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资杂志《城市画报》看我国媒体分层趋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 16:12 《新闻记者》 | |
可以说,媒体的每一点变化都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之光。目前我国媒体出现的小众化、分层化传播现象,也是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的多元化状态,通过媒体这样一种社会传感器得到反映。无论媒体的内容还是形式,或是媒体的格局,在近些年来,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最简单的社会,在所有的社会之中,由于趣味和财产的不同,不同类型的文化 广东的《城市画报》是“小资”媒体中的一个先锋。它的前身是已有41年历史的《广东画报》,1999年10月更名《城市画报》后的定位是“带给你一个全资讯的广州”,地域色彩非常明显。从1999年10月到2000年3月,让人耳目一新的《城市画报》迅速从广州走向全国各大中城市,这时,杂志的经营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新的商机,开始慢慢地在杂志中削弱着广州本土的内容。终于,在2000年4月,该杂志再一次改版,并且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新生活的传播者”的口号,为自己的杂志选定了一个明确的定位。 作为一本杂志,想去满足大众的旨趣,成为一本大众化媒体很难,而那些选定了特定人群作为自己目标群体的杂志却很容易获得成功。《城市画报》便是选择了这个多元化的受众中的一个趣味群体:“小资”。 何谓“小资”?如果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小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这个词在中国存在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不过,它从来不是一个实体阶层的概念,而是指一种品位和情调,带有点忧郁和伤感的味道。当然,这种情调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小资”都是一个贬义词,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仿佛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堂而皇之粉墨登场。 《城市画报》所界定的“小资”是:年龄在25~40岁,政治信仰模糊,追求物质生活,重视感官释放,强调优质的生活,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经历过欧美文化的熏染。 从数量上来讲,“小资”并不是一个很具优势的群体。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独有的特点吸引着社会的关注:日常生活充满了仪式感,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强调休闲等。当然,吸引媒体的还有另外一点更为重要:大部分“小资”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又对生活的品位和格调有一定的追求,使得他们在媒体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潜力。 《城市画报》对受众市场进行了明确的细分和准确的定位之后,在成为该群体趣味和生活方式的领导者方面,更是独具匠心。以2003年5月份的《城市画报》为例,刊首语《碧海夏天》是这么写的:夏日将至。这时候,我们想到了海。/我们的海,与梦想有关。/那一天,编辑部的同事们在看一张世界各地海岸风光的DVD图集,一边看,一边叫:好想去看看啊,好想去……一边看,一边说:如果可以把这些地方都走一遍,然后就死了算了。/特别是小仇,他刚从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回来,晒得黑黑的,并且好像在那边领悟到一些哲理……/于是,我们有了这一期,几乎全本杂志的,海。这一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人的海边的movie电影》、《买下一个岛过幸福的生活》、《看海的日子》等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画报》在为自己所锁定的群体所作的种种的努力:竭力满足“小资”的追求优质生活,在财富与欲望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虽然“小资”情趣中不乏虚妄以及物质主义的成分,但是《城市画报》的经营与定位,一方面为自身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明显地意识到了一个群体的存在。甚至一些从财富、职业上看并不属于“小资”的人,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了这本杂志。 适应媒体分层传播的趋势,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城市画报》带给我们的启示。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李惊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