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传媒观察 > 正文

“丑女”不堪媒体之扰说明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 14:03 红网

  2月17日,我在新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备受关注的天津“丑女”张静曾说,2004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机会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媒体的争相采访却完全打乱了她的学习进程。无奈,张静只好给媒体写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媒体给她一个安心学习的好环境。

  张静的不堪忍受媒体追捧之苦实在是引人深思。张静,其人乃天津市南开区人,25
岁,因貌丑,10年求职上千次无一成功。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全国诸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纷纷闻风而动,以强烈的“新闻敏感性”采写出了系列后续报道,并由此引发出了其后的“人造美女”风潮。

  媒体对“丑女”新闻如此青睐,原因何在?其实,这不难解释,不外乎是吸引读者眼球,刺激销量,追求经济效益而已。不得不承认,媒体的不断膨胀发展,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吸引读者,制造轰动效果,媒体操纵新闻的手段可谓越来越登峰造极,而“丑女”新闻正是迎合了某些读者阴暗心理的需要。于是,媒体与读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然而,这些媒体却是不知,正是由于自己热衷于跟风炒做,热衷于扮演这种“小丑”角色,传媒的公信度与新闻记者的地位在读者眼中已经滑落到了相当危险的程度。就我个人理解而言,“丑女”张静主动向媒体爆料,其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借助媒体力量,帮助找到工作。此目的是否达到姑且不论,媒体在“丑女”事件的报道上,新闻点存在极大偏差。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张静的相貌,大张旗鼓宣传的不过是张静的如何貌丑以及整容,却不见有对相关问题的引导。这种以牺牲张静本人的个人隐私与尊严来换取销量的新闻,无论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还是社会良知及媒体道德角度,都向不足取的。由此联系到英国“狗仔队”疯狂追逐导致黛安娜王妃之死,这种极为错误的新闻价值取向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

  坦白说,目前国内传媒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日见突出。试看,传统媒体的社会版、娱乐版,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拼点击率,拼销量,各种形形色色的“新闻”无不竞相出笼。什么“张铁林性骚扰案”、“重庆男模誓做中国何莉秀”、“张国立之子张默打人案”等,率皆充斥著低俗、无聊、挑逗的色欲成分;而一些记者,特别是娱乐记者,则往往对挖人隐私,宣传荒诞、变态、色情、暴力等方面的内容乐此不疲,闻风就是雨,不加选择。这些都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该媒体的品位,同时暴露出了部分媒体道德与责任感缺失现象严重。

  勿庸质疑,媒体历来都担当着社会公器的重责。在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曾强调,互联网的大众媒体的社会属性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因而,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每个人都应该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不应当只把眼球放在一些低级趣味的炒作上,放在对一些无意义事件的报道上。追求高品位,抵制低俗,宣传先进文化,应成为广大媒体从业人员时刻坚持的努力方向。

  媒体人,请你们不妨停下脚步,认真反省!

  (兰金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