音,内侧麦克风则用来接受耳朵内的反馈,两侧麦克风收集到信息之后再由 QN1e 处理,从而输出合适的降噪效果。

  除此之外,WF-1000XM3 也支持索尼 SENSE ENGINE 技术。通过 SENSE ENGINE,WF-1000XM3 连接智能设备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机上的传感器来识别环境,进一步调整降噪效果。这项技术,也是索尼 1000X 系列的亮点。

  新的降噪处理器搭配密封性更强的佩戴设计,WF-1000XM3 拥有了比初代强好几倍的降噪效果,达到了‘降噪圈’WI-1000X 的水平。QN1e 也能有效抑制底噪,真无线的 WF-1000XM3 也少了听诊器效应的烦恼,降噪效果会舒适不少。

  Track Air+ 虽然也有明显的降噪效果,表现也会比初代降噪豆要强不少。但跟 WF-1000XM3 比起来,Track Air+ 的降噪表现还是不够突出。

  相比之下,Track Air+ 的降噪会给人一种清淡、中庸的感觉。虽然不会有明显的降噪压迫感,但在地铁站、公交车这些场景中,Track Air+ 也只能给你刚刚够用的感觉。

  要是这时出现了一个用外放看视频的人,WF-1000XM3 才是能从各种短视频神曲拯救你的工具。

对比过降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连接稳定性的问题。对比过降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连接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感受连接稳定性的变化,我们将 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拿到几个常见的场景体验。看看在办公室、户外(马路)、地铁站这三种场景中,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有怎样的表现。

  • 办公室(一般室内环境)

  在办公室这种比较固定的场景,干扰虽然较多,但无线环境还不算太复杂。另外,工作时人会固定在工位上,耳机和播放设备的距离很少会出现大变化。所以在三大测试场景中,办公室是最简单的一个。

  所以在这个环境下,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有稳定的表现。我尝试分别用 NW-ZX300A 和 iPhone 进行连接,两款耳机都能表现稳定。

  由于办公室干扰不算大,因此之前 WF-1000XM3 在涉谷街头体验中出现过‘断断续续’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在办公室体验的环节上。不管是播放的是视频还是音乐,两款耳机都没有表现出太大的问题,两者在体验上的差异也不大。

  但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当我在使用 NW-ZX300A 播放器去连接 Track Air+ 时,Track Air+ 是用 aptX 模式来连接,而 WF-1000XM3 则用‘SBC(音质优先)’模式来连接。aptX 的数据量相对会比 SBC 要大一点,如果在两者都保持相同的稳定性,那数据传输量更大的 Track Air+ 表现也会比 WF-1000XM3 好一点。

  不过,当我们将 Track Air+ 和 WF-1000XM3 各取出一只耳机,同时连接到同一台手机时,就会发现 Track Air+ 还是会有略微的延迟。

  还好,这种情况属于小众体验,不会对双耳佩戴带来太大影响。它们在分别连接手机看视频的时,延迟的影响不算太大,两款都能够保持声画同步,用户选择时也不需要太纠结。

  • 路边车站、十字路口(一般户外场景)

  转到户外之后,无线环境就会变得复杂,突如其来的干扰也变多。

  WF-1000XM3 此时的表现还算稳定,也没有出现之前提到的断连和断断续续等传输不稳定的状况,表现也比在涉谷体验时好不少。我们也在路边的车站看了视频,发现 WF-1000XM3 也能满足声画同步等基本需求。

  不过,我们之前在日本体验的 WF-1000XM3 搭载了更早期的测试固件,涉谷的无线环境会比广州更复杂,所以我们手上这款搭载量产版固件的 WF-1000XM3 也拥有更稳定的体验,表现还是能符合预期的。

  Track Air+ 的表现也差不多,跟室内比起来,身处户外的 Track Air+ 也没有太大变化。

  • 公交车、地铁(交通工具场景)

  在公交车和地铁上,WF-1000XM3 的稳定性也比之前稳定很多。

  不管在公车还是地铁上,耳机也都能够保持稳定。虽然在地铁上,WF-1000XM3 有些时候会出现‘突然抽一下’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常见。整体表现,也跟在路边使用的情况相差不太多。

  在这方面,Track Air+ 也能够保持稳定。连接手机的时候,Track Air+ 的稳定性基本和 WF-1000XM3 保持一致,‘偶尔一抽’的问题也相对少一点。

  如果只是在稳定性上做对比,两者并没有能明显拉开差距。面对听歌、看视频等基础需求,两款耳机都能够应付。

  不过在户外玩游戏时,WF-1000XM3 和 Track Air+ 表现还是比较一般。玩吃鸡这一类射击游戏时,两款跟 AirPods 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如果你只是打打卡牌游戏的话,那两款耳机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要吃鸡的话,那么最好还是选择有线耳机吧。

  • 配对与操作

  虽然两者在稳定性体验中拉不开差距,但它们在连接操作的方便性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Track Air+ 的配对方式很传统也很简单,用户只需要将耳机放回充电盒中,长按盒内的按钮就可以进入配对模式。虽然没有 NFC 这些方便快速配对的操作,但长按操作要实现起来也比较傻瓜,很方便且没什么压力。

  相比之下,WF-1000XM3 就麻烦很多。

  用户需要先将耳机取出并带上,再长按两侧耳机的触控板数秒才能进入配对模式。先不管这个动作看起来是不是比较傻,操作起来确实要比 Track Air+ 的要麻烦不少。

  加之,索尼目前的固件还没有完善,通过这种方式呼出配对模式也未必会成功。所以每次要配对新设备的时候,索尼这个操作就让人很苦恼。

  不过,WF-1000XM3 附带了 NFC 模块,方便用户进行一拍即连快速配对。但是,用户在进行 NFC 配对前,也必须把耳机从盒子中拿出来带上。这种操作也违背了 NFC 快速配对的使用逻辑。

  原本只要将播放器跟充电盒进行 NFC 对接,现在却还要多做几步。WF-1000XM3 用起来,真的要比其他的索尼耳机要麻烦不少。

  就配对操作方面,个人觉得 Track Air+ 还是要方便一点。如果你手上需要配对的设备不多,那配对带来的影响也不大。

  但如果需要配对两件或以上的设备时,你就会明白配对交互带来的体验差异。索尼,真的要麻烦太多了。

  谁的声音更好听?

  声音方面,Track Air+ 搭载了高通的 QCC5100 方案。

  这个方案内部支持 aptX 传输编码,能够提升声音文件传输的信息量,从而能让耳机在播放时保留更多声音细节。

  相比之下,WF-1000XM3 目前只支持 SBC 和 AAC 两种传输编码。虽然 WF-1000XM3 的官方宣传中提到, QN1e 支持 24bit 无损音乐解码和处理,但索尼并没有为 WF-1000XM3 加入 LDAC 和 aptX HD 等传输支持。所以即便 QN1e 能处理 24bit 无损音频,但 WF-1000XM3 还是不能实现无线无损播放。

  不过,传输编码其实也只是其中一个影响无线耳机听感的元素,而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从试听微软 Surface Headphone 的经验中也能得知,即便无线耳机只支持 SBC 模式传输,但单纯靠单元质量、调音等处理,耳机还是能够输出不错的声音。

  所以,这次对比的时候我们也会从两个不同的连接模式来做对比,看看两款耳机的听感效果怎么样:

  ▲ ‘歌手:张学友 | 专辑:《Private Corner》| 播放设备:WALKMAN NW-ZX300A | 规格:16bit 44.1kHz FLAC | 连接模式: Track Air+(aptX)、WF-1000XM3(SBC 音质优先)’

  WF-1000XM3 刚上手的感觉还是跟 WI-1000X 很相似,人声和声音的解析力很突出,整体有一种稍稍偏冷的倾向,这样也可以说耳机的声音更具索尼特有的‘数码味’。

  听学友的 Jazz 时,乐器的细节表现也做得很突出,配合安静的降噪环境也来得很舒服。虽然有 DSEE HX 数字引擎的补偿,但因为传输质量上不了,整体还是会有点粗糙的感觉。

  相对之下,Track Air+ 有 aptX 的加持,音频的细节表现会比更加仔细。像歌曲《Double Trouble》开头的一段乐器表现,Track Air+ 能表现出足够的分离度,细节信息量会比 WF-1000XM3 大。

  只是,Track Air+ 对于整体的氛围控制没有 WF-1000XM3 来的老练。声音听起来比较平,缺少一点层次感。鼓点够饱满,但做得还是有点闷,声音混合的时候有点浑浊的感觉。虽然细节量上来了,但听起来还是有一点‘大杂烩’的粗糙。

  相比之下,WF-1000XM3 的层次感更明显,虽然细节不如 Track Air+ 突出,但能够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 ‘歌手:邓小巧 | 专辑:《No Coincidence》| 播放设备:iPhone XR | 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高质量串流开)| 连接模式: 均为 AAC’

  像《重阳》这种不考验细节,但更注重人声表现、环境更干净的流行曲时,WF-1000XM3 的优势会更明显。索尼这次也提升了 WF-1000XM3 的低频表现,提升了声音厚度的同时,人声的渲染也比 WF-SP 系列好不少。和最初的测试固件比起来,人声少了过度锐化的问题,整个听感会更加自然。

  Track Air+ 播放背景更干净的歌曲时,整个听感也舒服了不少。虽然是在 AAC 模式下播放,但 Track Air+ 的细节表现还是要比 WF-1000XM3 要突出一点。但 Track Air+ 的人声处理起来还是有些生硬,听起来会有点奇怪。

  如果要谈声音的均衡性,那 WF-1000XM3 会做得更好。毕竟索尼的声音一直都以百搭为主,适应力比 Track Air+ 好也不奇怪。

  相对之下,Track Air+ 的细节表现更好更突出,声音虽然不如索尼百搭,但也有一定的风格。如果你只是专注的音乐能够跟 Track Air+ 的风格匹配上,那 Track Air+ 无疑会比 WF-1000XM3 更合适。

  做决定之前,还有些细节你需要注意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回到应该买谁的问题上。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又或者期待更强更明显的降噪效果,同时对入耳式耳机也有很强的适应力,那 WF-1000XM3 无疑是更值得推荐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WF-1000XM3 拥有密封性更强的佩戴设计,物理阻隔和降噪效果都要比 Track Air+ 好不少。如果你已经拥有很强的入耳式耳机适应性,那应该能快速习惯 WF-1000XM3 的佩戴感。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那你也应该也能习惯索尼一贯的声音特质,同时也能忍受 WF-1000XM3 在交互上的‘小麻烦’和现有固件的‘小问题’。这样的话,WF-1000XM3 确实能满足你的需求。

  但如果你并不想要这么强烈的听感,之前也没有太多佩戴入耳式耳机的经验,自己手上也有更强力的降噪耳机,现在只是为了通勤需求购买一款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的话,那对大众更友好的 Track Air+ 才是适合你尝试的产品。

  另外,之前也有读者朋友问我真无线 WF-1000XM3 和头戴式 WH-1000XM3 以及挂肩式 WI-1000X 这三种降噪耳机的选择问题。对于只想买一副降噪耳机的他们,现在也想知道买哪个更合适。

  这里我能借此做一个选择建议:

  真无线降噪耳机无疑是这三种方案中最灵活,场景适应力最强的产品,它的佩戴没有太多场景和天气的限制,不管是夏天冬天都能带。

  只是,目前基于现有的方案,真无线降噪耳机还不能搭载更前的传输技术,LDAC、aptX HD 等完全解放播放质量的东西还没能在真无线上使用。

  而且,考虑到耳机体积、密封性、耳机功率表等因素,真无线耳机目前的降噪效果也还不能跟头戴式做对比。

  挂肩式无线降噪耳机拥有更大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电子元件和更大容量的电池,续航、功率输出都要比真无线高。与此同时,左右两侧耳机还是用有线连接,稳定性会比真无线耳机要稳定。

  只是有线和体积较大的挂肩结构会影响佩戴效果。虽然比头戴式要好不少,但灵活性和场景适应力还是要比真无线差一点。

  头戴式的话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它能拥有最好的传输质量,处理能力也是目前最佳的。头戴式降噪耳机能用上全包裹设计,隔音能力也会比入耳式的挂肩、真无线降噪耳机要好很多,降噪性能也是三者之中最强的。

  不过,头戴式的灵活性也是三者之中最差的,佩戴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要是碰上广州‘最低消费’30℃ 起的夏天,那么头戴式降噪耳机就只能乖乖待在空调房里了。

  这就是三种降噪耳机的差异,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性,三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替代关系。要是你真的只能选一种的话,恐怕它未必能满足你全部需求。

  如果你也关心目前最新款头戴式降噪耳机的表现,那爱范儿也会对 BOSE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 700 进行详细体验。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